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24

第24章 诗人谢幕

1945年在重庆,因为柳亚子的索诗,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诗词风格。

他称道柳亚子的诗“慨当以慷,读之使人感发兴起”。接着说,自己的作品,“似与先生诗格略近”。

毛泽东把自己和柳亚子,都归于豪放一路。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

在近代诗坛独执牛耳的柳亚子,从毛泽东的诗中,读出了不让苏东坡、辛弃疾这些豪放大家的独特品格。

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开,在中国诗史上,毛泽东的确是一位别开生面的巨匠。

屈原,中国诗史上第一位个性化诗人,开启浪漫主义先河的大师,最大的愿望是辅佐明君。而毛泽东本身就是一位开辟时代的政治家。

屈原是在做大政治家的梦想破灭之后,成了诗人。毛泽东是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和理想的逐步实现过程中,写出了他的诗篇。

诗仙李太白的确潇洒、狂放,他鄙视“摧眉折腰事权贵”,他高唱“为君笑谈尽胡沙”。然而,他一生没有赶上看懂一份军事地图的机遇。醉卧长安的诗人,不可能体会到万里戎机的玄妙和辛苦。

黄州太守苏东坡,以一曲音节高亢,景象开阔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领袖豪放词派。但他在一番“故国神游”之后,发出的却是“人生如梦”的喟叹。

稼轩居士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有一番驰骋疆场的风云生涯。但到得中年以后,便只能“梦回吹角连营”,低唱“闲愁最苦”,一腔抱负化作泡影。

历史上的浪漫者和豪放派走远了。

在20世纪中国的旧体诗坛上,又出现了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豪放大家。他们的诗交,成为中国文人佳话的现代回响。

清末秀才柳亚子,一生追求自由民主,是一位不凡的人物。他是同盟会元老,民主主义革命家,又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旧体诗社南社的盟主。

从1926年在广州同毛泽东相识以后,他多次在自己的诗中写到毛泽东,还频繁地赠诗毛泽东。

投桃报李,毛泽东一生只写过六首唱和之作,其中三首是步柳韵之作。

两位豪放诗人,似乎很容易实现心灵的沟通。

毛泽东在1949年进北京之初写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就是一个例证——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毛泽东手书《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坦诚直率的柳亚子,在1949年到北平后,连续遇到几件不顺心的事情,不免有些牢骚,甚至想像东汉名士严光归隐浙江富春江一样,回乡隐居。他还专门给毛泽东写了一首诗,传递自己的牢骚。

这首七律便是毛泽东读完柳诗的唱和之作。

作为政治家和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诗中回顾了两人于广州饮茶、重庆论诗的情谊,暗示共产党不会忘记长期合作的老朋友,随后委婉地劝说柳先生不要“牢骚太盛”,要把眼光放远一些,先暂时住在颐和园昆明湖畔耐心等待,将来参政议政必定胜过回乡隐居。

4月29日写完这首和柳之作,毛泽东当即派秘书田家英把它送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把此事载入日记:“归得毛主席惠诗,即次其韵。”所谓“即次其韵”,是指他又作了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其中有“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之句。

他显然是接受了毛泽东的劝说。

两天后,毛泽东又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双清别墅乘车到颐和园益寿堂造访柳亚子。他们先在屋里谈了一会儿诗词,随后出门,联步走过著名的长廊,又乘画舫泛游昆明湖。

毛泽东对柳亚子说:先生是位大诗人,有千百万的读者喜欢你的大作,我就是千百万读者中的一个。

柳亚子表示,自己写的都是老一套,很想写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诗,但是很不成功。最近读了毛主席的诗词,心里真是痛快。

与润之“谈诗甚畅”——柳亚子在日记里记下了当天的感受。

又过了四天,毛泽东和柳亚子一同去香山拜谒了孙中山的衣冠冢。随后邀请柳亚子夫妇到双清别墅共进午餐,还请来了朱德和田家英作陪。席间所谈,自然离不开诗词。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柳先生惠临敝舍,曾相与论及上述诸语,因书以为纪念。”

毛泽东在柳亚子的《羿楼纪念册》上,题写了上述诸语。

在20世纪中国旧体诗坛上,毛泽东是一颗高悬璀璨的明星,但不是一颗孤独的星。除了柳亚子,他还有很多诗友文朋。

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毛泽东同他们或相互唱和,或相互切磋。一片赤诚诗心相待,一派文人意气共赏。

因为他们生活在、追寻在同一个诗的世界。

在老一辈人中,他把自己新写就的《浪淘沙·北戴河》和《水调歌头·游泳》抄寄给民主人士黄炎培。他细读章士钊的百万言的《柳文指要》,写信同他讨论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诗文……

