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访问之前,单位搞外事的一个同志看了预定的日程表,祝贺我说,你们这趟行程正好可以在美国过感恩节。我也觉得真是不错。美国的感恩节据说就像我国的春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个阖家团聚的节日,最当回事的。看看别人怎么开心,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从当地报纸知道,美国感恩节的来历要追溯到三百八十多年前。1621年秋,远渡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清教徒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有足够的粮食过冬而狂欢三天。1789年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宣布感恩节为国家节日,1863年林肯总统重新确定了这一庆祝传统。感恩节最初的宗教含义逐渐消失,成为信仰各个宗教的美国家庭团聚庆祝一年的合作和辛劳的节日。到后来,美国人不用为过冬食品、更不用为饿死发愁,感恩的内涵进一步发展为“给予”。
所谓“给予”,首先是社会救助。
首都华盛顿每年感恩节前的周六举行“步行马拉松”,为需要救助的穷人募集捐款。“步行马拉松”开始于1938年,当时被称为“为一毛钱奔走”运动,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抵抗小儿麻痹症,而后转为“防止儿童早夭”主题。 该运动现在每年举行1100次“步行马拉松”,平均一年筹集1亿8百万美金。
这活动将提高公众意识和公共筹款结为一体,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公众筹款方式之一,现在不仅有“步行马拉松”,“自行车马拉松”,还有“跳舞马拉松”,甚至于“遛狗马拉松”,主题从为艾滋病患者治疗筹资,救助无家可归的人,到防止乳腺癌和为挨饿的穷人募集食品救济等等,越临近感恩节,社会慈善活动越热闹。
除此之外,“给予”的另一个意义是帮助陌生人。很多大学社团会为外国学生专门组织感恩节晚餐,或者帮他们联系美国家庭共度感恩节。教堂、慈善组织和无数社会义工会给无家可归的人发放免费的感恩节晚餐,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提供“车轮上的晚餐”,直至送上生活困难者的家门。有个餐馆老板为此请了上百个志愿者帮忙,足足烤了两三天的火鸡。
几天前就感觉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到处看见火鸡、水果、大南瓜之类的标志。感恩节前夜,我们从水牛城赶往波士顿,高速公路上车流如涌,远盛于平时,都是赶回去过节的。对美国人的重视感恩节始信不缪。
感恩节没有圣诞节的商业性或宗教因素,美国人都沉浸在团聚、吃、友好和慈善的快乐中。可我们一行好像不太走运。
吃过早餐我们去波士顿港观光。街上到处静悄悄,店铺都不开门,连事先预订好了的游船上也不见一个人毛,得导游临时去找。一帮人在寒风冷雨中等了老半天,早上喝饱的牛奶、咖啡化成了要命的内急,却急死也寻不着释放处。公厕都在超市里,个个超市都铁将军把门,其奈他何!好不容易找到一家24小时店,店主人忽见涌进一大帮人,喜上眉梢,等到闹明白不是来购物只是来如厕的,立刻严肃耸肩摊手,表示爱莫能助。是家袖珍店,有个袖珍厕所,就是一个抽水马桶,跟柜台面对面。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咫尺天涯,就是进不得也。在法制森严的美国大街,一帮文人谁敢随地撒欢?女士们急得只差没哭出来。只有谈判。比比划划,好说歹说,总算答应:购物开恩,购多少物放多少人。至此,十几条性命总算免于了憋死。看着同胞们的狼狈,我实在忍不住大笑:所谓美国感恩节对陌生人的友好慈善至少在这家小店是一个神话了。
转头想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我们在这之前亲历的美国好人好事也颇不少。哪个国家都有人类公认高尚的道德理想和荣誉感,也都有重小利而轻大义的俗人。比起在国内遇到的屎尿遍地横流的公厕还不交钱不准入内的公厕承包人,这位利用内急促销的美国仁兄应该说还多少有一点仁慈。毕竟人家这儿不是公厕。
正因此,世界各国才都有了对国民进行荣辱观教育的必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