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约翰逊
玛丽在医院工作,是一位心理治疗师。也许是因为常人所说的职业病,她对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极大的焦虑和质疑。
“其实我是很怕人的,”一次,她无意中对自己的朋友弥丽尔·奇说,“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好笑?”
一个一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病人治病的心理治疗师,竟然说自己会怕人,实在是有点不可思议,可是现实中,玛丽正如她自己所说,真的就是这样。每碰到一位新的患者来访,玛丽总是有种不安的心理,面对病人,她显得很焦躁,内心充满恐惧。
“我真的能够帮助他们吗?是不是应该立即把他们转到能帮他们快速解决问题的优秀的治疗医生那里呢?他们到底会怎么看我?”在上班的大部分时间里,玛丽总是精神紧张,似乎有点惶惶不可终日。每次面对病人之前,玛丽都要做几个深呼吸,对自己先鼓励一番。
在玛丽的成长过程中,她的表现总是与兄弟姐妹格格不入。他们是那么优秀、令父母骄傲,自己和他们相比,是那么的相形见绌。
这样的自我认知从幼年开始一直伴随着她,即使是在现在的工作中,她也时常把那些属于自己的患者转诊给同事,原因并非是她无法对症下药、解决患者的问题,而是在她的心里,总觉得自己或许不太合适。
正如她对朋友说的:“我对患者根本没有那么绝对地投入,我在诊疗室上班每天用很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但是心里总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我到底做得如何?我是多么地不适合担任这样的咨询工作,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尽快去看更好的心理医生呢?我满脑子被这些念头所占据。除了与来访的患者谈话交流,我还时常会想,假如是另一位治疗师,他们该如何处理呢。有时我也会忘掉这些混乱的思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真正地帮助那些患者,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可是,情况似乎很奇怪,因为我的意念很多时间都是非常混乱的。
“当了这么多年的心理治疗师,我会时常督促自己不要忘记加强咨询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可是,我也时常会担心自己再次陷入流沙中无法自拔。不论我花多少时间和力气来证明自己可以当一名合格的心理治疗师,但总是事与愿违,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可能发现自己无法完全胜任眼前的这份工作。
“十多年来,这种感觉如影相随,一刻都没有离开过我,可是,我就是没有办法阻止它,让它停止。自从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由那每一分每一秒的意念所引起,那种根本无法胜任的感觉就会被抛开,不再困扰我。”
弥丽尔·奇好奇地问她:“那自身真正的改变到底是什么呢?”
“我从此变得更加了解自己,”她说,“根本就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担心害怕的。原来,担心和恐惧的感觉一直存在于自己的脑子里,这些全都是因为自己的意念在作祟。一旦想起这个原因,我就觉得自己变得好多了,虽然脑子里还是偶尔会闪现出对自己能力质疑的想法,可是,一想起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意念这种东西在背后搞鬼,这些负面消极的念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现在,我能心平气和地与患者交流,可以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他们那里,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我能认真倾听患者的每一句话,也能仔细聆听出自己的智慧和深刻的洞察力,它们才是我的左膀右臂,能协助患者分析、解决问题。
“经历过这些后,如今的我,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也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胜任这一切。因为只要一想起那些意念是由自身因素所导致的,过去那些恐惧、缺乏自信的想法就会立刻烟消云散。
“终于,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因此,我可以借机发挥所长,真正替患者解决问题、减少痛苦。”
心灵直通车:无论有什么样的专长或处于什么职位,我们总是难免产生一时的质疑或倦怠。因为作为一个个体,你我都会对那些无法预测的事情产生瞬间的惊慌失措从而毫无头绪,但这些并不代表我们无法胜任。只有当我们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未来,不再忧心忡忡时,你才能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挑战那未知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