在同一辈人中,他同郭沫若、周世钊唱和,还屡屡请郭老帮助修改自己的诗词,仿佛经过郭老“斧正”之后,他才放心。

在文化界人士中,他和周谷城谈《离骚》、谈李商隐;他请臧克家改诗,讨论诗歌的发展方向;他看了袁水拍发表的新诗,立刻写信表示自己的意见。

在党内领导干部中,他评改陈毅的诗作;他称道董必武的五律和叶剑英的七律写得好;在报上读到叶剑英的《七律·远望》后,当即背诵下来,几个月后又书写给自己的孩子们。

在身边工作人员中,他几度为胡乔木改诗,更是一段佳话。只要读一读胡乔木晚年在《人比月光更美丽》这部诗集的“后记”,便可体会毛泽东鼓励后学的殷殷之情了。

胡乔木说:自己的诗词“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写出来,经过他再三悉心修改以后发表的。我对毛泽东同志的感激,难以言表。经他改过的句子和单词,确实像铁被点化成了金……”

毛泽东生前比较集中地公开发表自己的诗词,一共有三次。

1957年1月,在《诗刊》的创刊号上面发表了18首。

1962年5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由别人收集的6首。

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共收37首。

为编选《毛主席诗词》,诗人倾注了大量心血。

正式出版前,他让人专门印了一个征求意见本,还召开了一个有20多人的高层会议进行讨论。与会者有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周扬、田家英、何其芳、冯至、田间、臧克家、袁水拍……

光看这个名单,就知道毛泽东对出版自己的诗作是何等重视。

这本诗集的出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964年1月,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发表了一组“笔谈学习毛主席诗词十首”的文章和附词。其中有该校中文系教授高亨写的一首《水调歌头》。由于该词对毛泽东的创作概括比较恰当,仿佛毛泽东的自述一般,便很快流传开来,甚至被一些人误为毛泽东本人之作。

此事惊动了中央领导层。1966年2月,康生在武汉当面问毛泽东,以求证实。毛泽东哈哈一笑,说:词写得不错嘛,有气势,不知是哪个知识分子写的。

查实之后,为正视听,《人民日报》1966年2月18日第六版右上角,用花边框起重新发表了这首诗,说明为高亨所作。

这是一首怎样的词呢?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唤醒蛰龙飞起,扫灭魔炎魅火,挥剑斩长鲸。春满人间世,日照大旗红。抒慷慨,写鏖战,记长征。天章云锦,织出革命之豪情。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隹什,未有此奇雄。携卷登山唱,流韵壮东风。”

文采风骚,从来靠的是大手笔。

金戈铁马,总会唱响起大风歌。

毛泽东,这位承续中国文化根脉的诗人,不再写古人的怀才不遇,不再写古人的看破红尘,不再写古人寒蝉凄切,不再写古人的报国无门。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就像诗人自己描述的那样,他的那些气贯长虹的诗词,如同一条五彩缤纷的长长画廊,把人们,也把毛泽东自己,引向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奇峰异景之中。

这些奇峰异景,也极大地感染了外国人。

在会见外宾的时候,常有人主动谈起毛泽东的诗词。

1960年5月,来自拉丁美洲的客人对他说:帝国主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主席的诗在拉丁美洲流传很广,人们非常喜爱,很受欢迎。

毛泽东回答:我没有准备我的诗在国外得到赞成。我过去的诗是反帝反封建的,全世界现在还是反帝反封建的问题。诗是人民创造的,我们是人民的代言人。

在外国人面前,毛泽东时常感慨,新中国成立后,自己写诗太少了。他甚至说,一些政治问题把他的诗意都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诗人似乎格外怀念战争年代骑在马背上哼诗的写作状态。

1955年,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问起他的诗歌创作,毛泽东回答说:“这是以前的事了。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起来,还觉得留恋。”

有人说,少年是童话,天真浪漫;青年是诗歌,热情奔放;中年是小说,丰富动人;老年是散文,含蓄隽永。由此构成了不同色彩依次变幻的人生四季,并进而使人拥有了不同的感受和丰富多彩的情感底色。

对毛泽东来说,充满诗意地去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似乎是他相当浓重且颇为一贯的情感底色。

毛泽东一向不赞成对他的作品作统一的注解。

1963年《毛主席诗词》出版后,郭沫若曾经问他:是否要出一本主席诗词的解释本?毛泽东回答:没有必要。唐诗三百首,流传多少代都没有统一的解释,我的诗词也让别人去理解吧。

1964年,周世钊打算撰写评论文章,连写两封信向毛泽东请教对诗集中一些作品作何理解。

毛泽东回复:“拙作解释,不尽相同,兄可以意为之。”

