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4月5日,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获得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第25届乒乓球世界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之前,容国团早就有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的雄心大志。1958年,他在广州说:“我要得世界冠军。”那时,中国人还从来没有在世界体育大赛中获得过冠军。有人对他说:“不要说大话,免得被动。”容国团说:“我就是要得世界冠军!”平时,容国团刻苦训练,在195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他连胜6场,进入男子单打决赛,他的对手是稳健的削球运动员——匈牙利高手西多。容国团说:“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是搏的时候了!”他在比赛中采用灵活的战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经过艰苦的拼搏,终于以3:1战胜了对手,中国人取得了竞技体育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陈跃玲小时候长得瘦小,每天长跑,坚持锻炼。同村的一个人对她出言不逊:“你一个小丫头,整天瞎跑什么?你要能练出名堂来,我倒着走到法库县城!”陈跃玲后来回忆:“我不怕冷言冷语,我相信自己。清晨,天还黑着,我一个人就往大山里跑。突然路上出现了一只狼,双方都一愣,那狼跑了,我也跑了,但我是继续向大山跑。”顽强的意志、刻苦的锻炼和充分的自信使陈跃玲成功了。1992年巴塞罗纳夏季奥运会上,她努力拼搏,获得了女子竞走的金牌。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枚奥运田径金牌。不知道那个出言不逊的人有没有倒着走到县城去?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具有信心。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学习自信心,就容易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一些中小学生认为自己不够聪明,遇到了困难就退缩,成绩不好就自卑,结果进一步造成了学习的困难。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到12岁后,中心任务是形成自我意识和自我角色,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角色混乱)。所谓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及怎样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一个实现了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体验:一是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有自己个性的个体,虽也与别人一起活动,但他是可以与别人分离的;二是自我本身是统一的,他的需要、动机、反应模式是可以整合一致的;三是所设想的自我与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并深信自我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采用的手段是被社会承认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若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做出有意义行为的机会就较多,反之就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在初中阶段,父母家庭的影响比较间接,起较大影响的是同辈伙伴和校外团体。
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如绘画)因而自信是技术自信,这时自信只存在于这一特定领域;说一个人自信心强,则是人格自信,这是比较稳定的,是对自己整体的评价,是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前者是对事而言;后者是对人而言。二者并不能截然分离,没有前者,后者就是空中楼阁;没有后者,前者也就肤浅狭窄。而与这两者不同的,则是表面自信和伪自信。教育者让孩子大声喊“我能行”,“我是鲁迅”,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孩子完成浅易任务后夸其“你真棒”等,既不能培养技术自信,也不能培养人格自信,只能培养表面自信和伪自信。一个刚工作的毕业生,在自我介绍后大喊数遍:“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结果这个表面看来特别自信的新人,在公司居然只做了半天。他打了一上午电话,被几个客户拒绝,就走人了,白叫了那么久的口号。
《了解自我小测试》——对以下30题答“是”或“否”。
亲子活动:
1.我每天要照3次以上的镜子。
2.我一点也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感到其实并不了解自己。
4.我很留意自己的心情或情绪变化。
5.我常把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比较。
6.我常常在睡前对自己一天的言行进行思考。
7.做错一件事后,我常不明白当时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8.我比较注意自己的外表打扮。
9.我做事情随意性比较大。
10.在做出决定时,我很清楚这样决定的理由。
11.我总努力想了解别人想法,并按别人要求行事。
12.我总是穿着比较整齐、干净的衣服。
13.我弄不清自己是脾气好的人,还是脾气坏的人。
14.我弄不清自己能力比其他同学强,还是弱。
15.我对自己将来会成怎样的人,毫无把握。
16.我总担心自己能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
17.我对自己的外貌有自知之明。
18.我遭受挫折后总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19.我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向其他人发火。
20.有时,我弄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情绪。
21.考试前我通常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及格。
22.不少事,我开始做后才发现我根本没能力完成。
23.我不高兴时,总会设法从消极情绪中摆脱出来。
24.考试后,老师批改前,我常弄不清自己考得好不好。
25.大多数情况下,我知道自己行动的动机。
26.我觉得别人应当对我有好印象。
27.我常感到有莫名的烦躁。
28.我不知道自己与班上哪些同学比较谈得来。
29.我清楚自己的优缺点。
30.一般而言,我很清楚自己。
评分:第4、5、6、8、10、12、17、18、23、25、26、29、30题答“否”记1分,其余题答“是”记1分,请统计总分。
0~9分有自知之明;10~20分对自己了解不全面;21~30分不了解自我。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一辈子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发展。有的人则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或每隔一段时间就思考一下自己的一天或一段时间所获得的成功和所经历的挫折,所拥有的快乐和所遭遇的苦闷,然后总结、反省获得成功与快乐的原因,反省遭受挫折与苦闷的缘由,最后发扬成功处,改进失败处,创造出了自己新的起点。人生,也在思考与反省中前进。
然而有些人认为:培养孩子自信,无论孩子对错都要表扬你真棒、不批评,赏识是万应灵丹,要挺胸大喊我能行,要降低难度、取消考试、不留作业。可惜,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伪自信,而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老板可不是老师,孩子将一事无成。家长朋友们,看看容国团、陈跃玲他们是怎样成长的吧。是夸出来的吗?不是,是干出来的!一个人有满腔热血很好,但表面看起来勇敢,内心胆怯有什么用呢?在事前多做功课,正确预估自己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及时补充能量才是上策。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失败对人生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少年在感情上,或事业上,或选择上遭受一次重大失败,才能真正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失败应该来得早一些。要是一帆风顺,20岁以后再遭受惨重打击,有些事情就来不及了,也可能就缓不过来了。罗素说过:“成功的快乐需要困难跟随,即使在最后这种困难得以克服,但它必须使成功在开始时没有把握,这也许就是别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乃是幸福的源泉之一的原因了。那种自我评价偏低的人不断地为自己的成功感到惊奇,反之,那种自我评价过高的人则往往为自己的失败感到惊奇。前一种惊奇是令人高兴的,后一种则令人沮丧。因而明智的做法是既不无端地自负,也不自卑得连进取心都没了。”
学生有了自卑感以后,可能发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发生消极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自卑感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努力取得成功,以便赶上或超过别人。因此它是一种促进人们健康地、正常地努力,以求得正常发展的“兴奋剂”;从消极方面看,由于自卑,可能导致对社会、对世界的敌对态度。为克服自卑带来的不愉快,儿童早期就追求胜过别人。因此,教育者不是消灭学生的自卑,而是把其自卑引导到正确道路上,升华为努力学习的动力。
挫折,是人遇到困难又难以达到目标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受挫折。但人们对挫折的态度大不相同。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认为,挫折是天才的晋身之阶,能人的无价之宝。战胜挫折,使人能力提高,个性完善。许多最出色的工作都是在逆境中完成的。如果意志薄弱,害怕困难,人就可能被挫折压制,沉入人生的低谷。所以正确对待挫折,变挫折为动力,是少年儿童应该学会的重要一课。
困境的确是平庸者的地狱,却是天才者的摇篮。孔子厄困,修《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司马迁受膑,有《史记》。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很多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创造出了有益于人类的奇迹,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苏轼(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生最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要清清楚楚地走好每一步。在失败中你也会获得,在成功时你要认识到你正在失去。失败时你应该是坚强的,成功时你应该是冷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