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之前的粗心档案是一种“细水长流”式的督促方式,会让孩子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那么,我们还能够以“快刀斩乱麻”的形式来让他和粗心“作战”,就是与他签订“告别粗心协议”,让他直接向自己宣战,以便更快、更完美地改掉粗心的毛病。
儿子的粗心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这导致他每次考试都白白丢掉了许多分。平时生活中也因为粗心,他不是忘带课本,就是记错时间……妈妈对此十分着急,可是,普通的训斥并不管用。
一天,喜欢看书的妈妈在看历史资料时忽然发现历史上有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协议来解决的,协议一出,签订协议的双方就必须遵守。妈妈灵机一动:“何不也和儿子签订一个‘告别粗心’的协议呢?”
于是,妈妈便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儿子,然后问道:“怎么样?敢不敢跟妈妈签这个协议?”儿子的好胜心被激了起来:“当然敢!我一定会改掉粗心的毛病的!妈妈您就瞧好吧!”
接着,母子俩就参照历史资料中协议的格式,做出了一份“告别粗心协议”,其中罗列出了孩子应该注意到的粗心之处,还列出了妈妈应该注意到的某些问题,并写明了违反协议的惩罚措施,以及孩子如果按照协议去做能得到的奖励,最后,妈妈和儿子都在上面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那以后,儿子开始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虽然粗心的毛病还会再犯,但明显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
孩子小的时候会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他会对成年人能做到事情感到好奇与向往,而且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这位妈妈就很擅长抓住孩子的心理,她巧妙地利用了这样两种心理,从而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设下了一道“控制锁”,显然,自我约束要比他人的督促更有力度。
所以,和孩子签订协议是一个很管用的督促方法,为了帮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我们不妨也试用一下这样的方法。
和孩子一起讨论协议的具体内容
所谓协议,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为了开展某项活动,经过协商后达成的一致意见。
从这个定义来看,“告别粗心协议”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为了能帮他改掉粗心的毛病而达成的一致意见。因此,要想意见一致,我们就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协议的具体内容,而不能只凭我们的意愿去制订协议书。
协议的具体内容,要包括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孩子自己应该怎样做、要在哪些地方避免粗心、如果孩子做不到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等等。另外,正因为是协议,所以对双方都应该有约束力,那么,其中也要包括我们应该做到的条款,比如,不要因为粗心总是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要注意帮孩子分析粗心的原因、要给予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等等,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些,我们也要受到一定的惩罚。
不过,协议的内容不能太多,尤其是不要列出很长的协议条款,只要内容恰当,哪怕只有两三条要求,孩子也一样能按照要求做好。否则,孩子会觉得这个协议太过繁琐,从而不愿意合作。
将协议摆放在孩子看得见的地方
妈妈和女儿签订了“告别粗心协议”,之后,妈妈就将协议放进抽屉收了起来。但一段时间之后,妈妈发现女儿粗心的毛病依然如故。妈妈忍不住拿出协议来对女儿说:“我们签订的协议可不是废纸,你得照做才行啊!”可女儿却疑惑地看着妈妈,然后拿过那张纸看了看才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说:“原来我们还签订过这样的协议啊!我都忘了。”
上小学的孩子,正好处于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时期,如果有些东西没有长时间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所以,我们要吸取这位妈妈的教训,要将这份督促孩子告别粗心的协议摆放在他能看得见的显眼的地方,要么贴在墙上,要么放在桌子的玻璃板下面,当孩子能经常看见这份协议时,他才会对其中的内容更加上心。
不要频繁地和孩子签订这样的协议
孩子习惯于反复无常,有的妈妈为了能让孩子彻底改掉粗心的毛病,也许会频繁地要求孩子签订协议。但事实上,有效用的协议只需要签订一份就够了。而且,频繁地签订协议也会降低协议的威力与效用,孩子会觉得这就好像是在过家家,是假的,随便说说就算了。
而为了能达到协议的效用,我们就应该切实按照协议上所说的去做。除了督促孩子,如果他违反了协议,我们还要确实给予他协议上所标明的惩罚,不可以迁就姑息。
当然,随着孩子粗心毛病的逐渐改正,我们也可以适当“修订”协议条款。比如,在其中加上一些奖励,如果孩子在某一次考试或某一次行为中,经常犯的粗心错误一点都没犯,那么,他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书或者吃一顿好吃的饭菜。这样的奖励也会使孩子更乐于按照协议的规定去做,他粗心的毛病很可能就能彻底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