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2011年5月8日,2012年5月13日是母亲节。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子女在这一天为母亲献上康乃馨,表达对养育之恩的感激。
在心理咨询中,有的中小学生反映家里妈妈的唠叨实在是受不了。孩子最头痛的是,当母亲在唠叨时,并不是只讲一件事,而要反复进行历史回顾。这种情形实在是超出了孩子的负荷,所以就干脆充耳不闻。这么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看到孩子没有反应,她就越唠叨;她越唠叨,孩子就躲得更远。有时候没办法躲,当实在受不了时,孩子会反击,而引发激烈争吵。奇怪的是,极少有反映父亲唠叨的。
母亲一般这样解释:我是对孩子用心良苦,对别人的孩子我还不唠叨呢,希望孩子全力以赴,学习上进。我是关心孩子,说他还不听呢,不说就更不行了。
为什么女人爱说话?研究发现:是由于女人的大脑构造决定女人需要通过讲话进行沟通,而说话的主要目的是倾诉,她们要的不是答案,也不是解决办法,就像有的妇女逛商店并非为了购物,逛本身就是目的。大脑扫描图可以清楚看到:女人说话能力比男人强很多。女人嫌男人总是沉默,男人看女人则似乎总没有闭嘴的时候。女人会说话,但是,真正会教育孩子的妈妈却是言简意赅的,是不唠叨的。
唠叨的妈妈通常是沮丧的人(美国每年丈夫谋杀妻子2000多起,原因基本是受不了唠叨)。唠叨的对象是丈夫、情人、学生或孩子。她们觉得寂寞、绝望,认为没有人爱她,也没有人感激她。我是为你好才唠叨你,你却不领情。
唠叨的妈妈通常是完美主义者。她对孩子要求特别高,特别全,总把自己孩子与周围最优秀的孩子比,看自己孩子什么地方都不满意,怎么做都不满意,总是有更苛刻的要求,这样的妈妈难有快乐。
唠叨的妈妈可能是从小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的人,是自卑的人,即使事情成功了,心情却不好,人缘也不好。
唠叨的妈妈可能是从小受到溺爱的人,没有体验过艰苦,不会体谅他人的需要,总是索取、提要求。唠叨的妈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自以为是。
不唠叨孩子会改变什么呢?
一是变孩子的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改变心态,增强生理和心理健康。二是可以带来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孩子愿意和不高兴的妈妈一起生活和学习。有的妈妈说:“我还不是为他好,我是刀子嘴豆腐心。”那好,您就把豆腐心简洁地表达出来吧!
妈妈有什么方法对孩子减少唠叨?
——对孩子凡事看两面。
亲子活动:
——欣赏孩子。不是孩子缺少美和善,而是自己缺少发现美和善的心灵。
不能为了防止唠叨而容忍孩子的不良的品质与行为。“你的作业是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检查。”不是唠叨。“你竟敢让我检查你的作业!你看隔壁小王就自己检查,成绩比你强多了。你什么时候能让我省心啊!”这就是唠叨了。
这里孩子的行为有个关键:就是感谢妈妈的琐碎工作,可以大幅度减少妈妈的唠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母亲必须学习如何科学教育孩子,否则,家庭教育将可能是徒然。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应该是爱和严相结合。母亲要与父亲做到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母亲要注意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力会由弱到强。可是,有些母亲怕孩子做不好,做得慢,心头累,干脆自己代劳算了;有的生怕孩子累了;有的认为只要孩子把书读好,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孩子的大小事情母亲甘愿包起来,结果,一个初中生,连自己的衣服也不愿洗,不会洗,吃完饭碗一推,这样,只能养成孩子的惰性。所以,建议母亲放手让孩子做点事,当他们做得不好时,应鼓励和指导孩子做;当他们做得好时,应表扬和提出新的目标。这样会增加他们的锻炼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为未来的开拓创新奠定基础。
还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一些人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无论是生活小事,还是孩子发展方向的大事,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样就不能培养孩子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初中女生曾讲:“我深深爱着我的母亲,某个层面来说,她是最棒的妈妈,某个层面来说,她是很糟糕的妈妈。她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真的尽心尽力地为我付出,可惜的是她把我当宠物饲养,不知道我也有情绪和心思,不知道我也需要被尊重。所以,母亲是很强势的妈妈,介入我的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没有留给我空间和尊重。她嫌我没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阻止我与比我学习差的同学来往。不让我出门或接电话,有一次好不容易和小学时的好友约了见面,她竟然出现在现场,声色俱厉地叫我回家。我当时气坏了,颤抖着声音说:‘我已经十四岁了,跟同学见个面你还要管吗?’希望母亲学会放手。”
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同时需要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我们常见有的母亲一见到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是立即代劳。这样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怎能培养,顽强的意志怎样炼就,独立性怎能养成。
妈妈爱孩子天经地义。然而,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自己去创造,让孩子走出自己的路,开辟自己的天地,谱写自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