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说:“放下执著,就成为阿罗汉;放下分别,成为菩萨;放下妄念,成为佛。”这对任何人都是有重要启迪作用的。成功者的美德是由放弃自我而成的,比如放下我们固守了很多年的权威、尊严等等。
唐代的寒山禅师针对这一现象作过一首名为《人生不满百》的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此诗可以这样解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生非常短暂,但是人们却都抱着长远规划,全然忘记生命的脆弱;“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不仅应付自己的烦恼,还要为子孙后代的生活操劳;“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生命中劳劳碌碌都是为衣食生计奔波,哪里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人生的轨迹就如同落进水里的秤砣一样,直到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停止。
寒山禅师以此诗提醒世人:“即刻放下便放下,欲觅了时无了时”,能放下的事情不妨放下,若是等待完全清闲再来修行,恐怕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所谓放下,主要是两点:一是放下面子,向别人学习。一旦有勇气向别人学习,你将收获到的是别人的投桃报李,何乐而不为呢?二是放下虚荣,有困难不耻下问。一旦有困难找别人,哪怕是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当你请教别人的时候,他或许会给你一个奇迹般的答案——比任何高明的教育家告诉你的答案要精彩、绝妙。
向其他人学习,不仅仅是对普通人的要求,还有其时代的必然原因。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所描述的“并喻文化”现象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喻文化”,就是指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是相对于“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而言的。简单地说,“前喻文化”就是新一代人向老一代人学习才能生存,“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方面,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在他的《道德经》中,有一个词使用极为频繁,那就是“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等等,这个“若”,一般翻译为“就像”,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解释,是“装”的意思,老百姓要“装蒜”。
这个境界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很形象,那就是要“装”,叫“装傻”,特别是对于娴熟的、经验丰富的成功者来说,学会装傻,是放下自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其实,在生活中,那种看似后知后觉、实则不断超越自己的“傻人”比一些聪明人更让人敬佩,这样的“傻人”从不认为自己聪明,甚至认为自己很笨,所以,要么努力笨鸟先飞,要么虚心学习以求精进,最后终成大器。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因为当你自以为很聪明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开始不能自己,周围的人将离你很远。
每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之下,都可能自以为很聪明,自以为可以取得天下,自以为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掌控自己的手心里,自以为匹夫不可夺志,自以为……
鲁迅说:“世界上的事是傻子干出来的,那些聪明人为着名利而来,干了不光彩的事情,把世界推向黑暗深渊,结果他们也跟着沉沦,而世界依然在傻子手里,推向前进,世界是傻子的世界啊。”人的“傻”有时候是必要的。
勇于做“后知后觉者”,在别人出错时,务必暂缓“说破”,给别人自由的思考空间,甚至敢于装“傻”,虽然暂时会觉得丢了一些“面子”,而实际上,别人将因此获得智慧与改正的机会,而你将获得他人的敬重,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能够放得下,就能够得到心灵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能够感到清闲自在。与其在衰老时悲哀地死去,还不如在年轻时就明白这一点,顺着生活的自然脚步,及时放下心中的重负,品尝生活中快乐的滋味。
很多爱计较的人,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人家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社交处事的目的是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别人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别人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