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5300000021

第21章 千年一叹

上个世纪40年代,一位国统区的记者到延安采访毛泽东后,发现毛泽东有一个同其他领导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他说:毛泽东“并不是那种一谈政治报告,便将自己的趣味性灵加以贬斥的人物”。

他的结论是:毛泽东“是最懂得中国历史的共产党的行动家”。

读过毛泽东著述的人,常常会生出这样的感慨:现代历史如果没有把毛泽东铸造为革命家和政治领袖,除了写诗,他完全还可能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文人学者,是位一流的历史学家和文章家。他依然会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独特的地位。

诗人政治家的另一面,本来就是博览群书的读书人。

在南来北往的考察途中,毛泽东总是携带着一个硕大而沉重的木头书箱。

在西子湖畔、东湖之滨,在广州小岛、长沙蓉园,流传着许许多多毛泽东凝神读书的故事。

在中南海菊香书屋里,至今还放在那里的一张特制木头大床,似乎诉说着毛泽东别具一格的生活状态。

它的一半摆的是各种各样的书,它的另一半,才是主人睡觉的地方。

一部浩瀚的二十四史,毛泽东是从头到尾读过的,并留下了大量的圈画和批注。他读过的一套二十四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被影印出版后,尽管售价达16万元之巨,竟在社会上供不应求,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典藏精品。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的时候,还把它作为国礼,送给了哈佛大学。

我们可以想象——

毛泽东仿佛斜靠在床上,一旁的灯光勾勒出他身着睡衣,以手托书的剪影。近看,那不时变化的眼神,微微翘起的嘴角,传达着心湖深处泛起的波澜。窗外不时传来夏虫或寒风的鸣叫,春花或秋月的拂动。

忽然,这个同天籁地气、上下古今对话的剪影活动起来,拿铅笔的右手,在书籍的天头地脚之间写了起来。

毛泽东写的是什么呢?

比如,1958年1月12日那天深夜,他在南宁住所写的是:“我今晚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

比如,1969年6月3日那天深夜,他在武汉住所读《南史·陈庆之传》,写的是:“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演出的雄壮活剧,确实动人心魄,令人神往。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远逝的历史烽烟,早已化作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千回百转,千淘万漉。在记忆的河流中,奔涌的应该是历史的兴衰,民族的悲欢,还有那经验和智慧泛起的不尽浪花。

军事家毛泽东,是这些浪花最充实的拥有者。

大诗人毛泽东,是这些浪花最执著的观赏者。

革命家毛泽东,是这些浪花最勇敢的批判者。

思想家毛泽东,是这些浪花最深刻的辨析者。

到了晚年,毛泽东重又上溯到烟波浩淼、浪峰叠涌的历史河道里去游泳了。他的目光穿越遥远的时空,投向若近若远的千年烟尘,还有整个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

令人深思的是,进入他胸怀视野的,大都是志大才高而又命运多舛的悲剧性人物。

首先是唐朝文宗时期一个叫刘(fén)的人。

当时,宦官专权,朝中许多官员都不敢说话,而进士出身的小官刘,却四处宣传自己翦除宦官的主张。唐文宗举行“贤良方正”科考时,他写了洋洋五千言的对策,直斥朝政,说“宫闱将变,社稷将危”,并提出了一系列削弱宦官势力的办法。

连考官都害怕了,不敢录取他。但被录取的人当中,有人上书唐文宗,宁愿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刘,也不愿让国家失掉一个人才。

唐文宗也是个怕宦官的人,竟没有采纳。最终,刘遭宦官迫害,屈死他乡。

毛泽东读《旧唐书·刘传》时,特意在刘所写的对策开头处,批了三个字:“起特奇”。

似乎言犹未尽,又写一诗——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俊伟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这首《七绝·刘》,写于1958年。

起句便以莫大的时空,造出一介书生刘的不凡气概。虽失意受挫,才不得展,志不能伸,但他仍如中箭摧羽的“孤鸿”,拖着带血的身子于一片沉寂的天空中,向敌对阵营大吼了一声。

这一声,永恒地刻在了青史竹页之上,穿透几千年岁月,在20世纪的革命家和挑战者毛泽东心中,激起深沉的回响。

三年后,1961年秋风萧瑟的季节,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特别钟情的屈原,又进入了他的诗思。写下一首题为《屈原》的七绝——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作为诗人,毛泽东没有把屈原作为诗国的太阳来称颂,而是一个政治家在品评另一个没有展其才志的政治家。