1966年,在胡乔木主持下,一些人编了一本《毛主席诗词》的注释本,送到毛泽东那里,依然被否定了。

毛泽东的理由是:“诗不宜注,古来注杜诗的很多,少有注得好的,不要注了。”

然而,对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诗人也并非全不在意。他曾经有过一次主动的注释。

1958年12月,在广州的小岛宾馆翻阅文物出版社刻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毛泽东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因而写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

毛泽东为诗集中的12首作品写了说明性的批注。

这些注解当时没有公开,实际上成了诗人对自己的创作心境的“个人回忆”。

1973年7月,在中南海游泳池那间卧室兼书房里,毛泽东和来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有过一次别有深意的对话——

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1973年7月)

杨振宁:“我读到主席的《长征》那首诗,很受鼓舞。”

毛泽东:“长征是我们同蒋介石作斗争,那首诗是我们长征快结束的时候写的。”

杨振宁:“毛主席的诗我都念了,起头不懂,看到注释后,懂得多一点。”

毛泽东:“有些注释不大对头。就像《诗经》,是两千多年以前的诗歌,后来做注释,时代已经变了,意义也不一样。百把年以后,对我们的这些诗都不懂了。”

这是诗人的谢幕词吗?或许是的。

这样的谢幕词,仿佛有点忧虑。

这种忧虑,不知是属于诗人的,还是政治家的?

倒是一个外国政治家,觉得自己读懂了毛泽东诗词。

两次和毛泽东见面都谈论过诗词的法国前总理富尔说——

“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轶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词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这位革命者带着人道主义的气息。单是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国共产主义的某些创新。”

1976年,诗人走了。真的谢幕了。

诗人走时,把一个时代带走了。

他曾经被这个时代喻为心脏和发动机,旗帜和灯塔。

历史是一位挑剔的批判家,犹如淘沙洗石的江河大浪。

它无情地挑拣着属于永恒的东西,冲刷着伟人们留在政治和文化沙滩上或浅或深的脚印。

毛泽东经受住了淘洗,从而使他的身影和脚印,在新世纪曙光的映照下,依然是那样地清晰。

因为,中国曾经由于有了他而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命运。今天,他又成为中国一面映照历史岁月的镜子,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渡桥,一种给人们带来多种启示的人格象征。

上个世纪30年代,一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听他讲述自己生平的西方记者就曾断言:“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

毛泽东走了,在历史的横断面上,他留下读不尽的诗篇。

这样的诗人或许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时候,深情地赞美道:“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巨人与时代,时代与巨人,总是相互需要,交相辉映。

对巨人来说,他们借以兴起的环境,并非他所独有。

和他们共同享有这一环境的人,岂止成千上万。

但在一大片池塘之中,只有一株或那么几株青莲出污泥而挺立独秀。

它们所凭借的,除了共有的环境,更有主体上那些恰到好处的要素组合。

毛泽东,在他的时代环境中,便是一个出色地兼具了常人看来难以相容的多重角色的人——

他是学生运动的精英,是工人罢工的领袖,是农民运动的旗手,是富有魅力的宣传家。

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是吐故纳新的哲学家,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是经济天下的政治家,是别具一格的书法大家,是豪放不羁的浪漫诗人,还是博览多识的学者。

就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诗人一样,毛泽东这样的诗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遇而不可求的诗人写的诗,似乎再也没有人写得出来了。

毛泽东的歌唱,成为绝唱。

有的,诗人活着,诗却死了。

有的,诗人死了,诗却活着。

岁月推移,没有磨灭不朽的诗篇。

时光流逝,没有沉埋诗人的形象。

诗篇注入了心血,自然会生命绵长。

形象经历了沧桑,更显得新鲜明亮。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着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如果读懂了毛泽东的诗,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中国大舞台上演的悲欢离合。

因为,历史不会随风而去,滚滚向前的时代也不会凭空而来。

同类推荐
  • 莫扎特(名人传记丛书)

    莫扎特(名人传记丛书)

    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年少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4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钢琴,5岁时开始学习作曲,6岁时开始在欧洲大陆巡回演出。他留下的作品囊括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的成就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加辉煌灿烂。
  •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大帝刘彻(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代最重要的皇帝之一,景帝刘启第三子,母王美人,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因受景帝姐姐刘嫖的喜爱,7岁立为皇太子。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帝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纪年。
  •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读名人传记悟平凡人生

