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19500000004

第4章 隐赋佳话

读《南史·谢庄传》,讲到这位出身名门的贵族子弟,年纪才七岁,就能写一手绝妙文章。历史的记载,说好则好得不得了,说坏则坏得一塌胡涂,不免有夸张之弊。但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明的才智,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成年以后,谢庄一表人材,文采俊逸,连宋文帝看见他以后,也大为赞赏,并对身旁的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谌说:“蓝田生玉,岂虚也哉!”

这位皇帝的感慨,倒也不是无的放矢的浮泛之言。应该说,从谢灵运、谢惠连、谢道韫、谢混,到谢庄,以及稍后的谢朓,陈郡阳夏谢姓这个世族,仅在文学领域里,就出现多少杰出人才啊!更不用说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谢玄等政治家和军事家了。

晋南渡后,一大批封建社会里顶尖阶层的贵族门第,也随着帝室过江。他们拥有财富和政治上的特权,过着享乐安逸的生活。清谈空议,颓废虚无,游猎山水,吟诗唱和,成为一时风尚。南朝文化的发达,是和当时帝王、官员、贵族、士大夫的这种苟安奢靡的风气分不开的。后来,经过频繁的战乱,才逐渐衰微没落,到了唐代,六朝金粉便只是往昔繁华的梦了。刘禹锡笔下所描写的“朱雀桥畔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便是诗人无可奈何的黍离之叹了。

谢庄(421耀466)是生逢盛时的贵族子弟。他在高门望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又受到长期的文化熏陶,如此的贵族教养、家学渊源,使得宋文帝也不禁赞叹:只有贵族之家,才能出现这样的人物啊!他的文才,在年轻时就名扬南北。他的作品,诸如《赤鹦鹉赋》、《月赋》、《舞马赋》,都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唐人孟棨《本事诗·嘲戏》称:“宋武帝尝吟谢庄《月赋》,称叹良久,谓颜延之曰:‘希逸庄字此作,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见评价之高。

那时候,贵族间的应酬,多以文化活动相燕集,宫廷里的文化氛围,也是相当浓郁的。公元423年,南平王刘铄向宫廷进献鹦鹉。因为这种热带鸟类,长江一带少有,而且是红色的,尤为罕见,宋文帝就召集群臣为赋,来庆贺这件盛事。谢庄在宋文帝元嘉末年,任太子中庶子,这样的文坛聚会,众望所归,他当然要参加的。同在东宫任太子左卫率的袁淑,诗赋文章,声震江东,也是名噪一时的人物,这样的竞赛,怎能少得了他呢席间,他不假思索,提笔立就。作品完成后,袁淑就拿给谢庄看。谢庄也把自己写的这篇《赤鹦鹉赋》请袁淑指教。袁淑看完谢庄的文章,不禁叹了口气说:“江东要是没有我的话,他就是一枝独秀;我要是没有你这样的对手,也是称雄一时的俊杰了。”说到这里,袁淑把自己写的赋隐藏起来,退出了这一次竞赛。

这就是传为美谈的“遂隐其赋”的故事,读后深感前人要比我们后来的作家高明和隽智。因为,写作的人通常缺乏自知之明,容易自以为是。明智本难,袁淑能够做到急流勇退,把作品收起来束之高阁,则更不易了。

钦佩!钦佩!真是值得为他的这个识见喝一声好。

袁淑这样做,我马上想到的第一种可能,也许是他明显看到自己作品与谢庄的差距,与其被诸位评委们说长道短,论头品足,然后毙掉,弄得挺栽面子的话,还不如干脆从一开始就退出竞赛。也许古人不如后人聪明,感到自愧弗如的同时,其实是可以通过关系啊、活动啊、疏通啊、红包啊种种台面下的手段来弥补的;作品不够,公关来凑,已是公开的秘密。君不见如今种种评奖,打通关节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这个袁淑,从他所说的话“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来看,他即使不强于谢庄,至少也不弱于他的。《宋书·袁淑传》称他“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辨”,也是一位饱学经纶之士,文采斐丽之流,否则他不会任左卫率,和任中庶子的谢庄一起,在太子的东宫里任职做事了。皇帝挑选给他儿子的官员,是绝不会滥竽充数的。

