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书生道:“恩师教诲得极是,当今之世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多少呢?实在是太少了。”
高官听了,喜形于色。
两门生告辞出来,那书生对另一个道:“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了。”
做官的理由
两个穷书生同行,突然看见路上有一枚铜钱,同时飞扑上去抢夺,都说是自己首先发现的,争得不可开交。
这时县官恰好路过,问清原由,先把铜钱拿在手中,嘴里就作判决:“你二人各作诗一首,说明自己急需钱用的理由,谁说得最急切,钱就归谁。”
两书生均表同意,甲先吟道:
茅屋见青天,屋里断炊烟;
家无隔夜米,老鼠死灶边。
县官听了,点头表示同情:“这真够穷的。”
哪知乙书生比他穷得更厉害,只见他摇头晃脑地吟:
天地是我屋,月亮当蜡烛;
盖的肚囊皮,垫的脊梁骨。
一吟完就要伸手抓钱。县官大喝一声:“且慢!本官还未吟哪!你俩的理由哪够本官充足,听着!”手中纸扇一摇,吟道:
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
见钱若不要,何必来做官!
吟完,那文铜钱就进了袖中,扬长而去。
怒杀跳蚤
某书生甚痴,一日,捉得一跳蚤,狂笑道:“你也有今日,给我逮着了也!”急跑上楼,倚栏尽力将跳蚤往楼下一掷,嘴里大叫:“你吸我血,我掷你粉身碎骨!死无全尸!此所谓报应也!”
跳蚤飘然下地,欢跳而去。
寿如臭脚
某老翁一生务农,有三女,所嫁三婿皆为读书人,大女婿是塾师,二女婿乃师爷,三女婿屡试不中,在家务农。
一日,老翁寿诞,三女婿往同贺。大女婿首先敬翁一杯,道:“岳父大人之寿,寿比彭祖。”
翁问:“彭祖是谁?为什么把我与他相比?”
“彭祖乃高寿之人,活了八百岁。”
“如今他在哪里?”
“彭祖生于夏代,现在当然已经死了。”
老翁一听,大为不悦。
二女婿连忙起身敬酒:“岳翁之寿,寿比陈抟。”
翁问:“陈抟是谁?为什么把我与他相比?”
“陈抟乃唐末得道之士,养气炼丹,据传一睡三百年。”
“如今他在哪里?”
“现在当然已经死了。”
老翁又大不悦。
三女婿满斟一杯,恭恭敬敬献与老翁:“岳父之寿,寿比府上三姑奶奶的那双臭脚!”
老翁大吃一惊,怒目圆睁:“为什么把我与三小姐的臭脚相比?”
三女婿说得非常郑重:“因为三姑奶奶的脚永远不洗!”(“洗”与“死”谐音)
老翁一听,大乐,于是寿宴尽欢而散。
菜从头上过
某人交游甚广,朋友极多。其弟结婚,他便发帖遍邀亲友,原以为多有不来的,于是所订酒席仅为所发帖数的一半,岂料席开之时,所邀客人几乎全都到了,人多席少,座位挤得水泄不通,客人苦形于色,暗发怨言,其中一人,被挤不过,怒书七律一章于墙上,诗曰:
华堂今日绮筵开,五素三荤次第排。
仔细菜从头上过,殷勤酒向耳边筛。
堪怜短臂无长箸,最恨肥躯占半台。
更有客来挨不下,主人抛椅后边陪。
写完把笔一甩,扬长而去。
雅言入诗
在某私塾里,有学生向先生请教如何写诗,先生道:“凡入诗的文字,必须典雅,不得用鄙俗之词。”
一天,先生领着学生进城,看到有人家办喜事,学生问:“先生,这结婚之事若写进诗中,该用什么词为好?”
先生道:“可用‘喜相逢’三字述之。”
过了一会,见到有人卖鳖,学生问:“先生,若将鳖写进诗中,该如何说呢?”
先生道:“可用‘卧泥龙’名之。”
又一会,见到街头上有两个人在吵架,学生问:“先生,这能入诗吗?”
先生道:“可以,可用‘叮当会’来形容之。”
又走了一会,看到有人家失火,学生问:“先生,这失火又怎样入诗呢?”
先生捋捋下巴的羊须,道:“这可以用‘屋串红’来形容。”
学生觉得老师的学识确是渊博,连连点头,发誓要把老师的学问学到手。
不久,老师娶新娘,学生们前去贺喜。宴席上,有人请学生给先生道喜,那个学生便想:“老师说写诗只要用词曲雅便好,话好听就行,我何不就用他教的词语来给他道喜呢?”于是这学生即席赋诗:
先生师母“喜相逢”,
生个儿子“卧泥龙”;
三天一个“叮当会”,
五日一次“屋串红”。
老师听了,哭笑不得,嘴里却还嘀咕了一句:“用字果然典雅不俗。”
当今大儒
某秀才奉父命上京应试,租得一房读书,但他只是整天浪游,哪管他之乎者也。
一天,秀才玩得身心极为疲惫,一进门便往床上一倒,对书僮大叫:“拿书来!”书僮立即给他取来《昭明文选》,秀才看一眼:“《昭明文选》,太低!”再取来《汉书》,秀才又叫:“《汉书》还是低!”再取来《史记》,秀才试了一下:“《史记》还是太低!”
