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氤氲,阴阳交泰,万物森罗,冲气为和,和乃生韵。故风有风韵;云有云韵;山有山韵;水有水韵;石有石韵;木有木韵;花鸟虫鱼有花鸟虫鱼韵。雅俗之别,在识韵与否之间。
韵不可见,唯以心读。去南昌闹市数十里,有洪崖深涧,两峡壁立,奇石峥嵘,瀑如玉帘,奔泉生风。黄帝乐臣炼丹之井尚在,唐皇肃宗赐殿之迹待寻;茶圣饮泉称道,学士击石成吟;释迦达摩青峰耸峙,翠岩紫清寒烟缥缈。卓识独具者于涧岸建院设馆,竟成读韵之佳处。
或一日,弃了市嚣,抛却俗务,来此倚碧枕流,汲泉品茗,空谷莺啭,静庭鹤闲,翰墨侵染,钟磬拂拭,顿觉身心一洗,遍体透彻光明,遂入坐忘之境,亦成读韵之韵矣!
梅岭翠园赋
翠者,青绿也,春色也,天地之灵性,生命之气象也。帝王以之为仪仗: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仕女以之为美饰:丽人绮阁情飘飘,头上鸳钗双翠翘;才子以之歌美眉:舞衫未换红铅湿,歌扇初移翠黛颦;佳人以之寄曲衷:翠融红绽浑无力,斜倚栏杆似诧人;别者以之慰离愁: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游子以之遣幽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诗人以之开心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悲客以之伤无常: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梅岭翠园,环抱于岭前湾里,恬然于城中街市,东仰蟠龙云山,北依释迦达摩,积西山万壑之郁翠,承滕阁千古之雅风,为梅岭门户。小亭惬意,长廊曲折;点缀竹石供以养性,雕塑前贤令人思齐;娟丽但纯朴不失,活泼而娴静犹藏;山岚苍茫可以壮气,水韵优柔自然秀人。于斯园也,或邀青山入座,汲清泉烹茶,一壶香茗在手,几番风尘去怀,或聚友人三五,举薄盏数觞,相敬无分你我,酒阑各自东西;或弈棋观棋,弈者凝神,观者不语,或弹琴聆琴,弹乃高山,听乃流水;或展卷读书,远山凝黛,细雨吹声,万册古今消永日,或闭目游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叶落知天下秋;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或扶老携幼,尽享天伦;或纵情舞蹈,或引吭歌吟……发乎性情,由乎自然,和喜怒而安居住,节阴阳而调刚柔。向高处立,在平处坐,从宽处行;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毁誉由人,宠辱不惊,婉然从物,返璞归真。果如是,则人间之乐,有过于此乎?
翠园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页,而今有志者续以兴建,一适应民生文化之需求,二表征社会经济之发展,实为善举。主事者嘱余作文,乃欣然从命,以记其盛。
夜读三清山
多年前到三清山的第一个夜晚,我是被月光惊醒的。
是一家野店。茅草棚屋结在爬满藤萝的岩石下面。应该是在半夜以后。挂在床头的铁丝扭的烛台,一小截烛头的微光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熄灭。月光从四面八方倾泻进来,满屋子光影斑驳陆离。屋后岩下的流泉格外地响亮,似乎是对月光的呼应。
竹片搭的睡床,乡下粗硬的土布被子,用米汁浆过,散发出阳光的气息,隔绝了山里深重的寒气,温暖而舒适。但是,这样的月夜,岂可安卧?