那么,第二个可能,就是席间这两个人所写的同题文章撞车了。

当场就一个题目写诗作赋,在旧中国,是文人间舞文弄墨的风雅事,甚至连韵脚都限制得死死的,给你留下的发挥余地和想象空间,是极其狭窄的。这种比赛,很大程度上是一次作家才力和捷智的较量。因此,参与者笔下出现雷同啊,重复啊,近似啊,相仿啊等等撞车现象,是很正常的事情。估计,袁淑卒卷以后,与谢庄易稿互看,显然是难分伯仲,各有千秋,既发现对方写得不错,也觉得自己笔下不差。命题作文,这种不约而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他俩是在同一时间内写成这篇《赤鹦鹉赋》的,说不上谁模仿谁,也就用不着打笔墨官司。但袁淑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占特别的压倒优势,而且也不想当并列冠军,于是,就出现“遂隐其赋”的文坛逸事。

话说回来,像袁淑这样超脱的作家,是不太多见的。因此,在随后的文坛上,不要说同题作文出现上述现象,甚至,天南海北、你西我东、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家,也会写出题旨相同、人物相像、情节相似、文体相近的作品。特别受前苏联文学影响至深,和后来又受欧美现代文学熏陶过重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两代作家,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学习、借鉴、启发、感染的痕迹,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有的甚至像暹罗双胞胎那样难解难分地相似,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不过,由于很少有人表现出袁淑的那种气度,做不到“遂隐其赋”,一定要拿出来,便是那几年里一些难断的官司的由来。

所以,谈到产生这种或形似,或雷同,或意近,或貌肖的作品,有其情有可原、似可谅解之处。由于我们差不多都是读了同样的中外古今的文学作品,才开始写作的。目前仍健在的作家,固然有读得多些与读得少些的学养上的区别,但自称没有读过一本小说,忽然写出小说者,是不存在的。也许有过这样的神话,但绝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实,一定要哄鬼,一定要自欺欺人,那也没有办法。所以,中国作家的创作准备大致相同,是产生撞车现象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由于我们差不多都是共和国这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历史见证人,只有经历得多一些和见识得少一些的差别,没有一位是从外星来的,甚至也没有一位这几十年一直生活在外国的中国作家,所以无论怎样自称空灵,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是想拔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似的徒劳可笑,谁也离不开这个最基本的生活积累。因此,中国作家的写作要素大致相同,是造成撞车现象的第二个原因。

再则,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平均分配制度,养成了一律、一致、一二一齐步走的深入人心的习惯。求稳的社会架构,趋同的生活模式,必然出现安分守己而不强调个性,井然守序而少标新立异的超稳定的社会常态。作家们眼往一处看,心往一处想,笔往一处写,是造成撞车现象的第三个原因。

因此,一个作家,要写出与别人的不同来,是一件煞费苦心的事情。有出息的作家,总是要超越以上的限制,才能写出不与他人他作有任何牵连的、经营出自己风格的作品。正如酒必须经过窖藏,才能成为佳酿;刚从树上摘下的果子,总不免有些生涩,需要一个糖化过程,方甜美可口。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电视机成套设备,也是先从来料加工、原件组装开始干起来的。然后,购买技术,然后,实现国产化,然后发挥国人的聪明才智,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名牌,再打入国际市场……其实,精神产品的成熟,也应该是这样一个大同小异的路。

尤其文学,更是一个徐徐积累的过程,是急不得的,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揠苗助长,绝不是个好办法。解放初期,为了培养工农作家,曾经手把手地教那些刚刚脱盲的工人农民,拿起笔来,写文学作品。一些帮助工农写作的编辑和作家,出于革命激情,甚至到了一字一句地点拨辅导、润饰修改的程度。最后也说不清是工农作者创作的,还是这些帮助者代庖的,因而往往成为疑案。这种做法,虽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因为即使写出了一两部说得过去的作品出来,随后再也看不到这些工农作家的下文,没有任何后劲和接续力。现在回过头去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工人作家,六十年代的跃进诗人,七十年代占领文艺舞台的造反派,至今仍笔耕不止者,已凤毛麟角矣!不是这些工农兄弟不肯下力气,道理很简单,文学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立竿见影的。

这就是川端康成说过的话了,文学,那是必须几代人的心血,才能浇灌出来的花朵。对一个民族来说是这样,对一个作家群落来说,也是这样。譬如拿陈郡阳夏这个贵族世家来说,从谢灵运起,到谢庄,差不多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才出现这种晋宋间谢氏家族人才辈出的盛况。对一个具体的作家来说,则更是这样,就那么一点浮泛的生活,就那么一点粗浅的学识,就那么一点照搬的技巧,要不去重复别人,那才怪呢!