事实上,也是先有一个遭谗去职、放逐漂泊的三闾大夫屈原,才造就了一个能写出《离骚》的流浪诗人屈原。

毛泽东叹其磨难,感其情志的时候,最奇特的体会,是认为屈原的人品和诗品,就像一把“杀人刀”一样,毫不留情地解剖了世世代代的奸佞小人。

憎恨蝇营狗苟、卑劣污浊的“艾萧”小人,乐于在逆境中作坚忍的抗争,这正是毛泽东的人格选择。于是,他赞美屈原“一跃冲向万里涛”这种遇难不屈以身殉志的大丈夫气概。

让毛泽东赋诗称颂的,还有一个汉初的贾谊。

毛泽东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1958年,他把这篇凝聚治国智慧的策论推荐给一些高级干部阅读,还说里面有一股“颇好的气氛”。

贾谊二十多岁就当了皇帝的高级顾问官。史载他任博士期间,每当皇帝下诏令交付讨论时,老博士们都说不出所以然,独贾谊能“尽为之对”。汉文帝曾想让贾谊做手握重权的公卿,但遭到一帮贵族大臣的反对,贾谊受排挤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江的时候,贾谊遥想当年屈原被贬来此的情境,写了有名的《吊屈原赋》。接下来又被派为汉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梁王刘揖的太傅,可惜刘揖骑马坠落而死,弄得贾谊自为无状,在自责中忧郁早亡。

天才短命。毛泽东为之动容。

他连写《七绝·贾谊》和《七律·咏贾谊》两诗,予以评说——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在毛泽东看来,留下《过秦论》和《吊屈原赋》的贾谊,不仅是一个见识深邃的历史学家和文采超拔的文学家,还是居安思危、见微知著和富有远见的改革家。贾谊的《治安策》和《论积贮疏》,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其改革胆识光照华国。

然而,“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对青年才俊一往情深的毛泽东,似乎体会到了才志高节总受猜忌这一在历史上难以避免的“人才逻辑”。

从历史到现实的心灵之桥,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逐渐清晰起来。写了具体的历史人物,似乎该从整体上来考虑历史的规律了。

1964年的春天,毛泽东写出了他的咏史诗中最好的作品《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juē)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诗人以咏史的形式,透彻地表达了甚至是总结了自己的历史观。但这又是激情的酝酿,形象的思维,诗意的总结,好似在文明峰巅对文明河谷的俯瞰。

不是吗?开篇就让读者听到天边传来的悠远天籁,百万年前的人类从童年走来。

人猿相别,石具铁器,刀耕火种,人类进化的艰难过程被浓缩为几幅极具情态的画面,宏大的诗意沧桑一步步把读者笼罩。瞬间,诗人一下子亮出了自己的高度——“不过是几千寒热”。

含而不露的平静下面,是沉雄的底气。

混沌的史前文明,就这样轻轻拂过了。

接下来,历史厚重的铠甲打开了,冰山融化了。一览无余的历史原野上,展露出连绵不断的战争,部落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和阶级之间的战争,更展露出让人震撼的斑斑血迹。

这不是一般书生的惊世骇俗之论。

也不是单纯史家从故纸堆里淘出的无奈浩叹。

这是沉淀着不凡经历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历史的观照中得出的一个宏大结论。

曾有多少神话、史诗、戏剧、传奇,以及市井小说,把对垒、冲突、争斗作为永恒的题材。更不用说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更为实际的活动演绎了。

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或许有些绝对。但基本事实如此。

权威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记载:从战国到清代2300多年的时间里,据不完全统计,大小战争就有1800多次。

如果一场战争平均打一年,那就占了1800多年,何况有的战争常常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

熟读《资治通鉴》的毛泽东,在青年时代的一则读书笔记里欣然写道:“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在晚年的一次闲谈中,依然表示:《资治通鉴》那是一部“相砍书”。

“相砍”的结果是,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这是毛泽东阐发的有名的历史观。

然而,在青灯黄卷之下虚掷生命的古代读书人,有多少是这样看待历史的呢?

毛泽东发现,岁月在史书的编排中失去了真实。一代一代的修史,一代一代的读史,重复着宫闱演变,重复着帝业兴衰,重复着隐恶扬善,重复着偏见与不公。

一部漫长的二十四史,遍布毛泽东的怀疑和诘问。

1950年9月,毛泽东等会见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代表他要向历史挑战了。

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创造历史,还是被正统史书所不容的盗跖、庄、陈胜、吴广这些揭竿造反的奴隶和底层的民众创造历史?

