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黑暗,人们通常会联想到恐惧。人类对于黑暗,似乎有一种出乎本能的恐惧。在人类恐惧排行榜上,人类对黑暗的恐惧排在第六位。
研究者指出,人们对黑暗的恐惧来源于“未知”。熄灯后,眼前黑黢黢一片,不知道前方和身后会有什么、会发生什么事情,惧怕由此而来。在怕黑的人群中,孩子居多。
然而,黑暗也意味着一些男女约会的开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词《生查子·元夕》。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平白如话,自古以来就是无数青年男女约定夜晚约会时的代称。
那么,为什么恋人们都喜欢在月上枝头的黄昏后约会呢?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这种情况下,双方就有点难以沟通。但是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这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黑暗效应”。
有一位男子钟情于一位女子,但每次约会,总觉得双方谈话不投机,很是苦恼。
在请教了一位学习心理学的朋友后,根据朋友的建议,有一天晚上,他将那位女子约到一家光线比较暗的酒吧。结果这次两人谈话融洽投机,极为欢畅。从那以后,这位男子将约会的地点都选择在光线比较暗的酒吧或其他场所。几次约会之后,他俩终于决定结下百年之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戏剧化的转变呢?这是因为,在黑暗的场所人可以更放松地交流,有利于双方的互相了解。这就是“黑暗效应”最形象的表现。
正是因为“黑暗效应”的缘故,在美国的很多城市及上海和北京等地,常常有人举行一些“黑暗约会”。参加“黑暗约会”的男女,戴上眼罩,在柔和昏暗的灯光下,与陌生人共叙衷肠。因为“黑暗约会”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相貌、身高等外在因素带来的第一印象,在看不见别人的环境中,可以放松地交流,一旦发现心仪的对象,你完全不必考虑对方的长相,在黑暗中就对他“不见钟情”,从而降低错失真爱的概率。这样的形式,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不少人通过参加这种活动,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
恋人们之所以喜欢在夜晚约会,另一个原因是黑暗可以提高人的性兴奋。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请陌生的青年男女一个个进入完全黑暗的暗室内,互相保持匿名状态。对他们说明:“在一小时内,你会与其他人待在同一个暗室内,没有任何行动限制。”暗室中没有一丝光亮,看不见任何方向或是别人的脸。所以对于参加实验的人来说,和他同一间暗室的另一个人,只是没有名字、没有容貌概念的异性而已。他们的行为被红外摄像机全程记录下来。
在另一间稍微有点亮光的房间内也做了同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在稍微有亮度的房间中,各个实验者很快就找到了座位,并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且大部分人始终都没有移动过,整个实验过程中双方一直都在讲话。而黑暗那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这些人过了三十分钟后都停止了讲话,身体内的性活动开始活跃,多数人因此感到性兴奋。
从实验得知,当人们在公共场合,以自己惯有的身份面对所有人时,会表现得更为自控。此时,人们不仅不会有过激行为,还会更为诚实和理性。但是,当人们在黑暗的匿名情形下出现时,很容易产生兴奋的状态,并因此而失去控制。
因此,在恋爱中,想要了解一个人,和对方交心,不妨试着利用一下“黑暗效应”。这样对方向你推心置腹的可能性就会大很多;你也可以对症下药,选择对方喜欢的话题,从而改变两个人之间生疏的关系。
不过利用黑暗效应也应注意几个方面:要善于选择交流的环境;交流时给对方安全感;注意环境的灯光效果;善于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