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铺就致富路 建设新农村——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会宁县公路交通建设巡礼
杨宝国 岳红霞
改革开放30年来,会宁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成就惊人。
会宁是全国经济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的地区之一,行路难一直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会宁县历届政府都将公路建设作为一项重头工作来抓,争项目、争资金,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事业,为了铺就条条致富大道,都在不遗余力地开拓着、奋斗着。
日前,记者来到红色旅游圣地会宁,就30年来公路交通建设情况,采访了会宁县交通局局长杨国雄。
杨局长首先简要介绍了会宁县公路交通建设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会宁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668.4公里,其中国道3条251公里,省道1条117公里,县乡道路22条880.4公里,通村公路257条242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64%的乡通油路,80%的行政村通公路,与毗邻县区有直通公路,与省城兰州有国道相连。一个以国省道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连接城乡、辐射周边、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为改善农村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杨局长说,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的会宁公路交通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公路骨架网络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会宁境内公路只有西兰公路会宁段、宜兰公路会宁段、会宁至靖远公路、会宁至慢湾公路、会宁至界石铺公路等五条主干线公路是会宁与外界相连的主要通道,而且大多为土路面或砂砾路面,等级低、质量差。农村公路基本处于空白,交通的落后使会宁处于半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的转变,会宁的公路交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0年后的10年间,共新建公路12条377公里,新建桥梁21座883.7米,超过了建国以来30年公路桥梁建设总和。以国道312线改道通过会宁县城为标志,会宁的公路交通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会宁开始对主要县乡公路进行改造升级,其通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到二十世纪末,全县地方公路主骨架路网已基本形成。进入新世纪,会宁的公路交通发展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从“十一五”开始,县上提出了建设省道207线会宁段、县道双界公路会宁段、县道郭□公路会宁段、新建县道河蒿公路、国道312线辅道会宁段、国道309线会宁段、县道海榆公路会宁段为基本框架的“四纵四横”网络化布局的发展规划,并适时启动了河蒿公路这一新的纵道建设工程。同时将重要县乡公路进行改造升级,与主骨架公路一起,构成了全县地方公路网络的基本框架。
高等级公路建设开始起步 杨局长说,平(凉)定(西)
高速公路作为甘肃省公路主骨架“四纵四横”中的“一横”,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在甘肃省东部地区的重要路段,会宁段全长49.77公里,于2005年开工建设,是会宁公路建设史上建设标准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公路项目。平定高速公路建成后,会宁将融入兰州一小时经济圈,从根本上改变会宁的投资环境,对进一步提升会宁形象、扩大对外开放、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作为会宁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省道207线改建工程己正式实施。借助207线改建,会宁提出了建设“三区一带两支撑”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过项目整合,优先发展207线优势产业带,以带动207线辐射范围内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2006年开始,省市逐年安排实施通乡油路建设,已完成双界公路、周家水头至杨家大湾两条通乡油路建设项目,新增通油路乡镇5个,到2010年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通油路。
农村公路发展迅速崛起 会宁是一个农业县,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桥梁和纽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农村公路建设开始起步,通过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形式,大量的乡村小道被改造为农机便道,方便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有组织地对县乡公路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进入21世纪,在进一步提高县乡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能力的同时,开始有组织地建设通行政村公路。从2004年起,省市将通村公路作为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逐年安排列项,共新修通村公路253条1347.9公里,乡镇政府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争取“一事一议”筹措等形式新修村组公路1000余公里,大大改善了农村群众出行难、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运输难的现状,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局长说,为了适应农村公路发展的新形势,按照“近期以通为主,中期明显改善,远期基本适应”的思路,全面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联网”工程,进一步加快县际公路改造、通乡油路建设、通村公路建设“三大工程”。从2006年开始,实现所有乡镇公路通油路;利用五年时间,实施以通村公路为主的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从2008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对具备条件的通村公路实施硬化,提高技术等级,到“十一五”末实现全县40%的建制村通沥青或水泥路;通过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实现农村公路乡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有效的网络化连接,真正使农村公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客货运输进入多元化的繁荣时代 公路运输是会宁唯一的运输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公路运输逐渐取代了人力、畜力运输,其方式由封闭型经营转向开放型经营,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运输方式,尤其是个体运输成为公路运输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客运市场全面开放,私营经济进入客运领域,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截至2008年,全县共有客运车辆472辆,形成以县华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城乡个体私营多种成分的客运网络,客运车辆的技术性能和档次逐年提高,许多车型美观、性能良好、乘坐舒适、安全可靠的高档豪华车辆投入客运线路。伴随着客运市场的空前繁荣,客运站点建设也向规范化、多功能、开放型方向发展,实现运输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1996年建成的亚欧桥汽车站,主要承担着西安、兰州、天水、平凉、白银、内蒙等长途班线的客运周转和县内外部分中短途客运业务,日平均旅客输送量1800人次,年客运量达4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500万人公里。2006年建成的新堡子汽车站是省交通厅批准的全省两个乡镇级三级客运站点建设项目之一,承担着北部各乡镇及省道207线、县道海榆公路、郭□公路客运周转业务,已建成农村客运站9个,开通长途客运车辆235辆,同20几个周边城市建立客运协作关系。为适应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的需求,交通部门把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班线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快农村运输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实现“路运站一体化”,推进客运网络化、货运便利化作为运输结构调整的重点,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线路,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开通。目前已有85%的行政村通了班车,全县境内各乡镇农村群众进城实现当天往返。
1999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注册组建了私营性质的会宁县公交公司,逐渐发展到现在拥有小型客车11辆,经营三条营运线路,拥有司乘人员40多人的公交客运公司。2002年,组建成立会宁县华通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并成立出租客运分公司,已发展出租车辆256辆,与公交公司一起,形成城区公共交通的基本框架,大大方便了城区群众和前来会宁观光旅游、开展商贸活动人员的便捷出行,成为会宁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改变货运无组织的松散状态,通过招商引资,在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成了集货物运输组织、货运配载、中转和装卸储运服务、中介代理服务、货运信息发布服务、汽车检测修理服务、购物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货运服务中心,实现了货物运输的有序化发展,提高了货物运输的规模化水平和运输经济效益。
公路交通网络的形成,推动了路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杨局长说,国省道主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活力,东河桥的加宽提高,使新老城区融为一体;会师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善了会宁城区的道路条件,使会宁县城与祖厉河西岸的鸡儿川连成一片,成为会宁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有力地带动了西岸包括鸡儿川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级公路的建设使全县的公路网络更加完善;以通乡油路建设和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为主体的农村公路长足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催生了公路沿线的一大批专业化市场,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农村劳务输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会宁的道路交通建设,30年风雨历程,30年成果辉煌。展望未来,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杨国雄局长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会宁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得益于会宁县委、县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走“项目强县”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谋划项目,依据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方向谋划项目,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定位谋划项目等。
杨局长说,历届会宁县委、县政府对公路交通工作高度重视,尤其是现任县委书记常守远、县长贾汝昌以及县上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公路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公路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常书记还概括出了“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善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肯干”的交通精神,贾县长对公路建设提出了“以团结凝聚力量”的要求,对交通工作寄予了高度的肯定和支持,成为激励交通人自强图存、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杨局长最后说,未来几年是全县交通发展的最佳机遇期,要把公路交通项目争取作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公路网络建设与提高技术等级相结合,干线公路建设与农村公路建设相结合,公路建设与优化运输结构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依托项目建设的支撑,从根本上解决全县交通滞后的状况,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西部发展报》200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