毛泽东的答案是:一部二十四史的风流人物,应该从这些“奋起挥黄钺”的底层造反者说起。

这与中国革命的经历和毛泽东自身的作为是吻合的。

回想当年——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正是他揭竿起义的根本原因。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也正是他拥有力量和自信的所在。

毛泽东把历史进步的最高法则,归于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把最高的赞美和最炽烈的虔诚,献给了人民:“六亿神州尽舜尧。”

古人期期向往而不可企及的最贤明的英雄,应该到哪里去寻找?他们近在眼前,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亿万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这是毛泽东的名言。

“歌未尽,东方白”。

欲说还休的毛泽东,读史的沉重思索还在延伸,借用诗词来展露史观的灵感和热情,继续迸发。

中国历史上儒家与法家这两大政治思想和实践派别,进入了晚年毛泽东的视野。

这两个派别的分歧,主要在重礼治还是重法治,重怀柔还是重权威,重王道还是求霸道,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孔夫子与秦始皇两个人分别是这两方面的代表。而孔夫子的代表性主要在思想礼仪方面,秦始皇的代表性主要在实践功业方面。

几千年中,儒法两派争论不已,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免不了要谈到他们。

1973年,毛泽东在诗中谈论到了他们。

这就是《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这首诗之所以写给郭沫若,是因为郭老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写的《十批判书》里面,称赞孔子“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的”。毛泽东不赞同这个观点。对秦始皇历来遭受非议的“焚书坑儒”之事,毛泽东也多有辩护。这些,他都写进了诗中。

毛泽东为什么反感孔夫子?

在他看来,孔儒们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则不尽然。除了在文化教育上有些建树外,在事功上却常常说些空话。历朝历代的王公国戚个个都在打儒家和孔子的“仁义道德”旗号,而真正为民谋福利和与民同甘共苦者,少之又少。就是这样,在封建社会竟被捧为“圣人”,那些读了点“圣人”书籍的学子们,竟可以摇头晃脑,把尾巴翘到天上去。毛泽东的义愤,除五四以来的反孔思潮外,在其性格底色上,也是自有其源。

毛泽东为什么喜欢秦始皇?

诗里说得明显:“百代都行秦政法”。所谓“秦政法”,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改成“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王朝任命,从而稳固了中央集权,也就成为几千年来中国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格局。唐代的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了篇《封建论》,称赞秦始皇的这个改革。

从根源上讲,秦始皇的形象,则是那些儒生们弄坏的。原因是他发动过“焚书”和“坑儒”的事件。这对以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来说,简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正是儒生们的言论,让秦始皇成了“暴君”的典型。

对此,毛泽东认为是件值得“商量”的事情。怎样商量,诗里没有说。想其理由,不外一些儒生咎由自取,因为战国末期,方士吃香,不少儒生干起了方士的活儿,竟把秦始皇也骗了几回。而事实上,坑了几百个儒生后,秦始皇的政府机构里依然保留了大量的儒生。所谓“焚书”,因涉及中国统一后的“思想去向”,主要烧的是六国官书之类,汉兴之后,学统并未中断。这些,近世史家多有辨析。

“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制,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主张厚古薄今,开倒车的。”——毛泽东如是说。

毛泽东是革命家,是强调厚今薄古、创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处,倾向法家一些。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经常说些批判儒家的话,或许同他着意要“除旧布新”的现实考虑有关。他毕竟不是一位纯粹的历史学家。

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的时候,毛泽东已经80岁了。

这是他写的最后一首咏史诗,也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诗。

一位现代政治家的最后一首诗,竟是评价老去千年却遗风百代的两位历史人物。

千秋一阕,刻写历史,字字思索。

千年一叹,厚今薄古,声声不倦。

同类推荐
  •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孙家栋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5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孙家栋时代开创中国卫星事业新篇章、开启空间事业新纪元,至今传奇仍在继续,88岁高龄的孙家栋,仍奔波在航天工程和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孙家栋的人生历程,是航天人发扬伟大航天精神的缩影。本书以孙家栋的人生历程为线索,重点描写了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各类应用卫星太空遨游,中国航天走入国际市场,“嫦娥”探测卫星奔月之旅,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群星普照的辉煌成就。
  • 官商大鳄:桑弘羊

    官商大鳄:桑弘羊

    桑弘羊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名的理财家。他出身于洛阳一个商人家庭,13岁时就受汉武帝赏识,提拔为侍中,后做到大司农。池先后协助汉武帝处理政务几十年,从财政经济等具体措施和理论上支持并捍卫了汉武帝的政治主张。汉武帝时桑弘羊是参与改革政策制定、执行和实施的重要人物之一。汉昭帝时他做了八年的御史大夫。是一位杰出的理财专家。《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官商大鳄:桑弘羊》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官商大鳄桑弘羊传奇的一生。
  • 李世民(名人传记丛书)

