话说有一夜,东界所城的更夫贪杯,误了时刻,结果打错了更鼓,东门打三更,西门却报四更。所城盐吏要处罚他,更夫再三求饶。盐吏平时喜欢吟诗作对,道:“好吧,我出个上联,你对得上,便饶你;对不上,就打板子。”这上联是:
东楼三,西楼四,更鼓朦胧,朦胧更鼓。
更夫哪对得出,便跑去找曹宗求助。曹宗当时正在洗澡,听了上联后,便随口对道:
南斗六,北斗七,诸星灿烂,灿烂诸星。
更夫立即去回复盐吏,盐吏听了大惊,问是谁家举子所对,更夫如实说了。盐吏大表佩服。
祝寿诗
乾隆时进士纪春帆,生性坦率而滑稽,博览群书,文采极好,卒谥“文达”。
据说有一次,他的一位王姓朋友的母亲做寿,他应邀赴宴,席间大家请他做诗助兴,他喝口酒,不慌不忙地吟道:
王太夫人不是人,
首句一出,主人惊愕,客人哗然,纪春帆再吟第二句:
瑶池仙子降凡尘。
主客齐喝采,有人向他竖大拇指:“果然才智超群!”有人催他继续下句。纪春帆再喝口酒,吟第三句:
所生儿子皆为贼,
主客又全都怔住,只听这才子慢条斯理地吟出第四句:
偷得蟠桃献母亲!
主客再次喝采。
数字寿联
清代时四川有一名医,叫范文甫,医德高尚,且通文墨,尤擅属对,家门上贴一对联,以表心迹: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此联为乡里所传颂。
一天,乡里有位老人家寿诞,请范文甫写副寿联,范问老人家生辰,来者答:“十一月十一日。”于是他就提笔写:
十一月十一日生;
众人一看,个个愕然:这叫什么寿联啊?只见范文甫慢慢喝口茶,提笔再写下联:
三千春三千秋寿。
众人不觉喝采。
慧童难师
清代大学士纪昀,幼年已有过人才气。在私塾读书时,其师石先生对他甚为赏识。功课对纪昀没有压力,使他得以有空闲养雀。
纪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送回洞中,堵好砖头,以防飞走。后来石先生发现此事,将家雀摔死了,再送回洞内,堵砖如初,然后在墙上戏书一上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纪昀再去喂雀,见雀已死,又见此上联,知道是石先生所为,于是愤而续写了一句相当精彩的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看了,十分恼火,觉得学生不应如此辱骂老师,便把纪昀叫来责问,手里还拿着教鞭唬人。纪昀从容不迫地回答老师的责骂:“学生不过是照着老师的上联套写了下联而已。照老师教我们的对对规矩,这联只能这样对。细对粗,羽对毛,有家必有野,有禽自有兽,砖对石,后对先,生对死,全都是老师教的。如不这样对,那就请老师另对一联吧?”
石先生被难住了。他捻着胡须苦思,半晌都想不出一个觉得满意的下联,如果对出来的比纪昀的差,那就开不了口。终于无可奈何叹口气,拂袖而去。
牧童智对痴书生
据说过去有位痴书生,自以为才高八斗,喜欢出些怪联来难人。
一天,他来到一个关口,把关门关了,拦在那儿,要过关的人对通了他的对子才肯开关门。他出的上句是:
开关迟,关关早,放过客过关。
这上联出得古怪,实不易对。大家一下子就真的被他拦住了。
正在这时,一个牧童赶着羊群要过关,听说如此这般,走上前来,对出下联: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众人一听,大加赞赏。痴书生也只好收起上联,打开关门。
苏东坡诗赠歌女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黄州当官时,与一宦家有来往,这宦家有一歌女,名叫李琪,颇晓诗赋,秀外慧中,苏东坡非常赏识她,不过从没有为她题赠过。
后来苏东坡调任,朋友们为他举行了饯别宴。席间,李琪向苏东坡敬酒,并请大文豪在自己的绸巾上题诗以作纪念。
苏东坡看看她那娇艳的神情体态,让她研好墨,提笔便写了两句:
东坡七载黄州在,何事无言及李琪。
写完后,苏东坡就搁了笔,与友人谈笑去了。客人们大感惊奇:“这两句诗语不惊人,又未题完,大学士怎么这就算了?”
