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字下面是一个女字,这就是说,屋子里有一个女人是安静的。那么,如果屋子里有两个女人呢?屋檐下若是有两个女人,就难以安宁,这两个女人就是婆婆和媳妇。
现实生活中,每家每户的屋檐下恐怕都有许多婆婆和媳妇之间的故事吧?这些故事有的开心,有的磕绊,有的温馨平和,有的争吵不休……
我国自古流传着“十对婆媳九不和”的谚语,婆媳矛盾一直是千百年来令走入婚姻围城的女性为之困扰,也令所有男性为之头疼的问题。当然,每个家庭都不希望有这种矛盾发生,但是这却是历史文化长期形成的一种固有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差异。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婆媳之间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截然不同,矛盾由此凸显。结果往往是婆婆不满意,媳妇有抱怨,儿子夹在中间万般无奈,而孙子开始恐慌……。这就是一种常见、而又很奇特的家庭关系,这种关系绝大多数人都处理不好。
对此,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婆媳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有些矛盾是因这个男人而生,而有些矛盾,这个男人完全有能力避免。究竟为何那么多的家庭过不去婆媳矛盾这个坎?为何婆媳关系依然成了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呢?
首先,婆媳双方都应摒弃一种心理,那就是“见外”心理。婆婆和媳妇之所以会有矛盾,是因为他们缺少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为什么社会上只有“女婿是丈母娘半个儿子”,而没有“媳妇是婆婆半个女儿”的说法?
俗语说:“隔层肚皮隔座山。”那些母女之间本不是事情的事情,到了婆媳那里常常变成了事情。这种现象做媳妇的都有体会,比如自己的妈妈骂自己,不管骂得有多重,当时自己怎么再委屈和闹矛盾,过后都不会记在心里。但是婆婆不同,如果被婆婆说了这么一顿,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儿媳妇恐怕都会想不开,不是觉得婆婆在故意刁难自己,就是想着如何去抵抗、去冲撞,有时甚至还会“一辈子都忘不了”。
婆婆也是如此,如果是和自己的女儿生气,或许几天就淡忘了。但是和儿媳妇生气不同,和儿媳妇生气心里的那个结就很难解开,甚至会渐渐变成死结。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婆媳之间缺少这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且双方同为女性,本身就存在着相斥性。对此,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婆婆把媳妇当做亲生女儿,媳妇把婆婆看做亲生母亲,就能处好婆媳关系。这种说法并不苛刻,而且还很善良,同时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但是并不现实。因为毕竟婆媳关系不是母女关系,毕竟大家还是愿意看到婆媳之间的客气,而不能像血亲之间那样亲密无间。要保持婆媳之间良好的关系,就要既像母女又不像母女。
如何做到既像母女又不像母女呢?
首先,从媳妇方面讲,应该像孝顺母亲那样善待婆婆,还要比对母亲更细心,但又不能像对母亲那样对婆婆口无遮拦、肆意撒娇;从婆婆方面看,要像对待女儿一样心疼媳妇,还要比对女儿更当心,但又不能像对女儿那样对媳妇无所顾忌、加以训斥。这样,彼此就可以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矛盾。
因为婆媳关系不是母女关系,因此,婆媳关系不会像母女关系那么坚如磐石,经得住践踏和敲打。如果将母女关系比做辽阔田野里的庄稼,婆媳关系不过是大棚温室里的花草,稍不留意,就会萎缩、凋零。因此,不管是婆婆也好,儿媳妇也好,应懂得每日三省吾身,以心换心,对照参考坐标,看看是否达标:婆婆就要看看,心疼媳妇是否真的达到了心疼自己女儿的程度,无微不至;媳妇要看看,孝顺婆婆是否真的像孝顺母亲那样,任劳任怨。即使婆媳关系一直很好,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为了家庭的江山永固,日常的维护和小修、小补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懂得投资。从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考虑,此任务由媳妇来承担比较合适,投资少、见效快,因为婆婆“收买”媳妇常需破费“重金”,而媳妇“行贿”婆婆只用支付“小费”。
婆婆是非常好哄的,平日甜言蜜语的作用不可小视,定时“行贿”的效果常常出人意料,遇到重大节日,抓住时机略表忠心也是一个不错的招数。估计绝大多数的婆婆在这种持续不断的猛烈攻势下都要“中招”。
虽然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讲,低下头拉下脸去哄人如同登天一样难,但是该做的也一定要做到。同时懂得用“丈夫”、“儿子”的决策,能否公平的做出判决也是家庭是否能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
当男人升级为公公,其内心的变化也是很大的。而不同的老人也有着不同的想法,这才造成了我们现在缤纷的世界,和老人们万花筒般的心理。有些老人看着儿子成亲了,儿媳妇迎进门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儿子的义务已经尽完了,下面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而还有些公公会突然增强自己的当家意识,觉得虽然儿子已经成家了,但还是应该自己说了算。
而更多的时候,家庭成员中间难免某个人难以脱俗,比如想有自己生活的公公遇到了想让公公为自己看孩子的儿媳妇;而想为儿子、媳妇做点事的公公恰好遇到独立性强的儿子和儿媳妇,家庭矛盾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了。而造成这些的根本因素还是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