因此,凡读过几本小说的人,都能写出那种叫小说的东西,但要写出好的小说,确实需要一种天分。这也是好的小说,和好的小说家不那么太多的缘故,尤其被称作大师的和杰作的,就更稀少了。可有那么众多的小说家在写作,而在小说中写出一点新意来,又是那么艰难。于是,在填满各个刊物篇幅的作品中,像南北朝时的袁淑和谢庄碰到的尴尬现象,频频出现,也就不以为奇了。但作品一经问世,成为公共读物,就挡不住挑剔的眼睛,只要稍为有一些不够妥帖之处,就难免遭人物议。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关系。新时期文学以来,我们时不时地听到过某人的某篇作品,与艾赫玛托夫,与安东诺夫,甚至与契诃夫,与海明威,与谁谁谁,何其相似乃尔……这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谁写小说,不是像小学生练字,从描红模子开始的呢吃一堑,长一智,作家是何其聪明的人,经过一番磨练以后,后来肯定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写作路数。

假如你是个写小说的人,假如你是个很在意小说技巧的人,假如你很想借鉴别人的创作成果,使自己小说写得更好的人,你读了名家的小说,你就不可能不受到感染;你读了你特别钟爱的作家和特别欣赏的小说,你就尤其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你长期只研究某一位作家,或只精读某一部小说,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被这位作家,或这部小说所左右。人,是一种特别善于学习的动物,而作家更甚。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这种事情更是稀松平常了。毛主席甚至把李贺的“一唱雄鸡天下白”,直接移植到自己的诗里。郭沫若在解读时,大讲特讲这句诗的来历。显然,毛主席对此并不讳莫如深,非常大度。如果他很在意的话,我想郭沫若就会避而不谈了。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卷上里谈到苏轼,说他“学刘梦得,学白乐天、太白,晚而学渊明”。从这位同时代人对苏轼的评价来看,没有觉得东坡先生这样做怎么丢人,相反,倒是以赞许的口吻来谈的。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里讲李白游黄鹤楼,见了崔颢的题诗以后,虽然说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实际他于上元元年,还是写了一首《鹦鹉洲》,明显看得出是模仿崔颢之作。由于不成功,隔了一年,他写的另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就脍炙人口,因为从模仿的基础上大大地跨出一步。他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和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一起,成为千古绝唱。着意于文学的追赶,而不求文学以外的手段压倒对手,只有像李白这样才气横溢的诗人,才会感到充分的自信,并具有一搏的实力吧!

因此,模仿也好,借鉴也好,受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影响也好,对任何写小说的人来说,都是写作生涯中也少不了的事。一位被敬称之“大哥”的,也可算一位前辈作家坦率地说过:“我六十岁以前的小说,基本上能找出模仿的影子;六十岁以后的部分作品,也还是有模仿的痕迹。”那天,我不在场,后听别人告诉我的。但这的确是值得浮一大白的快人快语。

所以,做八股文的时候,士子们流行一句话,叫作“天下文章一大抄”,这虽然有点厚黑学,但也说明借鉴在创作中的必然性。如果模仿得很拙劣,借鉴得很蹩脚,洋为中用得太生吞活剥,那又当别论。

中国有句学诗的秘诀,叫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实在是模仿借鉴的经验之谈。会吟,就是入门的第一步。吟得多了,熟了,就慢慢懂得韵律,懂得对仗,懂得平仄,懂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慢慢地也会诌两句打油诗之类的东西。

写小说的道理也是如此,也应该是这样一个不断地熟悉领悟,融会贯通,吸收扬弃,提高升华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到了瓜熟蒂落的季节,即使模仿,即使借鉴,而能达到炉火纯青、物我两忘、不露痕迹、浑然一体的地步,别人也就自然不会妄加雌黄的了。当然,在小说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齐白石早说过了,“学我者死”,这就是说,要学精神,不在皮毛。尤其不要被时下那些卖野人头的,贩假狐禅的,以及假洋鬼子、二道贩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时兴的东西,不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站得住脚的东西。列宁说过,在市场上叫嚷着最响的小贩,卖的不一定是最好的货物。有鉴于此,不禁想起中国的一句民谚:“跟着鸭子走,早晚学个罗圈腿。”这倒是值得我们写小说的人深思。

学一学袁淑,觉得没有把握,先把作品放在抽屉里,冷却一下脑袋,绝对是件有益无害的事情,不妨一试。

大凡帝王跟前的这类文人,特别容易患有意识形态恐惧症,稍有风吹草动,立刻会敏感地东闻西嗅,寻找动向。他说:“魏之三祖,崇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雾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此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以傲诞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

同类推荐
  •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这是一本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散文集。由26位微博、豆瓣、人人网以及“一个”APP超人气作者联袂呈现,聚焦当下年轻人的心灵世界。韩寒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三毛说,生活不求深刻,但求简单。人生路上,我们都会经历迷茫,都会偶尔失去方向,都会刻骨铭心爱上一个错误的人,但你要相信,天空会放晴的,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请追随我心,和你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 走过人生的月缺花残