房东在隔壁听见,大为吃惊,心想这几部巨著,熟读其中一部,已可称饱学之士,这秀才俱认为“低”,岂非当今之大儒?
房东于是向四邻宣扬这秀才的博学。书僮听见,掩嘴暗笑,因为秀才要这些书是用来当枕头的。
“而”的用法
某塾师为学生讲解虚词的“而”字,说:“这个‘而’字,可解作‘但’、‘与’、‘如’等等,是一个一词多用的常用字。”
第二天,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文中乱用“而”字,塾师看了,非常生气,在文章上批道:“该而而不而,不该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应而便而,不应而就不而……”
学生看了这批文,非常感慨地道:“我写了篇一百七十个字的文章,只用了十来个‘而’字,老师这批语才二三十字,就已经用了十多个‘而’字,确非学生所能及的。怪不得他能当老师!”
不知羞
北宋时有个书生,只会诌那么几句诗,却自以为很有学问。他听说欧阳修的诗写很好,名气很大,便背上包袱,要去找欧阳修一比高下。
半路上,他看到一棵高大的古树,于是诗兴一发,吟起诗来:
门前一古树,两股桠杈大。
吟完,下面的想不出来了。恰好欧阳修路过,便为他续了两句: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书生并不认识欧阳修,一听,叫道:“原来你也会吟诗呀?那我们一起去找欧阳修比诗吧!”
于是二人一同上路。不觉来到一条河边,一大群鸭见有人来了,便纷纷跳下水去。书生又发诗兴,吟道:
一群好鸭婆,见人跳下河。
又想不出下句了。欧阳修便用骆宾王的诗为他续了两句: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会,两人上船渡河。这书生在船舱里又发诗兴:
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下面的又想不出了,便求欧阳修给他续下面两句。欧修阳见他那种酸样,有意给他开个玩笑,便续道: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羞)。
金银水
某秀才要去远处一个地方,找了一个当地农夫作向导。走了半天,两人渴极了,刚好看到山边有一股泉水,农夫大叫:“好了!有水喝了!”
秀才抬头望,见山壁上刻着“盗泉”二字,大叫道:“此水不能喝!”
农夫不解:“为什么不能喝?”
“泉而名盗,喝必成盗,岂可喝乎?”秀才摇头晃脑。
“会不会成盗在心,不在水!”农夫不听他,畅快地喝了个饱。
秀才忍着饥渴赶路。沿途见到“恶泉”、“贪泉”、“死泉”等泉水,秀才都以同样原因,不喝。最后又遇到一股泉水,石上刻着“穷泉”二字,农夫又上前喝水,秀才已渴得喉咙出火,哑着声叫:“不能饮!能必穷乎!”
农夫笑道:“我本来就穷,穷而又穷也不外是穷。”喝一口清泉,对秀才道:“相公,这水很清甜,快过来喝吧,否则再向前走,几十里地尽是黄土荒山,很难找到水的!没有水,人会渴昏渴死的!”
秀才坚决不喝,大有为了崇高信念不惜杀身成仁之慨。
继续向前走了几里地,秀才终于渴得昏倒了,农夫把他背到一个小绿洲上。秀才醒来,看见眼前有一汪浑浊的水,连忙问:“此地何名?”
农夫没好气:“这里的土名好像叫‘金银洲’。”
秀才一听大喜,向着那汪水就拼命的爬过去,然后猛喝。农夫看到水旁全是骆驼脚印,知道这是骆驼尿,便叫:“相公,不能喝!”
秀才这时正喝得起劲,抬头道:“此地名‘金银洲’,其水必是‘金银水’,水名金银,焉可不喝!”说完又趴在地上猛喝,同时嘴里不住的感叹:“好水!好水!”
搽了又搽
有一次,开封府尹请客,清茶一杯,喝得客人不是味儿。当时戏剧家百朴在座,他就当着府尹与其他客人的面讲了一个苏东坡的故事:
话说宋朝时有个人叫王蒙,待客就用茶。在谈天时,他会不时劝客人用茶,又不断地叫仆人添茶,在他家作过客的人都说:“今天遭到水灾了。”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蒙,王又用老办法招待苏东坡,两杯茶下肚,苏东坡笑着问王蒙:“王兄可知‘老婆婆涂面’是什么意思?”
