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结果只来了两个半愿意和他交朋友的人,其中一个,是当时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十八画生”和“纵宇一郎”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
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兴奋不已的罗章龙当天晚上写了一首诗:“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近代更有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以至中国的近现代史如果缺了湘人,几乎不可想象。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还把《离骚》的内容,分段提要,写成了眉批。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和罗章龙订交后,他们时相过从,常作郊游。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似乎感受着符合他性格本色的一些东西。
这个东西大概可以叫作诗文意气。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
青春之心所以比天空更广阔,是因为拥有比天空更广阔的期盼、追寻、想象和情感。
1917年暑假期间,******邀了两个好朋友,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上路了。他们靠作点诗,写点对联送人,换几个钱,解决途中的食宿。按湖南旧时习俗,他们被称作“游学”先生。
在湖南安化县城梅城,发生了一件趣事。
好吟诗作对,有点自命不凡的劝学所所长夏默庵,要试试来访的青年学生学问深浅,出了一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即书属对,写出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对得工整且不说,语中内涵,也让这位老先生有些不好意思,顿然亲近有加。
这次“游学”,他们走了五个县,行程九百多里,历时一个多月。人在旅途的生活显然让******收获了比他期望所得还多的东西,同时也收获了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只是从他的朋友们的记载中,知道有这样一些联句——
“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
“野渡苍松横古木,断桥流水动连环。”
“云流千里远,人对一帆轻。”
“为赋新词强登楼。”
少年之作,在对景物的观览中,那视线还是青春的单纯,学子的轻松。
因为他的生命,还没有走进沉重的历史;他的个性,还没有融进困顿的现实。
当青年******的目光投向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我们看到的,便是另一种诗情,另一番意境了。
让人们惊讶的是,他留有手稿的第一首诗,便是长达40句的伤世感怀的五言古风。
那是1915年5月,******的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去世了。悲从中来的******,写了这样一首挽诗——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
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在青春诗人******的感觉中,一阵飙风掀拂亡友的灵帐,好像天地为其悲泣。
好友早夭壮志未酬,活着的人们长歌当哭,以青碧的群山来试试自己的长剑如何。诗人与亡友有共同的报国之志,诗人的惆怅像长天江水一样绵绵不尽,混茫一片。
诗人为何这般惆怅?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这两句,正是全诗的“诗眼”。
对此“诗眼”的最好注脚,是当时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
5月7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他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5月9日,袁世凯政府竟复文表示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湖南第一师范的师生将国内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为《明耻篇》。
******在封面上愤然写道:“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同窗好友易昌陶恰巧就是这个时候病故的。
易昌陶的去世,使******更牢固地树立了一个信念:强健体魄,对于人生奋斗,对于报国济世,有着重要的前提意义。
青年人都崇拜英雄。
******阅读了恺撒、拿破仑、彼得大帝、俾斯麦这些外国杰出人物的传奇故事,生命深处似乎洋溢起无比的兴奋和震颤。他说: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人物。
******目睹了中国政治舞台上接连不断的军事角逐,生命的力量和体魄,似乎是施展抱负的根基。
《体育之研究》,是******平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鲜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列举大量中外名人事迹,说他们之所以成就大业,都是因为身健气雄之故。令他期期向往的,是那些尚武的先贤,勇烈的壮士,洒脱的剑客,因为他们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猛烈”和“不畏”。
说到做到的******,潜心实践着他的这个信念。
寒冬时节,他用冷水擦身。
大雨滂沱,他在野外奔跑。
江水滔滔,他去搏击风浪。
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推广。
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
志虽然人人都有,但可在格调上见出高低。
青年******之志是远大的,奇特的。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这是他当时在日记里写下的人生箴言!