轻轻移开支撑在门后的树棍,我悄然走出。
下午徒步上山时,大山被烟雨吞没。而现在,晴空如洗。一轮满月,以一种生命本源的洁白与素净,盈盈地浮在山峦上深邃的天宇,带着九天风露,遍洒如海苍山。几乎感觉不到的夜风,在满山浓密的树林上滑过,树林似乎凝然不动,而峡谷却悠悠蒸腾起淡淡的雾岚,曼妙而轻柔的波动,给壁立万仞的连绵山岭带来如许轻灵。月色洗涤了山上的天空,也洗涤了地上的群峰。
千百斯年,咏月的诗人无以计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因其澄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溶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月亮,而是千年诗赋的烂漫华章。不知道是月亮让诗歌光芒万丈,还是诗歌让月亮直入魂魄。月亮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藉了多少悲苦幽怨的心灵,孤寂飘零的生涯。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便涌起强烈的归宿情怀。
峰巅之上,天离得很近,月离得很近,星离得很近,皆似举手可触。除我之外,再不见人影在地,与我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也无人叹息:“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月夜不只是诗人的世界,也是哲人的世界。
三清山地质变化凡14亿年,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花岗岩峰林。海拔近两千米的玉京、玉华、玉虚三山列坐群山之巅,俨然道家玉清、上清、太清三帝。最瑰玮绝特的是女神峰:一个栩栩如生的美丽女性倚天而坐。其前不远的峡谷,一柱万丈巨石形同巨蟒,拔地而起,一如坚挺雄性。
在清冷的无边月色大气磅礴的笼罩中,惟妙惟肖的三清帝和女神,一派神圣安详。
自晋朝葛洪开山,三清山被历代道家视作圣境,素所谓“天下第一仙峰,世上无双福地”。古来置景缀点,摩崖刻石,皆按先天八卦布局,遂成道教人文之大观。现存的三清道观遗迹,巨石罗列,浑朴端庄,不难想见当年规模,不难想见有过多少虔信者终生盘桓于此,形体御风而独立,精神飘然而飞行,抛弃“物化”而融于自然。
道家之宗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描绘了他哲学理想的最高境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与造化在三清山留下的杰作真是出奇惊人的契合。真不知是《庄子》图解了三清山女神峰与,还是三清山女神峰预兆了《庄子》与!
大鹏从“北溟”起飞,欲至“南溟”,亦即庄子学说的起点“无何有之乡”,其抵达的终点“南溟”,便是“藐姑射之山”。
姑射之山在何处?庄子说是“汾水之阳”,今山西境。而《山海经东山经》说的是“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依此说,姑射山应该在东南一带。《山海经海内北经》又说:“列姑射在海河州中。射姑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黄帝篇》也说:“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今人据此而推测“列姑射山”似在日本或菲律宾。
事实上,《庄子》,寓言而已,亦幻亦真,幻者其形,真者其神。以我观之,若将三清山万丈直立的蟒形巨岩作世俗欲望的联想,则三清山女神便无妨视作射姑山真人的化身!人之所谓修炼,便是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射姑山真人,无所谓男女,不过是一个“绰约若处子”的精神载体。其腾云气,饮甘露,不食人间烟火,来无影,去无踪,入火出水。庄子以“至人”、“神人”名之。世人自应作形而上理解:超越现实,在任何状况下都让自己不受任何羁绊,做真正的自己。这方是庄子主張的本来面目。
至人并非神仙。卸下神秘的外衣,至人其实是通晓万物本性、顺应自然变化的达道之人。所需的只是忘怀世俗利害得失荣辱毁誉,褒贬由人,俯仰随我。至人并不远离尘世,而是生活在人群当中,唯其精神游离于俗世,在高妙玄远的境界徜徉。内心恬淡,虚怀澄明,不但精神自由,处世也游刃有余,不为物役。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怀自会变得宽广,心灵自会变得澄明,精神也自能获得超然物外,怡然自适的逍遥。
