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开会,一位擅长书法的作家应命给会议的主办方题写了一句与会议主题全无干系的话:“容人之量,恕人之过”。我很受感触。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总是难免斤斤计较,难免将自己看成一朵花,将别人看成豆腐渣。作家写这句话,我想是对自己也是对同行的一种警醒。我自己从小就不是盏省油的灯。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教训之前,心里早准备好了一大堆狡辩的话;与人讨论,错了也决不认输;得理的时候更是穷追猛打得对方走投无路方始罢休。直到吃了无数苦头,才好歹注意到为人处世原来还有“雅量”这么一说,但还是不能彻底实行。
“雅”原是酒器,雅量即酒量,后来引申为人的器量。雅量者,不妨说就是雅人之量。中国古代讲雅量的故事不计其数:最为著名的诸如廉颇与蔺相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唐代宗的“不痴不聋,不做家翁”,相反的例子则有曹操与杨修,等等。《世说》中有《雅量》篇,多层次记述了魏晋名士们的旷达、率真、忠厚。中古时代的士林特别推重雅量,由此而构成了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尺度。所谓“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这是对人品的一种莫大赞赏。一个“为人强急而不耐烦……忿詈形于辞色。”又“素无术学”的人,是“不为众望所推”的。雅量是士人心灵世界的一种美。 “开率有大度”,即“开美”,一种开朗之美,高尚之美,深蕴于中古士林俊杰的精神世界。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既潇洒不羁,又含而不露,爱恶不争于怀,喜愠不形于色,器宇宽宏,沉深静默,宽和容众,这是典型的六朝的贵族气派;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能够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人格的污辱。或默默无言,不动声色,或自我作嘲,化仇解怨,或妙语调侃,超脱荣辱,所有这些,并非软弱,而恰恰显示了刚毅、坚强和耐力,自视甚高,不愿和俗人一般见识,“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三,面对险象,处之泰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即使面临重大的危机,仍保持绝对的从容镇定,嶷然自若、视险如夷。《论语》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而士人们的雅量似乎超过圣人。
雅量首先是一种宽容。但宽容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性格及对外在事物的处理方法,原谅,饶恕,不予以计较追究等,而雅量主要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有道是“素仰高怀同霁月,每思雅量恰春风”,雅量是一种文化品格。有雅量的人是坦荡君子,会把宽恕当花来浇灌,同时会及时铲除猜疑和嫉妒的杂草。有雅量的人,不仅受得了有理批评,而且经得起无理取闹,事虽关己也高高挂起,即便对造谣污蔑也加以善意理解。
人与人之有摩擦,许多情况下就因为少了那么一点雅量。一个有雅量的人必有大忍之心,能忍他人所不能忍,为他人所不能为,不以恶制恶,而是以德报怨,仁慈待人,别人向他脸上吐口水,他只擦一擦,付之一笑。一笑泯恩仇。人不能要求别人非跟自己相同,佛家说“方便有多门,根机有多种”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更不能要求人人顺从自己,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是健全的人。布店里很少有一匹布没有人选购过;鞋店的鞋子无论怎么难看还是有人喜欢;别人看不顺眼的人,在其情人眼里,正是王子和西施。你听你的鸟鸣,他看他的日出,彼此都会有等量的美的感受。包容别人,就是扩大自己。排斥愈多,失去的也愈多;多一分包容谦让,就少一分倾轧障碍。没有包容,放不下不合己意的人事,就会痛苦,相反,以“观德莫观失”为人我相处之道,就不会有“怨憎会苦”。这也就是佛经说的“心包太虚”。一颗能包容的心,可拥三千世界。
人与人之间,人与宇宙万物之间都是不可分割的,彼此都是对方的一部分,如能视人如己,凡事能为他人留余地,话不说绝,事不做绝,路不走绝,何愁人际关系不和。
孔子要求人们戒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俞平伯讲过 “三不”原则:“不苟同”,即不轻易附和;“不固执”,即不固执己见;“不苛求”,即容许异见,兼容并蓄,示人以诚,与人为善,这是学术上的最高境界。大师有容许炮轰甚至恶搞的雅量,官员有接受媒体揭丑的雅量,包括允许批评者说错话的雅量,那么雅量就会如春风化雨,化干戈为玉帛、化冲突为祥和、化消极为积极。至于闻颂则喜,一触即跳,则与“雅量”毫不搭架,而是刚愎、专横、心虚、小家子气了。
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是一种气度,一种情操,一种修养。拥有雅量的人真正懂得善待自己,善待别人,活出人生的精彩。有个大仲马的故事让我很受启发:一个无名小辈来信建议跟他合写小说,他回信说: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把一匹高贵的马和一头卑贱的驴子套在一辆车上!那家伙的回信更牛:你才是胆大包天,竟然把我比作马!大仲马倘因此可以想象地大光其火,那就庸常如我辈了。他的再次回信是:请把文稿寄来,我的朋友,我很乐意接受你的建议。
