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高速公路上,车与车之间即使同向,也要“保持车距”,否则容易出事故;相邻的国家之间最易引发冲突;邻居也最易发生纠纷。其实人际关系也是一样,距离太近就会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距离太近,会产生外来威胁的不安感。每个人都有不想别人知道的一面,都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最私密的事情,因而,如果两个人距离太近,让别人觉得自己的秘密无处藏匿,那么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排斥,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距离太近,易生摩擦。不同人有不同的个性、生活习惯,人们大都以自己为中心,处理周围与之相关的关系。从自我角度,看自己和看别人是不一样的,自己看自己与别人看自己,差异也很大。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两个性格不同的人距离太近,往往会因为言语的不合、生活习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
距离太近,容易看清身边事的不足、身边人的瑕疵。
大学毕业那年,沈洁为了证明自己,只身去了一个离学校很远的城市。初来乍到的她不认识任何人,走到哪里都是满世界的陌生,没有人一起说话,没有人跟她一起分担离家的苦。满怀的热情遭遇了冬天的寒冷,整个人像被冰封了。
华美是办公室里第一个冲她微笑的人。她们从每天只简单打一个招呼到对某些公共事务发表极其相近的个人看法,然后,话题逐步涉及办公室内外的其他种种事物,华美让她感觉到与人交往的温暖。
她们的共同话语越来越多,共同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工作日一起上班,周末的时候一起逛街,那段时间里,两个人几乎是形影不离,形同姐妹。
很快,她们就发现了对方身上许多自己不能容忍的性格特点,开始的时候,彼此还在相互包容着、忍耐着,最后,终于爆发了。相互说着刺痛对方的话,因为相知得深,所以相互伤害得也深,直到有一天从这种相互牵制的关系中决然而又不舍地退出。
距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把握距离,才能使我们在越来越拥挤的地球,找到属于自己的合适位置。要想把握好跟别人的距离,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把握好身体的距离。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的距离分为亲密、个人、社交、公共4种距离。
(1)亲密距离(45厘米以内),又称亲密空间,代表亲切、热烈
只有关系亲密的人才可能进入这一空间,如夫妻、父母、子女、恋人、亲友等。亲密距离又可分为两个区间,其中15厘米以内为亲密状态距离,常用于爱情关系,亲友、父母、子女的关系;16~45厘米为亲密疏远状态,身体虽不接触,但可用手相互触摸。
(2)个人距离(46~120厘米),代表“亲切、友好”
在这个距离,谈话语气和语调亲切、温和,内容不拘束、坦诚,例如,谈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简要会晤、促膝谈心或握手。这是个人在远距离接触所保持的距离,但不能直接进行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接近状态为46~75厘米,可与亲友亲切握手,友好交谈;个人距离的疏远状态为76~120厘米,在交际场所,任何朋友、熟人都可自由进入这一区间。
(3)社交空间(120~360厘米),代表“严肃、庄重”
这个距离超出了亲友和熟人的范畴,是一种礼节性的社交关系距离。社交距离的接近状态为120~210厘米,在这个距离内,声音高低一般,措辞温和,适合于社交活动和办公环境中处理业务等。社交距离的疏远状态为210~360厘米,这个距离,说话声音较高、措辞客气,用于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社交活动,如谈判、会见客人等。
(4)公共距离(360厘米以上),代表“自由、开放”
这是人们在较大的公共场所保持的距离,它适用于大型报告会、演讲会、迎接旅客等场合,其语言特点为声音洪亮,措辞规范,讲究风格。
其次,在做人处事方面,要把握合适的分寸。
尊重别人需要距离感,表现亲切也需要距离感;安静的时候,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会给人带来窘迫和尴尬;说话的时候,和睦地交流,不带有一丁点侵略性,不令他人不快;不要试图控制别人,更不要被别人所控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成为那种看起来很好说话,但是立场和原则都比较坚定的人;不要散播谣言,别人的闲言碎语少去关注,大喇叭嚷嚷更是招人厌恶的行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与人之间不要过于热火朝天,只要淡淡就好。
另外,跟别人不要彼此透明。
谈论年龄、工资、单位都是失礼的行为,容易惹人不快和警惕。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避免让关怀成为恶意的刺探。与他人相处时要尊重他人的私生活,避免背后议论别人。因为很多事情局外人是无法了解的,如果以讹传讹,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定要牢记这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不要议论别人,说别人的坏话,如果你有怨言可以找你的真正好朋友来发一顿牢骚。在工作中,对同事讲怨言,有可能你就种下了定时炸弹,对同事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的。
总之,人与人之间需要适当地保持距离,太近的距离容易刺伤对方,太远的距离让同事之间不能好好共事。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才能平衡人际间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