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西行的列车上,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戈壁,晃不尽的秃山,心也摇碎了。“鬼地方,到这儿来工作的确是求一时之荣光,毁一生之事业,还有啥乐趣,谈什么美好前程?”西安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肖三潮,此刻,自愿报名支边的热情已被空旷、荒凉的山野冲掉了。他暗自责骂自己简直是心血来潮,盘算着逛一趟新疆,再返潮归故也不枉此行。可是,当他走进新疆的“东大门”,顿时觉得冰凉的心重新热乎起来,坚定了在新疆工作的决心。他临走时向哈密人民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感谢他们在自己迷茫的时候,照亮了脚下的路。是的,在不幸的“大学”里,又一个青年交了合格的答卷。如果没有这所“大学”,也许他的“潮头”真的会向后倒去。
分局宣传部部长王京安碰到五位大学生,彼此间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对话”。
“请你们谈谈当前青年人的思想工作到底该怎么做好吗?”王京安开口就是职业术语。
“像课堂上那种一人讲,大家听,空对空的‘硬灌’真使人受不了。”肖三潮的校友俞毅姑娘噘着嘴细声细气地说。
“可不是吗?光讲大道理,不研究青年人在想些什么,那叫什么思想工作,只能适得其反。”吴文忠接过话茬,手指头一边比比画画。
王京安边记边思考,看他们没有什么新的意见就又提了个新问题:“还想听听你们对青年人积极要求入党这个问题的看法。”
“他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早就写过申请书。”小俞指指肖三潮,扑哧一声忍俊不禁赶忙捂着嘴。“去你的。”肖三潮捣了她一下,不好意思地说,“那是前两年的事,我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便错误地认为党员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因而丧失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公然表态不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昨天,我们在一起聊的时候,他说一到单位第一件事就是写申请书。”小俞快言快语再一次“揭发泄密”,免不了又挨了一“拳”。“这几天,在哈密人民中间,我才真正亲眼看到了共产主义精神,我要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
来自辽河南岸的黎敏,新疆油城的宋晓璐,心灵也都受到巨大的震撼。
明天就要走了。皎洁的月光下,五位青年还毫无睡意,内心继续在碰撞。“就要离开这里了,小城多美啊!”吴文忠望月遐思,俞毅闭目静想,肖三潮心神摇荡……
他们已不是随音共振的弱弦,已变成能主动奏出时代强音的韧弦,要去带动更好的心灵共鸣。
“伙计们,这两天我一直在琢磨,走的时候给哈密人民留点什么。否则,心里是不安的。”思想很活跃的吴文忠又挑起了话头。“我现在想的就是这事。”俞毅睁开眼睛说:“谁起草,写个能代表大伙心愿的感谢信。”肖三潮点头赞许。“光是感谢信,我看不够味,这样好不好,咱们写幅标语,内容就是‘哈密人民万岁’好不好?”“好!太棒了。”“就写这个,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小青年们兴奋地又鼓掌又拍腿地连呼“万岁”!
晨曦,凉风习习,雾气、热浪、烟尘比哪一日都飘散得早,飘散得远。
别离之日,车站广场像是在聚会,有人在大声“演讲”,又像是考场,数不清的“学生”在沉思默想、挥毫泼墨、摇笔疾书。
五位青年来到军供站礼堂又分头找来“文房四宝”。被俞毅称为“肖秀才”的肖三潮被推为主笔开始写感谢信了。他笔还没有落墨,就呼啦啦围过来了一群人。
“感谢党!当这意外的天灾发生后,是党组织及时组织人力、物力部署救灾。”吴文忠打了“开场鼓”。
“嗯,下面写感谢少年儿童!”俞毅立即跟上:“当戈壁的炎热烘烤时,是你们顶着烈日炎炎给我们送来了清香的茶水。”
“感谢各族老大娘!”
“感谢铁路职工!”
“感谢医生!”
…………
宋小璐、黎敏也都很快接上,肖三潮只顾埋头运笔,不时复述着同学们的精彩语句,凝于笔端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
“该走了,该走了,我们仍然回头看看这小站,她凝聚着哈密人民的深情和我们的谢意。纵然我们走遍天涯海角,哈密人民的深情,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肖三潮写完众口一词的结束语,满意地甩了甩胳膊:“来,签字。”他交过笔。“不行!不能光写你们几个人的名字。”“好!好!好!你们说怎么落款?”肖三潮头要炸裂了。“我说就写滞留在哈密的全体旅客。”也是一个青年踮着脚大声提议,“对!就这样写!”“好!”……仿佛是一群观看精彩节目的群众,齐刷刷地鼓起掌来。
地上又铺开一溜儿红条纸,肖三潮饱蘸浓墨,唰!唰!唰!一口气写出了六个遒劲潇洒的大字:哈密人民万岁!鲜红的感谢信和标语端端正正地出现在候车室的边门和正门门楣上方。车站轰动了,哈密轰动了。“万岁”的呼声激荡在蓝天,迅速传遍绿洲,传向远方。
“万岁”这个字眼,“万岁”这个呼声,曾经令人眼花缭乱,震耳欲聋。然后,在它几乎销声匿迹,几乎被人遗忘的今天,看到它,听到它,反倒叫人新奇和感到亲切。
凡人事迹动凡人。
旅客们用古老而简洁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不仅表述了他们对哈密人民真诚的谢意和超常的厚爱,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涵。
十三
洪水毁路,旅客受阻,瓜乡哈密却上演着一出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喜剧,一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党为编导、人民登台的大喜剧。
没有一人挨饿;
没有一人中暑;
没有一人典卖物品;
没有一人食物中毒;
没有一起人为伤害事故;
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
孤、老、妇、孺得到妥善安置;
病、残、伤、弱得到治疗护理。
…………
这是喜剧,是奇迹,是一万多个生灵镶嵌在心血和汗水凝成的丰碑上的巨大惊叹号。
十四
四川简阳中学的物理教师向梓材,带着两个喜爱的外孙去塔里木河畔的阿克苏探望亲友,接八十高龄的老父亲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虽五十开外,但兴趣却很广泛,尤其喜好摄影艺术。此次丝路之行,他特地买了卷彩色胶卷,计划拍些大漠风光,绿海美景。到哈密后,他住在站前一家饭店里,也是忧心忡忡,一日数趟去车站打探通车日期。起初,站内站外他无心多看几眼,跑了几趟,他越发感到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奇怪异常”。他静察细究,疑窦顿解,感动与振奋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安顿好孙儿,背上相机像个新闻记者东奔西跑起来。哪晓得,这个摆弄了几十年照相机的“老摄影”,镜头盖竟然一次次忘记打开了。他懊悔地一次次倒回来,再倒回来,重新捕捉动人心魄的一瞬。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沉重地说:“我太激动了,不但激动得忘了打开镜头盖,而且激动得泪水模糊了眼睛,每按一次快门,心里的酸水就往外涌,所以照的片子恐怕也不清楚了,但是,我高兴啊!我的收获太大了。我拍到了比自然风光更美、更珍贵的镜头。我要带回学校去办个小展览,让师生们看看边疆人民的精神风貌。”
他感到最珍贵的照片还有一张。他说:“真是太巧了,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是我小外孙周军十周岁的生日,我在车站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要带给他那在部队服役的父亲,作为永久的纪念。”
这的确是值得永久纪念的地方,许多人取出了照相机,许多萍水相逢的“战友”围站在一起,曝光、闪光,咔嚓咔嚓,车站上又跳荡起光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