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关系这条链条上,无论是相貌英俊的朋友还是相貌平凡的朋友,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有一副好口才,能说会道。孔子对他的印象很好,觉得他将来会是个有作为的人。但后来,宰予渐渐地露出了真面目: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子羽,是鲁国人,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但他很想跟在孔子身边以侍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一带,跟随他的弟子有300余人。他的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一代圣人孔子都曾经以貌取人,我们现代人也经常如此,很多人都忘记了古人留给我们的那条处世法则:“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事实上,生活中那些貌不惊人的人也同样值得我们真心交往,在有困难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也包括那些相貌平平的人。不能够凭一个人的外貌去判断他品质的好坏和能力的大小,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不要以貌取人,要知道在人际关系这条链条上,无论是相貌英俊的朋友还是相貌平凡的朋友,都是这个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生活中,我们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切忌以“貌”来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更不能因其“貌”不扬而出言不逊。
曾国藩某次去一座寺庙参观,寺僧看他其貌不扬,以为是一个普通游客,所以只淡淡地招呼他:“坐”,“茶”。
第二次他再去寺庙时,穿着较为华丽整齐,寺僧才稍稍礼遇他,吩咐小和尚:“请坐”,“泡茶”。
第三次他再去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有名的两江总督,所以非常恭敬地迎接他,并且再三地招呼他:“请上坐”,“泡好茶”。
寺僧把握这难得的机会,捧出文房四宝,请他题字留念,曾国藩提笔就写: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看得寺僧无地自容。
以貌取人的人,最终也会被别人小看,更不用说得到他人的友谊和帮助了。下面这个来自于生活中的事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一名销售部门的经理,经过初试、笔试等5轮淘汰后,只剩下小朱和小萧这两个人,但公司最终只选择一个作为经理。所以,公司通知他们说,第六轮将由董事长亲自面试。
面试那天,小朱和小萧都提前来到了公司,在公司的一楼大厅里,他们看到一个穿着很朴素,脸上有个大大的疤痕,上了年纪的老人抱着一个大纸箱在等电梯,电梯门刚开,本来站在老人后面的小朱用身体挤开了老人,自己先进去了,而小萧则没有这样做,他等老人进电梯后才跟着进去的。在电梯里,小朱看到老人脚上的皮鞋很老土,便认为他是大厦的清洁工,因此脸上明显地露不不屑的神情。
小萧则礼貌地问:“爷爷,您到几层?我帮您按下数字。”老人笑笑说:“谢谢你小伙子,我到17层。”“不用客气,我帮您抱这个纸箱吧,我也到17层的。”小萧热情地说,并从老人怀里接过了纸箱。听完老人的回答后,小朱心理想:“呵呵,他也到17层,看来他就是我要面试的那家公司的清洁工了。”想到这里,小朱的嘴边露出了轻蔑的笑。
电梯到了17层后,小朱又抢先出了电梯,小萧则等老人先走。在电梯口,他才把纸箱交给了老人。
当小朱和小萧被秘书带到另外一间房子,见到面试官的时候,他们俩都大吃一惊,原来面试官就是那位衣着朴素、其貌不扬的老人。换言之,这位老人是决定他们命运的主宰者。
果然,老人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小萧被录用了。其实,在前几轮面试和笔试中,小朱的成绩都比小萧要稍微好一些。显然,小朱的落选与他在电梯里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可见,结交人是不能够看其衣着打扮来决定的,在社会上,我们应该一视同仁,用同样友好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好感,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