    李世民(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写了李世民如何从从战功赫赫的少年英雄成长为励精图治的伟大帝王的人生历程。他少年时驰骋于战场,所向披靡;成为帝王后,广纳贤才、收服四夷,开创了流传千古的“贞观之治”,终成为文武兼治的一代圣帝仁君。
  • 甘地 尼赫鲁(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甘地 尼赫鲁(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甘地和尼赫鲁为印度二十世纪的领袖,影响深远。名人成功后的事迹为人们所熟知,但成功前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书对二人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二人成功的主客观因素。
  • 切·格瓦拉:未公开的档案

    切·格瓦拉:未公开的档案

    本书讲述了格瓦拉这位职业革命家艰苦而顽强的游击生涯。细致、独到、全面地呈现了切·格瓦拉“最后一位青春战士”真实而鲜活的人生。
热门推荐
  • 三修天下

    三修天下

    当你降世成为这个世界最大的敌人的时候,你该怎么办。是愤恨的崛起报复让世界为之一颤,还是碌碌无为的躲到无人之境虚度余生。若英雄有梦,不过是身份显然。看被上古异兽寄生的凌风,如何摆脱歧视,从而得到大陆上的人的喝彩和认可。这里没有特别金手指和爽文技巧,只是三个位面间发生了不可逆的故事。而在斗气,灵气,元气横行的三大能量构造了这个世界的全部。斗联盟斩鬼魅闯神关渡冥狱一切都是命运使然,不用犹豫,快随我的三修天下,一起从故事中感受人性的强大。
  • 血蝎银环

    血蝎银环

    肚脐上吊个银,胸膛上住个血蝎。写不尽的浓情,却是斩不断的秋水。扯不清的恩怨,风雨飘摇中的命运。柔肠侠胆,诉说一段佳话良缘。
  • 混乱的综世界

    混乱的综世界

    张久媛发现,自己醒来之后,世界变了.......
  • 校草,我们来壁咚

    校草,我们来壁咚

    她是他胸口的朱砂痣,惟有唤醒蚀心之爱,他们才能冲破轮回的禁锢,安然余生和来世。PS:新书《初眸之爱:蜜宠第一夫人》正火热连载,欢迎捧场!
  • 电竞天王

    电竞天王

    云响,一名现实中卑微的高中生,因为英雄联盟一款游戏而改变了人生!谁说屌丝不能逆袭,寒门没有未来?不管你是金牌代练还是职业选手,只要不服,一概吊打!不管是小小的意气单挑还是世界的巅峰对决,恐怖的技术都将带给对手不寒而栗!在英雄联盟火遍全球的游戏竞技时代,一代骄子云响横空出世,用梦想和实力告诉世人:我就是最强的天王!
  •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你再不变就晚了

    当世界无法改变时,你再不变就晚了

    人生就是一条数轴,我们只知道它的原点和正方向,当我们站在一个点上,总是容易向后望。殊不知,人生有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点,我们站在“现在”这个点上,才能看清楚过去和未来的界限。
  • 神刺召唤

    神刺召唤

    江枫,曾经网游界的一代神话,因女友被害隐落到小网吧当网管,在一代全新网游《天劫》开服之时,终于回归,誓要闯出属于自己的天,为女友报仇,但在报仇的路上,又遇到美女李佳瑶,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一起来看神刺召唤吧!(小棍第一次写文,写的不好不要喷,毕竟我是个新人,大家多多支持就好)
  • 杨柳依依方出旭

    杨柳依依方出旭

    “柳依依,本王要定你了!”“你这个凡人,真够麻烦。我不老不衰,百年之后便会离开,你跟我说这些有什么用?”“柳依依,你当真不知道本王的心吗?”冰山王爷恋上小狐妖,这个故事有点甜!
  • 傻子王爷:魔妃万万岁

    傻子王爷:魔妃万万岁

    她,原本是魔界的王,一次意外她的魂魄被封印在湖底一百年,当封印被解除,她附身成为了人界的废材大小姐,因为灵力消散,她刻苦修炼,麻烦却接踵而来,一朝圣旨,她被迫嫁给传说中的傻子,废材还是克妻命的皇子,至此两人就被命运绑在了一起。她狂,他陪他狂,为了实力高深,他苦练神技,踏上未知地域,几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只为有一天能于她相配,一起站在高处睥睨天下。
  • 龙武战神

    龙武战神

    无数纪元百族争雄。一颗众生之心,诸族豪雄并起争锋。少年叶非习《血龙神术》,吞噬万物灵气崛起,杀遍诸界,得众生之心,浴血称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