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05

第5章 用兵纪实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沙漠之狐”德军元帅隆美尔。

毛泽东和他很谈得来,曾三度同他握手,还一起回顾了各自的军事生涯。

在1960年的会见中,毛泽东说:“你有35年军龄,你比我长,我只有25年。”

蒙哥马利自豪地纠正说:“我有52年了。”

毛泽东也不示弱:“可是我还是共产党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坦率的对话,不难看出两个统帅对自己的军事生涯都特别珍惜和自豪。

一年后再次相见,蒙哥马利也再度询问:“在这许多年打仗的时期,主席有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说主席主要还是在上面指挥?”

毛泽东回答:“22年中,有十几年在战场上指挥,有4年当全国的统帅。”

蒙哥马利或许是明知故问:“主席有没有军衔?”

毛泽东的回答显得漫不经心:“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

一个统帅竟然不要军衔,蒙哥马利似乎感到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

毛泽东回答很干脆:“将、校、尉都不要。”

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大元帅。

只不过在1954年评军衔的时候,他拒绝了大元帅的称号。

孕育中国大元帅的土壤,是中国大地东南罗霄山脉中段一片峭险峻拔的群山,人们称它为井冈山。

多少年来,这里虽然雄伟,却很荒凉。

1927年冬,毛泽东率领一彪人马上了山,同这里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合兵一处。

翻过年来的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

这里开始成为一片雄伟而热闹的天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在这里燃起星星之火,井冈山成为了哺育未来新中国的一个摇篮,一个鲜明独到的“路标”。

再往后,伴随着隆隆的一声炮响,催生出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又让这片天地化作了永恒。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战事的真实记录。

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大都是描写守山固寨、反击“围剿”的历程。

朱德和毛泽东,也被那些要“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了“匪首”。

就连国内其他省份闭塞的穷乡僻壤的土豪乡绅们,也有许多人知道赣省出了让人胆寒的“朱毛”。不过,他们所了解的还只是:“所谓朱毛者,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当时远在上海的党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对这种表面看来太传统的造反方式,也不大适应。他们说朱德、毛泽东的搞法,只是替农民打抱不平的“梁山泊英雄侠义的行为”。

毛泽东则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山高岭陡,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在峭壁间环绕,用石头垒起来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山顶上云雾弥漫,在头上飘浮的白云似乎伸手可接。

放眼望去,山下一览无余。极目处,是罗霄山脉的各个峰头,此起彼伏,好像整个世界都被这连绵不断的千峰万岭占据着。

黄洋界,实在是一个安营扎寨,易守难攻的好去处。

却说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湘赣两省之敌以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进行“会剿”。

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

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第一次大危机。8月30日下午4时左右,敌人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击,驻守在黄洋界的红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集结攻山的部队轰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不料前两发炮弹都因受潮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

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当夜撤走了。

黄洋界上这唯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使毛泽东下山前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城计”获得成功。否则,红军便将失去立足之地。

9月8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胜利,兴奋异常。毛泽东自然涌动起诗情——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牌,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卓越的诗人,他的使命,不仅仅是写境,还要造境,乃至一挥笔,就是他自己的世界。

诗人毛泽东已今非昔比,他开始营造自己独有的世界。

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这些描写战争的常用词汇,开始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

是英雄必有豪情豪情从来成就英雄。于是,便有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在毛泽东笔下,战争不是书生们想象的场面。

笔与剑在交叠,文人与战士在凝结,诗人与军事家开始契合……

在毛泽东笔下,摹景抒情不再空泛,他的诗风转入了纪实。

后来人们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史诗”,无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的鲁迅,辗转读到了这首词。他对地下党员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

1934年1月,冯雪峰来到了江西中央苏区,把鲁迅的这个评价转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一笑。看来是“心领”了。

这是人们知道的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唯一评论。

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无疑是一局险胜之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官兵,都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于是,在山上开的庆祝晚会上,官兵们编演了一出京剧,就叫《毛泽东空山计》。

戏里有这样一段唱词——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当然,这只是戏里才有的轻松夸张。

为了宣传,为了鼓舞士气,自然是“言胜而忌败”,突出毛泽东“用兵如神”。

事实上,人们始终有一个疑问:从未学过军事的毛泽东,为何能自如地统兵打仗?

