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部门经理生病住院,同事们委托王昕去探视。王昕发现经理住在肿瘤病房吓了一跳,“经理,你不是胃病吗?怎么住在这个鬼地方?”
“医院病房紧张,托了熟人,借住在这里。”经理小声说。
“噢,这里可是鬼门关,都是绝症啊!”王昕环视病房,继续发表感慨,“就是捱时间啊,进来容易出去难……”
众病友家属怒视王昕。
王昕还要发表人生感慨,经理忙转换话题:“我们部门情况还好吗?”
“经理你就别管工作的事了,养好身体要紧。住在这种临终关怀病房,你应该更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王昕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个病人开始轻轻啜泣……
经理见势不妙,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好像马上要开饭了!”王昕忙关心地说:“您的胃不好,还吃医院的伙食?您太太也真是的,不给你送点好吃的?”其实经理和妻子正在闹离婚,他只好淡淡地说:“她忙。医院的伙食很不错。”王昕毫无察觉,继续大发议论:“好什么呀!大锅饭怎么可能好吃?你太太忙可以请保姆送啊,每天晚上煲个汤,花不了多少时间的……”
王昕还要罗唆,经理只好强撑病体下了床,拉起王昕说:“时间不早啦,我送送你吧。”
“诊断”
在交际中,因为不同的场合、情景或交际对象,总会有一些话题是不合适的,交谈者对此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更换。王昕的毛病就是不能发现不适宜的话题,我们称之为“话题失察症”,这种毛病的具体症状可以概括为“小眼睛”和“大嘴巴”。
所谓“小眼睛”就是不会察言观色,忽视对方的暗示和提醒。对于不适合的话题,对方准会设法回避,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蛛丝马迹。但是“话题失察症”患者却不能睁大眼睛,细致观察,甚至还会“睁着眼睛说瞎话”,乱说一气。
所谓“大嘴巴”就是不会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抓住机会就要大说特说。有些话题只需要倾听,有些话题点到为止,有些话题浅尝即可,但是“大嘴巴”是没有这种分寸感的,任何话题都要打破砂锅说到底,话不说完誓不休。
“小眼睛”和“大嘴巴”互相“配合”,就使“话题失察症”患者成了人见人厌的谈话对象。
“处方”
第一帖药是“明目剂”。
碰到对方对某个话题发出闪避信号,要敏锐捕捉。这样的信息包括:
表情———或蹙眉,或嘴角抽蹙,或低头不语,或两眼望天,或面无表情作茫然状,都提示我们对方对当下话题不感兴趣,及时转换为妙。
体态语———自顾自活动手腕,或者摆弄一个小物件,都表示对方不耐烦了。而摇头摆脑,左顾右盼,就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了。
话语标记———回答问题言简意赅,避重就轻;叙述事情语焉不详,含糊其词;语音微弱,语调低沉,节奏跳跃;这些都是“触雷”的信号。此外,对方突然转换话题当然是最明显的标记了,此时最有礼貌的做法就是顺着对方的意思转换话题。
第二帖药是“闭嘴丸”。
大多数话题的好坏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有些话题对张三是好的,对李四就不好;有些话题在学校是好的,在公司就不好;有些话题他说是好的,你说就不好……所以,初涉一个话题都要先行试探,根据对方的反应再选择是“咬紧牙关”,是“虚晃一枪”还是“跟踪追击”。在交谈中,还要掌握分寸,学会及时闭嘴。
还有很多话题,不管交际对象是谁,都不宜多谈。比如涉及年龄、收入、家庭等的隐私话题,涉及情感、政治、信仰等的敏感话题,还有自己不了解的话题、损害别人自尊的话题等,最好都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