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社会上忙忙碌碌,每个人的来往穿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留下了一道道印记。每个人的这些印记交织在一起,仿佛蚕蛹结的茧,仿佛蜘蛛织的网。其实,社会就是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就是资源网上的一个节点,都处于同一张网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近。然而,是因为欠缺了什么,才让我们觉得人与人之间相隔那么远?如果你沿着这张网的每一个节点走下去,你会发现,你可以和任何人相识。说得通俗一点,我们需要人际关系网。我们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可以让这张网尽在掌握之中,这种能力就是人际交往能力。这种能力涉及的人脉资源太广泛了,了解你掌握的人脉资源现状,梳理好人际交往计划,在“拓展”和“维系”上做足工夫,人脉达人就是你了。
行动要解决的是源自心灵的渴望。行动之前要用心体会行动的初衷,用行动来满足心灵的渴望。
1.人际交往很“现实”
本能上的需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来就有一种在社会上获得认可的精神需求,这是对自己的重要性的一种验证。“被需要”得多的人往往会让自己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人在人际交往中所能获得的,有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人际关系良好的人要比人际关系不好的人衰老迹象少很多。
善于交朋友的人比独来独往的人顺利的事情要多得多。
有爱情滋润的人比没有爱情滋润的人精神状态更好,更讨人喜欢。郁郁寡欢的人跟邻居聊了会儿天,拉了拉家常,坏情绪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排得无影无踪了,似乎什么事情都想通了。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神奇,但实际上其中的奥秘又很简单——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好比对营养成分的需要。
想要认识更多的人,想更多地被接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自精神的需求和对感情的渴望。人需要伙伴来共度时光,需要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害怕自己会孤立无援。很多人会因为交到一个朋友而格外开心,也会因为跟陌生人刚刚迈出了认识的第一步而心情开朗,为什么呢?情感又多打开了一扇窗,可以发送自己的情感去温暖他人,可以输入他人的情感来温暖自己。很多人会因为无处倾诉而陷入恶劣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也会因为与他人之间的摩擦而郁郁寡欢,为什么呢?人与人之间联通感情的通道被堵死,内心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无法释放。所以,孤独是痛苦的。
情感上的需要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这首歌红透了大江南北,诚挚地流露出拥有朋友的幸福和温暖。确实,朋友多了路好走,出门在外歇歇脚,异国他乡有人接应,困难的时候有人拉一把,喜悦的时刻有人送祝福。朋友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人都离不开朋友的支持和关爱。所以,任何人都离不开朋友。然而,朋友不是生来就是,也不是生来就有的,朋友关系需要用心缔结。
朋友是主动结识的。在你所认识的人中结识朋友是最自然和最容易的。因此,认识的人越多,找到朋友的机会就越大。而且你所结识的人中知道你“人缘广”,自然也会认为你的“人缘好”,更愿意与你成为朋友。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很多“好”朋友,这是进一步结识新朋友的基点。主动结识朋友的能力越强,被人主动结识的机会就越多,能找到好朋友和被他人认为是好朋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性格虽然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但总体上来说人都是外向型的动物,都有向外展露自己获得社会认可的本能。希望生活在群体中,而非单打独斗。所以,主动结识朋友是人的本能所需,而主动结识尽可能多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更大地满足人发自本能的渴望。
当然,结识了朋友还要能够真正成为朋友,成为长久的朋友,正如歌里唱的:“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天高地也厚,山高水长流,愿我们到处都有好朋友……”即便是关系再好的朋友,如果不悉心维持,关系也会越来越淡。直到彼此之间很惬意的关系变成回忆,这个曾经的知心朋友就这样变成你生命中的普通人,很难再敞开心扉去和他倾诉。即便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即便多么需要有人陪,你是否还有勇气拨通他的电话呢?朋友多的人,很少会愁“前路无知己”。无论在何地,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有能够理解并支持你的人,这无疑会成为你继续坚守梦想的动力。朋友给予支持,能让你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充满极大的信心,并且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精神动力。
“出路”和“退路”
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取决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33%。
