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格的试金石,面对苦难时的态度最能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内在的尊严。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态度如何。
一个人,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只要他始终警觉着他拥有采取何种态度的自由,并勉励自己以一种坚韧高贵的态度承受苦难,他就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地提高着自己的人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名叫弗兰克的人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凡是被关进这个集中营的人几乎没有活着出来的希望,等待着他们的是毒气室和焚尸炉,弗兰克的父母、妻子、哥哥确实都遭到了这种厄运。但弗兰克极其偶然地活了下来,他写了一本非常感人的书讲述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和思考。在几乎必死的情况下,他之所以没有被集中营里非人的苦难摧毁,正是因为他从承受苦难的方式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他说:“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
虽说“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苦难毕竟不是幸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受并从中重新站立起来,更别说以尊严的方式来承受住。
苦难使人深刻,但它并不是炫耀的资本。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当生活中的小挫折彼此争夺意义之时,大苦难将永远藏在找不到意义的沉默的深渊里。
在一次聚会上,那些堪称成功的实业家、明星在一起谈笑风生,其中就有著名的汽车商约翰·艾顿。艾顿向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回忆起他的过去——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人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但姐姐出嫁后,姐夫将他撵到了舅舅家,而舅妈更是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时间他只能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这些?”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别人听着你的苦难时,也不觉得你是在念苦经了,才觉得你意志坚强,值得敬重。但如果你还在苦难之中或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你说什么呢?在别人听来,无异于就是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这个时候你能说你正在享受苦难,在苦难中锻炼了品质、学会了坚韧?否则,别人只会觉得你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吧。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的确,让苦难不再成为屈辱的前提是坚强面对它,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项巨大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这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都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在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时,绝望的人在失去一切慰藉之后,总还有一个慰藉,便是在勇敢承受命运时的尊严感。由于降灾于我们的不是任何人间的势力,而是大自然本身,因此,在我们的勇敢中体现出的乃是人的最高尊严——人在神面前的尊严。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就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佛的智慧是把爱当做痛苦的根源而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而我们的智慧是把痛苦当做爱的必然结果而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我们无需惧怕困难,更无需夸大它在生命中的价值。只需抱定一颗平常心,当苦难来临时,不卑不亢、积极面对;当生活一帆风顺时,也无需矫揉造作、故作悲情。认识到生命中的这种淡然,我们用宽容的眼光看待苦难,才能不被喧闹的表面现象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