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个很温馨的词汇,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然而,究竟什么是爱?迄今为止,不曾有人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手足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爱。美国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曾给爱下过这样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派克的这一定义涵盖了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第二,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意味着心智不断成熟。爱,能够帮助他人进步,也会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为他人着想而自我完善,这与自我约束不会产生对立。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第四,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它意味着持续努力,超越自我界限。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我们爱某人或爱某种事物,就不可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持续地努力,帮助自己和他人获得成长。
有位个性畏缩的青年抱怨母亲对自己爱得太深,他已经高三了,可母亲还是不放心让他搭校车上学,宁愿放弃工作,天天开车接送他上下学。在一般人看来,这位母亲对孩子的爱真是到了极致。其实则不然,也许在母亲的潜意识里,与其说是怕孩子受到伤害,还不如说,是害怕孩子受到的伤害会伤害了她。这位母亲不愿为孩子的成长承担风险。也正是由于母亲对风险的逃避才造就了孩子胆小怕事、畏畏缩缩的毛病。
爱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让双方的心智得以成熟。从案例中的青年和母亲的身上,我们看不到这一点。母亲的行为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心智成熟,使他有了畏缩的个性,而且也阻止了母亲本身的心智成长。所以,这不是爱。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给予别人的是爱,殊不知,大多数这种感情是以“爱”做幌子,只是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55岁的马克是一名牧师,他的妻子患有慢性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整天无所事事,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本应享受退休生活的马克身上。马克不停地向朋友抱怨:“我尽一切力量去照顾他们,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我每天刚刚醒来,就要为他们的事操心,我做得还不够吗?”的确,为了满足妻子和儿子的要求,马克可谓殚精竭虑。不得已,马克只好向心理医生求救。
通过谈话,医生了解到马克之所以殚精竭虑的原因在于他对家人过火的“爱”。
马克的父亲,当年是小有名气的学者,其品性却让人不敢恭维:经常酗酒,还拈花惹草,完全不顾家人的感受。马克对父亲的行径深恶痛绝,从小就发誓要做个和父亲不同的人,对家人时刻充满爱心。
为了做个合格的丈夫、父亲,马克对家人的事几乎一手包办:替他们买新车,还替他们支付保险费。他总是叫妻子“我的小猫咪”,叫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我的小宝贝”。马克和家人住在郊区,他本人讨厌进城,也不喜欢听歌剧,可是每个周末,他都会陪妻子进城去听歌剧或看电影——尽管他一坐在影剧院里就会打瞌睡。他的工作负担沉重,然而只要回到家里,就会成为好丈夫和好父亲。比如,他坚持为妻子和儿子收拾房间,因为他们从不打扫卫生,马克像家人的保姆一样兢兢业业。
医生问马克:“你整天为了他们操劳,不觉得辛苦吗?”他说:“当然辛苦,可我还有别的选择吗?我爱他们,不可能不管他们。他们有什么需要,我都尽可能满足他们。我不能让他们失望。也许我这么做不够聪明,可是作为丈夫和父亲,我有理由给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案例中的马克应该认识到: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行为,不仅需要用心,更需要用脑。马克坚决避免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这种意念及由此导致的极端行为,使他丧失了爱的弹性。爱得过分,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马克改变了爱的方式,他不再替妻子和儿子收拾家务、打扫卫生。儿子对日常杂务袖手旁观,也会让他大发脾气。他不再替他们支付汽车保险费,而是让他们自行负担。有时候,他不再陪妻子到城里去看歌剧,而是让她独自驾车前往。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起“坏丈夫”、“坏父亲”的角色,而不是有求必应。对于他的变化,妻子和儿子起初大为不满,但不久后情况就有了变化:一个儿子回到大学就读,另一个儿子找到了工作,还在外面独自租了公寓。妻子也感受到独立的好处,心灵由此获得了成长。马克本人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感受到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我们应该意识到,要让自己或他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每个人自尊自爱,并学会自我照顾。我们还要摆正角色,不能对所爱之人唯命是从,要适当表达愤怒、不满和期望。真正的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而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身心的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