就连毛泽东那些远在上海、广州的老朋友,在国民党报纸上读到“朱毛”在井冈山上的军事活动消息,也感到惊讶,他们对这位完全是书生形象的故人如何能指挥军队纵横驰骋,一时感到难以理解。

其实,毛泽东从书生到军人,从政治家到军队统帅,虽然没有一道万里长城相隔,其间的过渡和转变,却也十分的不易,甚至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听听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初是怎样说的:“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杆子。”

的确,一位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老将军回忆,他只看见毛泽东挎了一次枪,从此不再摸枪。

听听毛泽东在1964年是怎么说的:“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

毛泽东说的“两个大败仗”,一个是1928年5月,他让随朱德上山的几千湘南暴动农军返回湘南打游击,结果一去便被敌人击溃。一个是1928年8月,红四军主力再去湘南,导致著名的“八月失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正是发生在“八月失败”之际。

毛泽东接着说:“这两次失败后,我们总结经验。”

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合影(1938年)

毛泽东的总结,有一副他当时撰写的对联为证——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是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兵法”。

毛泽东从书生成长为军事奇才的秘密,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且“不贰过”。

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需要,把这位不愿带枪的文人推到了革命的“山大王”的位置,进而成为红色军队的统帅。

1936年,毛泽东回忆起“逼上梁山”以后的军事斗争,有一个精辟的总结——

“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

所以,“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在敌强我弱、“围剿”和反“围剿”的较量中得以展示。

犹如两块燧石剧烈撞击,一定会迸出炫目的火花,毛泽东的诗情才华,也常常在充满压力和张力的斗争环境中得以不可遏止的闪耀。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从此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即后来的中央苏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1930年底,国民党军队集中10万兵力,以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开始对根据地分进合击。红军在江西创建根据地以来遭受的第一次规模浩大的“围剿”开始了。

大敌当前,朱德、毛泽东还是用老办法:诱敌深入。主动退回根据地腹地,搞内线作战。毛泽东派一小支部队去引诱张辉瓒,要求是“只许败,不许胜”。

这样的战法,一直把张辉瓒的部队引到了江西永丰县的龙冈。

1930年12月30日那天,龙冈一带下起了濛濛小雨,大雾弥漫。红军主力趁雾埋伏,歼敌先头部队一个师,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一人一马也没让逃掉。”据说,发现张辉瓒的时候,他正躲在灌木丛里换士兵的衣服,裤子还没有来得及换上。这条裤子后来曾专门送到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的战利品展览上展出。

第一次反“围剿”就这样快捷利索地胜利结束了。

毛泽东在一首词中依然是纪实般地作了描述——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还只有上阕,就已经写到把张辉瓒捉住了。

不过,南京国民党政府很快就为这首词的下阕送来了素材。

1931年2月,何应钦指挥20万人马,布成700里的弧形阵线,严密包围,步步为营,向中央苏区推进,其势汹汹。

毛泽东便有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向来便于抒情,而不长于记事。这首《渔家傲》却是典型的用兵纪实,语言直白,不用任何雕饰。诗人省略了繁复的战斗描写,直接写张辉瓒的被捉。

“齐声唤”,看来是先听到战士的高喊,不知怎么回事,细一听,原来是“前头捉了张辉瓒”,诗人显然是在后面指挥时听到这一捷报的。由此渲染出战士们的兴奋之情和疾速进军的行动特征。

“不周山下红旗乱”,则是30年后毛泽东以从容的时间和心态来咀嚼这场战争时,改写出来的句子。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共工的人,敢于挑战权威,同当时的颛顼争夺帝位,不惜以自己的头颅,去碰撞不周山,结果,折绝了天柱地维,使山河改变了形貌,日月星辰也换了位置,于是,旧的秩序被破坏了,新的秩序出现了。

在毛泽东看来,共工并没有死,他是胜利的英雄。

眼前的红军,不正是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进行着一场针对强大旧秩序的伟大挑战吗?他们也像共工那样,充满着献身精神,也充满着悲壮的诗情。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现代的“共工”们打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不但胜利了,而且胜利得依然是那样的干脆利索。