这组数据讲的是职场中人际关系在个人的成功中所起到的作用,当然这不能说人际关系决定了一切,但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成这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个人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的欠缺和不足。不过,知识、技术、经验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迅速掌握的,但人际关系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维系好的。比如,对一个人的印象好坏是很难改观的,而对这个人在人际关系上的负面看法很容易影响对他其他方面的看法,和爱屋及乌一样,恨乌也会及屋。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也不是没有顺利的通道可起,如果能打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通关的大门会自动为你敞开,自然其他方面也就顺风顺水了。虽然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厚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厚黑源自人的内心,无人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没有人能克服“心魔”,让人心里先舒服了,才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是基于此的。
我们从人际交往的心态中可以总结出一点,那就是每个人对他人的实实在在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他人帮助的想法和需求。实际上,每个人完成每件事,哪怕一件小事,也都在无形中得到了他人的协助。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的人脉资源可以帮助我们先人一步采取行动,帮助我们牵线搭桥,甚至先发制人……这些都是从人际交往对“出路”的意义上来讲的。当然,人际交往还可以为我们提供“退路”。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首要目的没有达到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要采取的应对之策就是“退一步”。而为我们的“退一步”提供支持、表达安慰、送来温暖的是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熟人、我们的朋友,以及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退一步”之所以能够海阔天空,是因为在挣脱了纠缠和纷争之后,可以回归心灵最安静的角落,在那里有我们身边的人为我们搭建的避风港。
2.向坏心态说“NO”
人际交往是受意识指导的,而意识中又包含动机。每个行动都是有想法的。有些人心思缜密,行动谨慎,尽管内心纠结,却仍丝毫不外露;有些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似乎内心无比强大,谁又知道这不是一种伪装呢?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却只想给一刀;而有些人纯粹就是把交往的对象当做阶梯,可悲的是只想借着阶梯往上爬,却忘了给自己留下退路……由此可见,人心叵测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每个人所处的情境不同,进行人际交往的心态也五花八门,甚至难以预测。但是,不管是出于情感上的需要,还是物质上的追求;不管是因为生活的便利,还是事业的助力,最起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心态可以使行动的效果事半功倍,而不健康的心态往往会使事情事倍功半。在这里,我们要对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态说“NO”!
重利轻义
重利轻义,顾名思义,以利益为主。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带来的利益是肯定有的,有时候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在专门与某些人建立联系的时候,可获得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如果一味地以此为目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庸俗,整个社会也将会掉进世俗的旋涡。然而,重利换来的关系是非常不牢靠的。一旦所谓的利益关系不存在了,所有的关系都将崩溃。
重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带来另一种心态——轻义。重利和轻义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薄情寡义的人,买卖不成,情谊也就不在了。自古以来,不讲“义”的人最终下场都不好,早晚都会受到唾弃。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紧盯着眼前的利,也要把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有情有义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义就是获得人际资助最牢靠的秘诀。
急于求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揠苗助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今天刚认识了一个人明天就想达成合作,这是不现实的。毕竟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信任是需要一定的情感基础的,这种情感基础需要培养,正所谓“日久见人心”。急于求成,往往给对方造成一种“被利用”的感觉。人在面临变化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以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对自己目前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只有在经过反复斟酌和思考之后,通过慢慢观察逐渐了解,最后才能确定是否接受这种变化。而在人际交往中急于与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或达成某种合作最容易给人留下不可靠、不稳定的印象,因为感情的培养、信任的确立,都需要时间和过程,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激进的方式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导致事情不进反退。
猜疑
猜疑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忌,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彼此之间应该摒弃猜疑、互相信任,这样才会有交往下去的可能。猜疑最容易使维系的关系瞬间破灭,因为猜疑毁掉的是对人格的尊重和信任。与人交往,不妨先拿出真心来打动对方,将心比心,以真心换真心。如果有不确信或怀疑的地方,不妨慢慢观察或者与对方坦诚相见,切不可盲目猜疑甚至不加求证,这对人际关系极为不利,大多数情况下对方会因此反目。