我想,这度量至少是大仲马之所以成为大仲马的原因之一吧。
什么是成功人士
按说,关于什么是“成功人士”应该不成一个问题。因为答案是明摆着、谁都可以回答的。但细想又不尽然。最大的问题是,任何成功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有权的即便一向春风得意,也难免会有旁人不知的失意;碰到金融风暴,多少财富巨子一夜之间几近乞丐;至于名气就更脆弱了,被一拨拨新的名人淹没根本就没得商量。即就是处于人生成功的巅峰,对大多数当事者来说,其心理满足也未必能保持永久。
在网上看到一种关于成功的另类解释:4岁成功是不尿裤子;10岁成功是有很多朋友;20岁成功是有性生活;35岁成功是赚大钱;45岁成功是有房有车;60岁成功是成大业;70岁成功是有性生活;80岁成功是有很多朋友;90岁成功是不尿裤子。走了个轮回。有点没正经,细想想还真的不无道理。不论曾经有过怎样的成功,人活到最后,终究要返璞归真。古诗说“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可又偏偏“人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未曾饶”。
这样说,成功似乎不值得追求?不是的。而是说,成功另有奥义存焉。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海南儋县访问苏东坡流放的遗迹。在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白沙地,桉树、木麻黄、相思树林,高高低低的土丘走了很久,才偶尔看见一个被刺竹和凤尾竹搂抱着的村庄,偶尔听见一阵拖着沉重的木轮车的牛脖子上寂寞的铜铃声。在遥远的宋朝,这里的人类的痕迹,肯定比现在看到的还要少得多。难怪苏东坡在“垂老投荒”的时候会交代长子苏迈:“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公元1097年,曾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知制诰、当时摄政的皇太后的秘书以及兵部和礼部尚书的苏东坡,被一步步赶下权力的高峰,最后孤身携着幼子流放到这里,一直到公元1100年获赦。他在这里“买地结茅”,父子“仅免露处”。“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 亚热带岛屿,夏天湿热难当。秋多雨,商船因为气候不好不再南行,“北船不到米如珠”。
对于一个大文豪、大书画家,巨儒政治家,一个年逾六旬的老人,这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日子。然而他的日记写道:“……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困厄之中,何所不有。置之不足道,聊为一笑而已。”他记述一个偶然掉进深坑的洛阳人,如何模仿坑内蛙、蛇吞食从洞隙透进的阳光,不仅止住了饥饿,而且从此不知饥饿。“吾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行此法,故书以授。”好心好意地希望以后跟他一样倒霉的人,能以此阳光充饥法获得生机。他以为人活着却没有乐趣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在风雅向善的官吏、读书人、和尚和道士、普通百姓——包括黎族同胞中,有许多同情者。他在槟榔树下同他们畅谈,教他们识字,给他们吟诗,同他们一起饮酒。下雨了,他就借用当地人的斗笠、蓑衣和木屐,踩着泥泞的村路回家,群犬争吠,村人大笑。一位老农妇见他完全像个土人一样地头顶着西瓜走过田野,当面跟他开玩笑说:“内翰昔日的富贵,有如一场春梦”,他开心地叫她“春梦婆”。他一天也没有浪费一个学者的光阴。他在这里见识了明月鸟和狗仔花,衷心叹服政治上的对头王安石学识的渊博。他实验制墨,四处采药并写下大量有关草药的笔记;他严格教育儿子苏过,并在儿子的协助下收集各种杂记,编成《志林集》,完成《五经》的注释和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他在这里留下悠远深刻的影响,至今中和镇流行的依然是由这位四川人带去的四川军话。他就像一棵活力强劲的树,顽强地站立在贫瘠的土地上。
林语堂对苏东坡有过极精到的评价,他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他没有心计,没有目标,他一路唱歌、作文、评论,只是想表达心中的感受……他把心智用在事件过程中,最先也最后保留替自己说话的权利……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他写作没有别的理由,只是爱写……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他固执、多嘴、妙语如珠,口没遮拦,光明磊落;多才多艺,好奇,有深度,好儿戏,态度浪漫,作品典雅,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崇尚道家,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向来不喜欢作态……他快快活活,无忧无虑,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尤其他的晚年,不难看出,他是怎样的有着完全独立的人格,他的自我是怎样一个难以攻破的堡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别人的褒或贬,供奉或冷落,在他都是无所谓的事情。这样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们世俗的眼光也许无法理解,但有一点是可以认识到的,那就是:人生真正的成功是品质的优异和人格的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