何应钦指挥国民党军队20万人马“围剿”根据地时,汲取第一次“围剿”“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失败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战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的建宁长达700里的战线上,从东往西布成一条弧形的阵线,向根据地步步推进。

毛泽东采用的依然是调动敌兵打伏击的老办法。红军在江西吉安的东固一带,秘密埋伏了25天,在5月16日那天,出其不意地对来犯之敌发起攻击,全歼敌人一个师。接着,转入反攻,由西向东横扫700里,16天中打了5个大胜仗,歼敌3万余人。

毛泽东后来称这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他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痛快淋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古代写战争场景的诗人,多是一介书生。出色一点的,也多只是一员战将。

在刀光剑影中奔突的诗人毛泽东,不只是战场的亲历者,不只是一般的战场指挥者,作为一方的统帅,他常常还是整个战役的导演者、策划者。

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战争诗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齐努力”;不同的视野——“七百里驱十五日”;不同的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同的诗趣——“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渔家傲》,也同前面那首一样的直白。

“枯木朽株齐努力”与“雾满龙冈千嶂暗”相呼应,有些斩木为兵的味道。

“飞将军自重霄入”则同“天兵怒气冲霄汉”相衔接,生动写出红军如神兵天降的态势。

“七百里驱十五日”则如“前头捉了张辉瓒”一样,明明白白的纪实,没有任何雕饰,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抒发。

第二次“围剿”结束不到一个星期,蒋介石便开始筹划第三次“围剿”。这一回,他决心亲自出马了。他心中显然存有一个大疑问:当年耍笔杆子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哪里学来这等打仗的本事。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30万人马,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新战术,意在寻红军主力决战。

3万红军主力四面受敌,可以回旋的余地仅方圆几十里。毛泽东亲率主力从敌军结合部实行穿插,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围,然后从后面打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为这一战法取了一个兵书上无法找到的名字——“钻牛角尖”。

古人说: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功。

这一战,打得很险,也更精彩。

可毛泽东却没有写诗。

这时候,他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排挤和打击。

谁不希望脚下的道路平坦,然而坎坷更能使意志顽强,才华横溢。

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

正是革命战争的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

也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同类推荐
  •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明日之花别样红(女人花:杰出女性的人生轨迹)

    “女人花”系列攫取唐、五代、宋、明、清、民国等古今中国的杰出女性,以传记故事的形式叙述她们的传奇生平,及在传奇后瑰丽变幻的人生。马皇后:大脚马皇后,资深贤内助。秦良玉:名将秦良玉,巾帼女豪杰。李香君:侠肝义胆李香君。陈圆圆:倾国天香陈圆圆。
  • 硅谷接班人扎克伯格

    硅谷接班人扎克伯格

    本书是国内迄今最新、最翔实的扎克伯格传记。作者以第一手的资料,描绘了“脸谱”背后的那张“脸谱”,讲述了 一个“屌丝”是如何成为全球极品“高帅富”的励志故事。 作者以最精简的文字、最精彩的案例,重点披露了扎克伯格的创业历程、青春记忆、爱情婚姻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穿插了其他几位关键创业人物的经历,详细分析他们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呈现了一个真实、全面的马克?扎克伯格。
  • 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俞敏洪的人生江湖

    本书与读者分享俞敏洪的创业经验、处世哲学、人才策略、管理之道、危机应对及发展之道,是俞敏洪创业精神、创业真经与商道智慧的精华所在,汇集了俞敏洪艰辛创业历程的自述,集中了俞敏洪创业、管理、用人以及励志人生思想的精华。《俞敏洪的人生江湖》将从不同的角度带你走进俞敏洪的人生,翻开的每一页都将为你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精彩故事,为你带来不一样的视野!本书是对创业者、管理者的忠告与提醒,是俞敏洪创业精神、创业真经与商道智慧的精华所在!它汇集了俞敏洪艰辛创业历程的自述,精彩的创业、管理、用人以及其励志人生思想的精华。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 施仲衡自传

    施仲衡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施仲衡自传:六十年工作回顾》作者施仲衡院士是中国地铁的开拓者之一,是历史的见证人,阅读此书,如同阅读中国地铁的发展简史,对从事和关注中国地铁发展的人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热门推荐
  • 浮生七日择