嫉妒
嫉妒是一种非常不健康的心态。黑格尔曾说,嫉妒是平庸对卓越的反感。由此可见,嫉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心理确信。嫉妒是心灵的地狱,是痛苦的深渊,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因他人比自己好而心理不平衡,这样的心态万万不可有。这样的心态中掺杂的成分比较多,轻重程度不一,一般有吃醋、尖酸、刻薄、讽刺、给脸色、不屑等表现,越是如此,内心越是重视,就越容易因此而自我折折磨。由于这种过分的重视加上攀比,导致自己的心理一时无法平衡,从而表现出对对方的负面看法。嫉妒可以让人发狂,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举动。怀有嫉妒心的人是不健康的,这样的人一般都会变得面目可憎、丑陋。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遇到比自己优越很多的人,我们应该抱着见贤思齐的心态,学习他人的长处,而不是容不下他人比自己好。这样怀有嫉妒心态很难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真诚对待,也难以与他人在心灵上接近。
孤僻
人活于世,避免不了与人打交道,人不可孤处一世。独来独往,离群索居,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凡事都想只要事不关己,便会高高挂起,这就是典型的孤僻。在现代社会,孤僻的人是很难融入社会的,人际交往要克服孤僻的心态。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外界接触,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长此以往,这样的人或多或少心理上都有一定的问题,不愿意敞开心扉接纳他人,也不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孤僻的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容易让人靠近,也难以与他人建立长久的交往关系。所以,不要让自己蜗居一隅且关掉手机,与他人联系吧,你的人生可能会就此开辟;也不要走路低头尽量避开他人的目光,抬起头来吧,你看到的每张脸都可能为你开辟一片天。
3.良好的心态
进行人际交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有在良好的心态的指引下,才能够打开与他人相识的通道,才能长久维系双方建立起来的关系。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加强行动的有效性,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有先把心态摆正了,才能够更好地采取行动。所以,现在请保持微笑,来把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心态统统装进你的一颗红心里。
开放的心态
交往就是要把自己推介出去,把他人容纳进来,所以要怀有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够敞开心扉去付出自己的真诚,也能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人的付出。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关系的维系,需要彼此之间真诚的沟通,隐瞒、遮掩、有所保留等都不利于赢得他人的信任。当然,开放的心态并不是说要把一切都毫无保留地向所有交往的人透露、付出,而是在交往的相应范围内,对不同的人开放的程度有所不同。
恋人之间,感情的流露和容纳对方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最主要的。
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并成为心灵上有共鸣的伙伴是尤为重要的。同事之间,共同进步和工作中的良好协调性是首要的。
生意伙伴也不能只为了经济上的利益而不与对方坦诚交易。
能容纳他人的人,才能够被更多人所容纳;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更真诚地靠近。
宽容的心态
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即便没有利益冲突,也很容易因为误会而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人无完人,谁都不可能万事做得滴水不漏。对于他人有意无意地冒犯,应该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这是能够继续维系并进一步加强彼此关系的关键。
多年的朋友因为一时的误会而形同陌路。
本来可以相伴一生的夫妻因为对方的一个缺点而劳燕分飞。生意上的伙伴因为一时赌气而断了财源。
一些人由于一点关系处理不好而引发了职场纠纷,最终不得不以分道扬镳收场。
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发生摩擦之后没有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化解,当时一气之下绝交的心态,导致了从此以后彼此之间再也没有交叉点。这样的结局是可悲的,而且事后回想起来大多数人都会后悔。叔本华说过,为了能同所有的人和睦相处,我们应该允许他人表现自己本性的一面。所以,对待他人有意或无意的冒犯,我们常怀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彼此。
为他人着想的心态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一点就决定了人不能太自私,在照顾自己的同时要兼顾他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体谅和理解,最能打动对方的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哪怕仅仅是语言表达出来的理解,也能够让对方心里骤然温暖起来。彼此之间感情深厚,往往是因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获得对方的关爱;彼此之间割舍不下,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这个人“最懂我”。能够为他人着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他人的认可,而获得认可又是人内心深处所渴望的。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为他人着想是获得进一步交往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