他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他把此话当真,此话也果然成真。后来的实际情形,无论是人格气质,还是功业贡献,都是如此。
青年******,被同学们称为“奇士”。
同学们感叹他的行为之奇,胆识之奇,志向之奇,甚至也感叹他写诗作文的“戛戛独造”之奇。
在“奇士”******周围,逐渐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是一群生活在浓烈的精神氛围中只顾大思大想的青年。
他们甚至不食人间烟火。
******20世纪30年代曾回忆过这样一个细节——
“在这种年龄的男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姿色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不但不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到一位青年的家里去,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而且当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同佣人谈买肉的事,然后吩咐他去买。我感到恼火,以后再也不和这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们和我只乐于谈论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
决定一个人的本质和生命的理想,总是以充满神秘的方式存在于他的心中。当他走出童年时,它就在他的心中发芽了,当他以青年人的热忱追求历史的真、社会的善、心灵的美的时候,它就已开花结果。
以后的收获,事实上都取之于生命之树在春天的萌芽。
******和他的青年伙伴们成立了一个决心要“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社团,叫“新民学会”。
成立会上,“纵宇一郎”罗章龙赋诗高歌——
他说:“济济新民会,风云一代英。”这是个满怀抱负的浪漫群体,有着舍我其谁、行高于众的人格气象。
他说:“庄严公约在,掷地作金声。”这是一群在中国大变动前夜孕育出来的佻不拘、立于天地之间大喊大叫的热血青年。
化用今日青年唱的歌词,仿佛是:要想就想它个透透彻彻,要做就做它个轰轰烈烈想喊就喊它个倒海翻江,想唱就唱它个荡气回肠。
生逢国难当头的岁月,“奇士”们的青春,是何等耀眼。
让人生的青春融入扶危救国的“新民”,又是那般灿烂。
节假日,新民学会的成员常常相约到长沙的岳麓山、橘子洲、平浪宫等风景名胜处聚会。或臧否人物,议论世事;或登高吟咏,步韵唱和。这样的情景,******终生难以忘怀,晚年还不时回忆。
这个团体的许多人物,包括******、何叔衡、蔡和森、李立三、李维汉、罗章龙,后来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青春的聚散,犹如人生的云朵。这一朵云和那一朵云,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相聚了,又在时代之风的支使下分开了,各自带着往事的回忆,各自带着远大的抱负。
新民学会成立不久,罗章龙准备赴日本留学。大家在长沙平浪宫聚餐,为他壮行。
这是三年前******和罗章龙第一次见面的地方。旧地重游,旧地送别,当年谈论屈原、贾谊的诗文意气,又平添了新的抱负。
******为此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虽然不免有历来送别诗的伤感词句,但更多的是自发的豪情和相互的勉励。诗开篇便是开阔的景致,造出明朗高华的气韵。接着,以屈原、贾谊这些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先贤来自喻和喻人,以湖湘地灵人杰的文化土壤来自励和励人。
******在长沙(1919年)
这使人联想到******经常光顾的岳麓书院门前那副对联——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诗人还鄙视那些昙花一现的碌碌诸公,俯视沧海横流和纷纭世事,一派斯人当大任的雄心壮志。
志,犹帅也。它统摄着人的灵魂和生命,它支撑着人的胸襟和抱负,它规划着人的行踪和轨道,它孕育着人的气度和才干,它预示着人的发展和成就。
志之大小,总是决定着作为的大小。不能设想一个没有鸿鹄之志的人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没有“胸中日月常新美”的人格之志,何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中国之志,以致“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世界之志?
志,在******的探索和追寻中,后来成为了主义之志,信仰之志。
不久,******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学生时代,此后,他再也没有进学校读过书。
这年,他25岁。
最绚丽的生命状态是“含苞待放”的时刻。
这时,生命的内在活力开始完成空前的凝聚。
这时的生命,因美好而格外短暂,因短暂而格外美好。
“鲲鹏击浪从兹始”!
在诗意的想象中,既为一段生命历程画上了句号,也仿佛是历史女神为他们这群青年施展抱负拉开了帷幕,必须以大智大勇的心力,作一番激动人心的演出。
生命之花的初期开放,是值得赞慕的。
它的“欲放难含”而又“放而难束”的景象,给人们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还有久久难舍的留恋。
一年后,沐浴着五四大潮的******,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他曾这样回忆学生时代的青春意气——
大哉湖南,衡岳齐天,洞庭云梦广。
沅有芷兮澧有兰,无限发群芳。
风强俗劲,人才斗量,百战声威壮。
湘军英武安天下,我辈是豪强。
听军歌淋漓悲壮,旌旗尽飞扬。
宛然是,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样。
军国精神,湖湘子弟,文明新气象。
这是青年******曾经唱过的湖南学生运动曲的歌词。
1919年8月,他把它发表在自己编的《湘江评论》上面,还说:“最足令人留着印象的,就是学生运动曲高唱入云的悲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