庄子的逍遥理论是一种伟大哲学的起点。作为一个睿智的东方哲人,他以走向逍遥超越人生的痛苦。当人超越了个体,将小我融入宇宙,当人从九万里的高度俯视人间,人生的苦难也就如尘埃消融在茫茫宇宙之中。
庄子的人生哲学源于对人生悲情的体验和由此而来的孤绝,这孤绝是其对精神尊严的固执。这使他无法与世俗妥协。
庄子,一个哀伤而高傲的精神贵族!承担着俗世的全部悲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之所以一直能引起深广而持久的激动,就是因为它以独特的力量穿透现实的重重屏障,告诉人们在内心深处守护最后的尊严。
所有这些,便是我从三清山女神峰读到的全部意义。
可惜的是即便欣赏庄子文采的人,也未必都理解庄子的痛苦。
三清山有升天石。游人多热衷其台阶的“连升三级”,以为摄取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殊不知“升天”的最大意义恰恰是世俗缧绁的解脱。
三清山又有仙人指路石,高耸在森然葳蕤的古木丛中: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对人生的忧患指点精神超越之路,在现实物质世界辟出一个大光明的精神领域。
三清山,堪称中国经典哲学的一本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完美教科书。
三清山是坦荡的,没有半点浮华;三清山是明澈的,没有丝毫尘埃;三清山的明月和坚岩,透着人世本来的意义。总会有人懂得那淡淡的朦胧。朗月之清清,清我心。三清山那一片峰峦绵延如云,在起伏俯仰之间,送我到精神辉煌的顶点。
此夜为我而晴,此月为我而明。青黛色的天空下面,广阔与悠远,静美与神秘,深邃与博大,令心灵震颤。放眼极目,月下峰无数,没有绚丽斑斓的色彩,只有简约持重的线条。纷繁的思绪变得简单而清晰,封闭的心里所有的滞重烟消云散。时间就此停止,记忆从此封存。
这该是涤荡心灵的地方,是一生想停留的地方。啜饮三清月色,凝望三清奇峰,凡俗的心,交付在天地之间,一任逍遥,翩然飞扬,还我天真,恍如遁入另一方世界,冥冥中知“我”是谁?
一个渺小卑微的俗物,能为明月与高山一样的哲思所浸染,不至在卑琐、庸俗的泥淖中挣扎而不能自拔,果真如此,何须奢求更多?我一无长物,能面对挚友般的三清山月色与峰影,已够满足——哪怕这是我唯一的财富。
夜气渐凛冽。风虽寒但不致侵骨,人虽孤独并不萧瑟。在充满隐喻的三清山月色波动的夜晚,踏着月光的去路,便是踏上大自在的坦途。无须回首来路,无须强求遗忘,逝去的日子,无须再被忆起。三清山此夜的昭示,便该是我理解人生的唯一方式。
四顾寂寥。想象中有一羽化之士,飘然而过我,惊而视之,不见其所终。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月不语,自有光辉;山不语,自有巍峨;天不语,自有高远;地不语,自有广博;人不语,自有境界。
三清山,让我在苍茫的大千世界,获得一分清醒和超然。
万年斋山遗址随想
这是一片江南常见的丘陵,茂密葱绿的树木漫山遍野,环绕着云烟浩渺的大湖;这是一条乡村常见的土路,雨水冲刷出浅浅的沟壑,车轮留下了深深的轨迹;这是一些散落得到处都是的陶片,弯下腰随时可以拾起。
这里是考古界曾经为之震动的斋山商代遗址。
如网的江河串联起珍珠般的湖泊,古时的城邑散落在沿岸,“山行水处,以舟代车,以楫为马,往若飘然……” 商周时期遗址,多分布于此。江西万年县乐安河南岸的湖云乡斋山湖边,便是这样一处古人类理想的栖居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斋山采集和出土了大批商代石质斧、锛、钻、刀、镞和陶质纺轮、刀、垫残片,证明了,商代此间已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并已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分工。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万年类型的印纹陶的土著特征与中原文化有着明显差别,两者无论是陶质、装饰、制作还是器物组合,均存在差异。其中的土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为其他文化遗址所少见,只能作为既与周边文化保持广泛联系又独立发展的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