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和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印度人阿兰德哈迪·罗伊一直默默无闻,但是,在她三十八岁那年,她的第一本小说——《小人物的上帝》——出版后,一举成名,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作家。这部作品曾荣获英国的布克奖,从而使她在英语文学圈子中崭露头角。
罗伊出生在印度南部,位于克雷拉的叙利亚人聚集的基督教社区。以前,她学过建筑,在开始写她的第一本小说前,也曾从事过电影剧本的创作。
一天,罗伊碰到一位昔日的朋友,这位朋友对友人极其热情,但同时也直率得让人无法忍受。她对罗伊说:“我真的替你高兴。你非常成功。其实,我一直在揣摩你的《小人物的上帝》,想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在书外究竟又有什么。”
这时,罗伊的脸有点发红,她感到极其不自然,因为她不知道朋友的语气是恭喜还是嘲讽,她不知道自己是否愿意听这位朋友滔滔不绝地继续说下去。
可是,朋友却没有给她插话的机会,接着往下说:“在过去的一年中,你可能没有想太多,但是你在无意中却得到了太多——金钱、名誉、大奖、周围人的阿谀逢迎、直接的批评、间接的指责、挖苦的讥讽、真诚的爱戴、仇恨、愤怒和十足的忌妒等。所有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绝伦的故事,一切都太神奇了。可问题是,再完美的结局也只能有一个。”
朋友一口气说完这些话,然后用意味深长的目光盯着罗伊。她心里明白,这时的罗伊已经知道她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她会对罗伊说:“也许今生今世,你都不会再有如此辉煌的时刻了,未来漫长的日子将在一种始终无法满足的状态下度过。这个故事唯一的完美结局只能是死亡。”
其实,不用朋友说,罗伊自己早就想过这个问题了。掌声、鲜花、摄影师、装作对自己的生活饶有兴趣的记者,更好笑的是那些不断向她献殷勤的衣冠楚楚的男人们,所有这一切,都似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再也没有机会造访人间。
罗伊问自己:“我会一直怀念这些吗?难道我已经变得没有这些就活不下去了吗?难道我变成荣誉收藏家了吗?难道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离开这一切就像药物依赖者离开药物一样,会痛苦难耐地活下去吗?”她越想越觉得害怕,名誉如果真的长久与她同在,那一定会彻底地毁了她。
罗伊承认,她的确感受到了朋友所说的那些给她带来快乐的东西,但那只是一瞬间的闪念。因为她明白,一旦对这一切厌倦了,她就可以回家,在家里蹉跎岁月,然后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不再有责任感。在月光下咀嚼芒果,或者偶尔写一两本根本没有人读的书,来品味一下写本无人问津的书到底是个什么感觉。
这一年来,罗伊没有停下脚步,她一直在世界各地走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无论停留在哪里,她都会想到自己的家,想自己以后终究会回归的生活。
许多人以为罗伊成名后会移民到西方,有些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去问罗伊是否有此打算。然而,罗伊却笑而不答,她认为,家才是自己的归宿,无论到哪里,自己终将会回来的。
生活是她的精神支柱,梦想是她的力量源泉。罗伊告诉自己的朋友,其实世间根本没有她说的完美的故事。就朋友对她个人生活的阐述,罗伊知道,朋友是出于善意,但她也清楚,那只是局外人对自己的看法。
罗伊认为,源自偶然的成功所带来的幸福感或成就感是短暂的,视一时的财富和荣誉这些身外之物为必需品的想法本身就缺乏理智,缺乏想象力。
罗伊对她的朋友说:“谢谢你,你可能在纽约住得太久了。其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还有很多其他的风景。”
罗伊认为,在一些梦里努力是一种斗志,失败亦是辉煌,因为有些荣誉是值得我们去争取的。在某些领域获得一定的承认,并不是衡量人是否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
心灵直通车:杰出的勇士每天都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生的奋斗中,尽管他们面临着一次次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并不是很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成就。唯一值得拥有的梦是在真实的世界里梦想着自己的生活,一旦离开这个世界,梦也会随之而去。生活的梦想就是在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之后,才变得相对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