    浮生七日择

    林中两路分,可惜难兼行。游子久伫立,极目望一径。蜿蜒复曲折,隐于丛林中。我选另一途,合理亦公正。草密人迹罕,正待人通行。足迹踏过处,两路皆相同。两路林中伸,落叶无人踪。我选一路走,深知路无穷。我疑从今后,能否转回程。数十年之后,谈起常叹息。
  • 红尘眷恋系列——少爷霸爱小丫头

    红尘眷恋系列——少爷霸爱小丫头

    一次重生,一次逃婚,换来的却是一位富翁世界首富霸宠一个小丫头
  • 幻樱云陌

    幻樱云陌

    陌叶樱,生前是个幸福的千金大小姐,可却喜欢错了人……“叶樱姐姐我会保护好你的!”小小的身子,却有着与生强大压迫的气息。为了帮家人报仇,被一个没良心的“小骗子”带进了坑。莫名其妙进入异空间完成任务,被冰山王爷撩不说,还天天被扑倒。某王爷邪魅一笑:“陌叶樱,你生生世世都是我的人。”某人汗颜,她现在只想回到现代报仇而已,怎么就摊上了这样一个难缠的货色啊。——樱花树下,女子捧着樱花瓣,喃喃道:“幻冥飏,谢谢你……”仿长叹,只留樱花一地。(努力修改剧情ing)
  • 重生之暗夜千金

    重生之暗夜千金

    夜色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肆无忌惮地侵吞着每一寸可以到达的空间,潜藏在内心心深处的黑暗也似乎随着黑夜找到了释放的机会,在迷离的星光中徐徐漫延到这山峰之顶,悬崖之巅,世界寂静无声。。。一抹白色身影如高岭之花一样,静静的伫立在崖边,恬静而美好,犹如梦境般,如梦如幻。。。
  • 刻在心里的名字

    刻在心里的名字

    轰隆一声震天的巨响,咖啡店中炸开一朵熊熊燃烧的红云。凄厉的尖叫声从人群中炸开,惊恐的人群如同爆炸的碎片一般向四周飞射出去,尖叫声,哭喊声,灌满了我的耳朵,只见他倒在地上,身边还有无数的玻璃碎片和木屑,我跌跌撞撞的跑过去,一边哭一边摇晃他的手臂,嘴里喃喃的说着,“你快起来啊,我不要你躺在这里,你怎么不说话,回答我啊,你不要在睡觉了,我好害怕,带我离开这个地方,我们走好不好,好不好。”
  • 魔法代言人

    魔法代言人

    巨魔萨满大祭司萨?哈喇因为战争中被偷袭中毒身亡。灵魂转世却降生到了人类男孩萨维尔的身上。伴随着萨维尔的成长,萨满大祭司强大的灵魂能力逐渐觉醒,学习了牧师的神术、法师与术士的奥术与亡灵巫术、德鲁伊的自然法术、萨满的巫术等各种各样的法术,成为了大陆上最伟大的魔导师,魔法的代名词——泽?萨维尔。
  • 搞笑穿越剧

    搞笑穿越剧

    上上课发现自己穿越的情况很难接受吧?不可思议的剧情,难以置信!
  • 干物女的兽王系统

    干物女的兽王系统

    不化妆,不出门,不谈恋爱,没事躲在家里玩玩游戏,看看漫画或者偶像剧。房多多很想这样无忧无虑的过下去,但是——“滴滴,兽王系统发布任务,三天内和来自卡塔尔的哈马德王子家的狮子成为朋友,任务失败腰变粗腿变短脑袋变大。”房多多:“呃——”门外还有一只总裁和一只明星正在争吵。“我先来的,多多,今天我们去法式餐厅吃烛光晚餐好不好?”“多多,今晚和我一起在演唱会上同台演出吧!”房多多:“都给老娘滚回家去,正心烦呢,丽萨,送客!”丽萨:“嗷呜!”
  • 刹术

    刹术

    一个只会被人欺负的男孩成长为最强王者的故事
  • 花树下

    花树下

    如果,理解了生命的真谛,那么,人生只不过是一次美丽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