这时侍者来撤席了,笔墨也要拿走,李琪慌忙上前拜请苏东坡把诗续完。东坡一笑,提笔再写两句:
恰似西川杜公部,海棠虽好不留诗。
众人一看,齐声叫好,无不暗暗赞叹东坡的文才:这首诗的妙处,是把主客都给恭维到了。
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闵鹗允,字少仪,清乾隆时进士,官至江苏巡抚,有政绩,幼年时便有文名。一年的惊蛰节,少仪随其父到毛尚书家,当晚云层甚厚,星月无光,毛尚书令仆人张灯结彩,并以击鼓催花,又要幕僚出联属对,以助雅兴。幕僚所出上句是: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河山生色;
满座文士,一个个苦思寻句,均未有所得;突然传来鼓声阵阵,闵鹗允即景觅得佳句,上前高声对出下联: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可称得上是应节的佳作。
互杀一半
某年,道教领袖张天师从京师朝见皇帝回来,路过扬州,盐商们都向他献媚拉关系,当时扬州名士郑板桥名满江南,盐商们便想得到他的墨宝对联献给这位龙虎山活山王。
他们特意订了一张大宣纸,来求郑板桥题联。郑板桥一听是盐商所求,开价一千两银子“润笔”(笔者注:当年盐商获得清政府特许的收购或运销专利权,利润极其丰厚。他们的地位属于官商,与一般商人不同。天津巨富“八大家”其中半数属于盛极一时的长芦盐商;而垄断淮盐运销的扬州盐商更以豪富和奢侈著称)。
一千两是笔巨款,盐商们商议一番,只肯出五百两。郑板桥略一思索:“好吧!”提笔便写上联:
龙虎山中真宰相,
郑板桥这手字,间于草、隶、篆之间,风格独具,别有神采,这联又写得如此好气魄,令盐商们大叫:“好!”再看郑板桥,把笔放下了,似乎已经写完。
“下联呢?”盐商们七嘴八舌地问。
“我说要一千,各位还价五百;互相杀价一半,我这上联就刚好值这个价了,彼此彼此,有什么好说的?”
盐商们面面相觑,没有办法,只得给一千。郑板桥于是又提笔一挥,下联立就,写的是:
麒麟阁上活神仙。
这一联,不但对仗工整,且使得赐宠之情形亦跃然纸上,盐商们自然也收到了献媚之效了。
须臾不见旧江山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有鸿图大略,曾建大顺国,后被清兵打败,死于九宫山。据说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天,某个傍晚,雨过天晴,星月皎洁,他的老师出上联要他属对: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一阵苦思,未能想出贴切的下联。正在寻字觅句,突然刮起狂风,浓云翻滚,星月无光。李自成即景生情,对出下联: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果然对得有气魄。
痴书生婉谢多情女
四川江津吴芳吉,是有名的才子,尤以诗词为上乘。他在湖南期间,曾写有一首长歌体的《婉容词》,写得是一个婚变的故事,女主角婉容,最后走上自杀之路。
这首词写得情意缠绵悱恻,宛转低回,为当年长江流域一带的青年男女所争诵。后来有一位湖南闺秀,读了这首词后,写信与吴芳吉,跟他讨论诗词。吴诚心复了信,并介绍了几本好诗集给她作参考。哪知这多情女论诗之意不在诗,在第二封信里便向吴芳吉大表爱慕之情,甚至有愿奉巾栉之意。如此大胆的示爱,吓得吴书生大吃一惊,随后便作三首《答湘潭女儿》诗婉谢她,诗曰:
此间不合美人居,此间只合老樵渔。
一庭春树啼黄鸟,半亩瓜棚读古书。
相像应如君洒脱,相逢定笑我迂拘。
杜陵诗句平生赏,落落乾坤一腐儒!
此间不合美人来,此间穷巷比城隈。
镇日生涯多借贷,平生交友只椎埋。
菜根白水聊为饱,荜户蓬门久未开。
败榻岂宣邀上客,十年妻子但荆钗。
此间不合美人留,此间风俗最漓偷。
我辈持身关世运,斯文定论有千秋。
人才寥落为青史,沧海翱翔羡白鸥。
来日生民方大难,与君道义结绸缪。
诗写得实在是好。而吴芳吉柔中带健之性情,亦于此可见。
何淡如戏对师联
清末举人何淡如,是当年闻名广东的滑稽人物,以擅长诙谐对联,诙谐诗著称。幼年时,他拜蔡西湾为师。
一日,师生同往一个名叫“猪北窦”的地方,蔡先生就以此地名要何淡如属对,何即以老师的姓名对出:“蔡西湾”。
蔡先生不觉哑然失笑。这学生是对得不错:“猪”谐音为“朱”,与“蔡”姓借对;“窦”的意思是“洞”,与“湾”对。“北”与“西”乃方位词对,自不待言。如此两个初看毫不相干的人名与地名合在一起,竟然对得甚工。何淡如年纪小小,已从中显出才华。
后来蔡先生又以何淡如的装饰出上联:
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何见老师手持旱烟杆,便以之对道:
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蔡西湾虽微觉受讥,但也为有这么个聪明的学生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