    走过人生的月缺花残

    身有残疾,是人生最为悲苦之事,可是只要有一颗完整的心,只要心中充盈着希望,便依然能走出辉煌完美的人生。 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以此为根基,有名人,有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残疾与病痛是生长梦想的土壤,挫折与逆境是激发力量的源泉。本书没有说教,没有条条框框,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体现了那些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以及感人的事迹和精神,还有动人的真情实感,能给人以共鸣和启迪,给人以感动和力量。
  • 梦话

    梦话

    我与本书的作者,素昧平生,只知道他留学加拿大,是一位海归IT精英。我一直相信,一个人闲暇时的状态是最能体现真实自我的。这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奇迹,是日常生活中被大多数人忽略了的奇迹;这里的每一首诗,也都是一种武器,是作者切入生活、剖析心灵的武器-写诗,是为了更清醒地活在喧嚣之中。
  •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眺望柔软的玫瑰园

    其实,你是价值连城的钻石,切莫把自己当成鹅卵石一样随意丢弃。慢慢地寻找吧,去发现和你相匹配的宝贝。
  • 斯大林与文学

    斯大林与文学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热门推荐
  • 神储:与战为邻

    神储:与战为邻

    这一片凡人的国度,曾经是诸神的战场。一如十大国百小国之间的角逐。然而,战争即将来临。人类的欲望经由实力的强大而无止尽,而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可怜的神储——那些曾是凡人,却被孤立在神与人之间的可怜人。是啊,我们都如此的可怜……
  • 男神倒追:娇妻不好惹

    男神倒追:娇妻不好惹

    她死皮赖脸的追了她男神十一年,也没打动男神的石头心,最后狼狈逃走。但是这跟在自己后面追着的这个不要脸的人到底是谁啊?绝对不是她男神,绝对不是,还我男神。“怎么,睡了我想不负责?”男神逼到角落动手动脚“我才没睡你。”她死握自己的衣服一会后。”我睡了你,我会负责的。“”滚,谁要你负责了。“
  • 天梦记

    天梦记

    一位凡间普通家族的青年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仙人,傲游天地,杀人于千里之外。奈何没有仙资,一个意外让他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塔,从此走上一条绝世妖孽之路,更让这修真界刮起一场腥风血雨。
  • 饵食

    饵食

    我们都不过是饵食,终将被这个世界吞噬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病女娇妻

    病女娇妻

    叶蓁一直以为曾经的那些苦换来了回报,如今拥有的无一不是她的努力。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她不明白他对自己怀着的愧疚从何而来,也不知晓原来一直有人在默默地守护着她。一朝废柴一夕成神,身旁之人有为她终身未娶之人,也有为她堕入魔道之人,那些真正关心她的人一一被拒挡在心门外,为她的偏见和仇恨丧入黄泉。终于有一天,她站在忘川河畔回想种种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禁仰天嘲笑:“当个废物这样凄惨,成了上神也如此孤独,原来我本该不是这样的我,后来却不得不成为了这样的我……”
  • 仙神恩仇录

    仙神恩仇录

    浩瀚星空,星河灿烂。一个方圆约三丈的陨石闪耀着五彩光芒从深空处急速飞来,飞过了一个又一个星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空间,经历了一年又一年,慢慢地陨石失去了光彩,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成了一个灰暗色、毫不起眼的小珠子。速度也越来越慢,最后更是漫无目的地飘来飘去......
  • 墨宗圣战纪

    墨宗圣战纪

    三界修仙,诸子百家。儒墨道法,归于一统。历史关头,集体转劫。现代传人,应召穿越。蓦然发现,仙魔交战。异度空间,诸子修仙。千年之劫,如何来过?历劫重生,墨宗仙侠。
  • 绝地重生,萧晨

    绝地重生,萧晨

    主角在一次科学实验中离奇死亡,等待他的是1000年前的修仙界。
  • 老婆别跑

    老婆别跑

    他功成名就,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婆,却机缘巧合挑上了不听话的她;她需要一个听话的老公迎接深爱的前男友,却误打误撞嫁给了腹黑的他。原以为这样的婚姻不过是一场彼此需要的戏,可谁知道越斗越沦陷。早说了我不一定会爱你,可为什么在你被贼惦记的时候,我却非要把你攻陷?爱情的字典里没有伟大的退让,只有越挫越勇,来吧,亲爱的,现在就把你拿下!从此以后一生痴缠……可是缠绵过后,为何遗落一地心伤,你若从未爱上我,初初何必要来招惹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