王说不知。
“那就是搽(茶)完又搽(茶)呀!”苏东坡大笑。
百朴说完,举茶杯喝了一口。府尹听出味来了,吩咐仆人把茶换成美酒。
磬有鱼
有一个出家人喜欢吃鱼,他的邻居秀才却是个老饕之流,常常过来打秋风,令他不胜其烦。
有一天,出家人烹了一条大鲳鱼,担心秀才过来打秋风,便对徒弟道:“如果那个馋嘴秀才过来,你就把鱼藏在磬里,别让他知道。”哪料隔墙有耳,这话被秀才听到了。(磬,佛教的打击乐器,铜制,钵状。)
出家人师徒正在大嚼,秀才施施然走进来,徒弟眼快,立即用磬将鱼盖了。
秀才像没看见,对着出家人拱拱手:“今天有朋友搬家,要我写幅对子。我写了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但下联我只记得‘积善人家’,其余三字就忘了,特来向大师请教。”
出家人满得意地放下筷子,一抹嘴:“那是‘庆有馀’呀!”
“正是正是,”秀才满笃定地一指小沙尼身后的磬,“既然磬有鱼,那就请拿出来尝尝吧,分甘同味嘛!”
出家人师徒不觉面面相觑。
何处关你先生牛
有一位私塾先生,曾当过小官吏,自以为了不起,平时便好卖弄自己的所谓才学。
一天,一位学生请先生吃饭,当时刚好有一个裁逢和一个木匠在学生家里干活,开饭时,学生家长把他俩也叫上一同吃。
先生见两个手艺人与自己同桌,认为是人家占了自己的光,同时又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心中不悦,便有意想捉弄一下这两个手艺人,道:“今天有缘大家同桌吃饭,彼此来几句诗文以助酒兴如何?”
二人称好。
先生于是出一联:
一点起,高、官、客;鸟字旁,鸡、鸭、鹅。
无我先生高官客,你等怎吃鸡鸭鹅?
裁缝听了,略作沉思,笑着道:
雨字下,霜、雪、露;衣字旁,衫、袄、裤。
无我缝制衫袄裤,先生怎御霜雪露?
木匠听了,击掌叫好,叫一声:“我这个更妙!”他吟的联是:
一撇起,先、生、牛;木字旁,棚、栅、楼。
木匠不建棚栅楼,何处关你先生牛?
说完,众人大笑,先生脸红耳赤,却又发作不得。
天生自然
某富翁有两婿,皆为读书人,不过大婿官运亨通,小婿却是务农。富翁对大婿便有偏袒之心。
一天,翁婿三人结伴郊游。来到一处,见路旁有一块裂开的石头,富翁便问:“石头裂成两片,其中可有什么典故吗?”
大婿连忙答:“这是当年黄巢在上面试了剑的!”(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曾建“大齐”国,后失败自杀。)
富翁看看小婿,小婿道:“天生自然。”
走了一会,富翁看见路旁有一棵树的树干是弯的,又问:“这树怎会是弯的呢?”
大婿答:“那是张飞曾经在上面坐过,所以就弯了。”
小婿淡淡地道:“天生自然。”
又走了一会,来到一条河前,富翁手指河岸一片野草,问:“为什么岸上的枯黄,而岸下的密茂呢?”
大女婿道:“因为岸上的草时遭践踏,而岸下草很少有人走过,所以比岸上的长得密茂。”
小女婿轻轻一笑:“天生自然。”
富翁指指河中的白鹅:“鹅为什么会游泳呢?”
大女婿道:“肉少而毛多,故能游泳。”
小女婿又轻轻一笑:“那有什么呢,天生自然罢了!”
富翁对大女婿的博学很感满意,对小女婿的“天生自然”越听越心烦,不觉双眼就一瞪小女婿:“你总是‘天生自然’‘天生自然’!就识做农活,靠天吃饭,不好好读书!……”
富翁未骂完,小女婿已恭恭敬敬的对他一揖,道:“岳父大人教训的是,不过请问,岳父大人的屁股是裂成两片的,难道是给黄巢试过剑?大舅的背是驼的,难道是张飞弄弯的吗?眉毛从没有被人践踏过,但它长得可比时常剃刮的头发稀疏多了!水牛没多少毛,骨肉却多,但会游泳。所有这些,不过是天生自然罢了!”看一眼襟兄,“少见多怪!”
放屁文章
清代时有个秀才,能言善辩,经常帮人打官司,黑的可以说成白的,白的也可以说成是黑的。县官对他这种作为很憎恶,把他叫来,道:“做学问的人,应该闭门读书,何什么要经常出入衙门呢?本官料定你的文章已多有荒废了,现在就出题考考你,看你成绩如何再行发落。”
说完,就出题令他作文章。秀才想了半天,一句话都写不出来,高声道:“大宗师!你出的题目太难了,所以一时想不出。请大宗师再出一题,如果再作不出,学生甘愿受罚。”
县官笑了笑,正要另想题目,不觉放了一屁,于是就以屁为题,要这秀才作文。秀才一听,即拱手施礼:“屁文章,好做,好做!”提笔立成:
伏维大宗师高耸金殿,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气,生员立于下风,不胜馨香之至。
县官看完,仰天大笑,道:“你这个秀才,正经的好文章不会作,放屁的坏文章偏做得好!本县衙门东街,有个万人粪坑。来人!即把他押去粪坑边站着,每日领略些麝兰香味,免得他得闲时就生事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