    本书选定的名人,每一个人物,均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具体说有五条标准:其一,贡献大小;其二,口碑影响;其三,浩然正气;其四,创始影响;其五,警世取喻。在入选的这些名人中,严格按前述五条标准,再加一个分类遴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分为若干类,每类按时间顺序排列,用以勾勒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轨迹,比单纯的排序具有历史内涵与启发意义。他们或是引领社会潮流的思想巨擘,或是运筹帷幄的政治领袖,或是评点世间万象的文坛泰斗,或是影响后世的科学巨人,或是撩亮人心的艺术巨匠,或是富甲天下的工商巨头,或是影响世人的传奇英雄,林林总总,横贯全世界、全人类。
  •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 Ⅱ

    《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出自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之手。书中记载了包括恺撒、安东尼、梭伦等50名古希腊罗马政治家和军事统帅的事迹,既是一部体例松散的古代史,也开了西方世界传记文学的先河,对之后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学和文学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书是同时代人回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忆录合集。本书由苏联著名陀学研究专家多利宁编辑,是研究、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基础、最直接的资料。回忆录呈现了多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理解其人其作颇有助益。
热门推荐
  • 七年间

    七年间

    这是一本很平淡的小说,因为它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我从没觉得自己的人生会有多么出彩,所以它便是平淡的。我喜欢《三重门》里的文字,所以自己的风格也跟它一样,却没想到,自己也跟林雨翔一样,变成了这个社会上众多失败者中的一个。对于小说而言,《七年》代表了我的很多东西,我失去了很多,却得到很少。所以,我没指望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欣赏它。
  • 火影之新漩涡鸣人

    火影之新漩涡鸣人

    2030年,一地球中国小伙子:张风,因玩游戏玩死来到火影世界,成了火影中的主角:漩涡鸣人,与之而来的还有玩游戏得到的中国古武术,这会给火影世界带来啥变化呢?。。。。。。
  • 无极星主

    无极星主

    在世家大族眼中,他是个粗鲁并且傲慢的乡下土鳖。在星辰术士看来,他不过是个疯狂而且偏执的幸运儿。而在其他世界万千种族的历史里他却是个令人梦中战栗、无力反抗的暴君。只是在他的自传里,他说:“我秉承仁慈和怜悯之心,无论贵族平民、世界种族……只是,鲜花或者杀伐、赞美诗或战争令,都不是我能够选择的。”
  • 天启法则

    天启法则

    一个孤独无依的小乞丐受尽世人的鄙夷,歧视...因此小乞丐对于强者的渴望异常的强烈,他知道自己的一生不能这么平凡,想要站在世界的顶峰就要靠自己努力拼搏与奋斗...带着自己自尊心和强者意志踏上了修炼之路....------新书《天启法则》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喜欢,青椒皮蛋是一位新写手,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各位带来欢乐与激情.
  • 王俊凯,我的爱你深知

    王俊凯,我的爱你深知

    她是A市首富上官青的女儿上官子薇,时而高冷,时而霸道腹黑的百变女神,惹了她的人从来没有一个可以逃出她的报复,这个女人很神秘,给人的印象没有一点是乖巧的。他是B市首富,王式集团的总裁王俊凯,他的性格我也琢磨不透。
  • 天使之翼:梦幻城堡

    天使之翼:梦幻城堡

    她,原本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可是因为一个阴谋,她改变了,她变得冷血无情,失去了童真。直到她遇见了他,她原以为她会为了他而改变,可当揭开了阴谋的真相之后,她爱他,但她也恨他,她再次封闭了她的心。为了他,她已经伤痕累累了,她真的累了,她还会继续坚持走完她的人生吗……
  • 火影之黑暗中的天使

    火影之黑暗中的天使

    地球宅男左木,无意中穿越到了火影世界,又在一次偶然中意外觉醒了可以操控冰遁的“雪轮眼”。从此,他站在天使的身后,用这双冰冷的眼睛看待这个同样冰冷的火影世界。有一天,他扇动背后那对巨大的黑色天使羽翼,飞向天空向着世人宣告:“在无限月读开启之前,我要用这双雪轮眼,冰封整个火影世界······”
  • 我是丧尸还是人

    我是丧尸还是人

    被咬的辰良开始变异,拼命保持人性的他,面临各种选择,他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改变未来行进的方向
  • 破界逆修

    破界逆修

    一个人小村落中少年,为就自己的母亲,与妻子,逆天而修
  • 落尘出颜

    落尘出颜

    爱也罢,恨也罢。爱恨两芒之间,不过是,你许我蒹葭,又负了我年华。一道圣旨,注定了两个人的开始;一次分离,注定了两个人的结局。一切的一切究竟谁对谁错,要怪就怪那,烟火之下,谁一回眸波动了谁的心房,谁一微笑勾起了谁的情殇。爱恨两芒,情不过一抹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