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75800000020

第20章 艺术真实的含义及其演变

1 艺术真实的含义

什么是艺术真实呢?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界说。艺术真实就是要以形象反映生活的“真相”和“真义”(蔡仪主编《文学概论》);“所谓艺术的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概括、集中、提炼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某方面的本质和规律性”(十四院校编《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的真性(艺术真实),就是实际生活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形象化的集中反映”(刘叔成《艺术概论》)。这些定义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那就是认为艺术真实是作品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说法对不对呢?当然对,可又丝毫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不仅文学艺术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一切科学都要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文艺和科学都包含了对真理的追求,真理性这一点是它们的共同之处。所以,把艺术真实性界作“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就会把艺术真实和科学真理混为一谈,就不能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科学真理的独特个性。

举例来说,月亮,就它的本质而言,它是地球的卫星,它环绕地球一周要用27又三分之一天的时间,它本身无风、无云、无水,它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不能要求诗人正确地写出这种“真相”和“真义”来呢?如果诗人在咏月时不揭示这种“本质和规律”,是否就违反了艺术真实性呢?实际上,诗人在吟咏月亮时给自己提出的任务从来就不是提示月亮的物理本质。中国古代的咏月诗多得不可胜数,可有哪一首咏月诗是表现月亮的物理本质的呢?李白的诗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如按月亮的固有本质去衡量,就只写出了月亮的表面现象,山月随人走,只是人的感觉,不是月亮自身的特点,所以这句诗,并没有提示什么月亮的本质,甚至可以说歪曲了月亮的本质,可人们从未对这句诗的艺术真实性提出过异议。可见,艺术真实在诗里不是一般的科学真理,而是文学所必须有的艺术本质——诗意的真切的感受。单纯用“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来界说艺术真实性,局限于认识论这单一的视角,显然是不够的。

在我看来,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出的。作家在创造艺术真实时,有认识又不只是认识。在创造艺术真实过程中,作家投入自己的全部心理动作——感知、回忆、联想、情感、想象、理解,等等。因此,艺术真实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有理,又有情;既有形象,又有意念;既是一种假定,又是一种逼真……如果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所谓艺术真实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所达到的“合理合情合意”的程度。

所谓“合理”,是指艺术形象应符合生活逻辑,是指它可以被人理解的性质。正如上面所述,文学活动中所发生的不是现实事件,而是文学事件,人们要求它“符合生活逻辑”,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既然是一种艺术假定,就不必经过考证与检验。这也就是说艺术的真实性不要求作家笔下所写的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作家完全可以虚构,关键是要“合理”。艺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鲁迅)。尽管是一件在生活中发生过的事,由于写得不合理,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固有逻辑,也不能达到艺术的真实性。相反,尽管是一件生活中未有过的事,由于作家充分地提示了它在假定情境下的内部发展逻辑、内在联系、内在规律性,也完全可以是真实的。

对于艺术真实性来说,重要的不是所写人、事、景、物是否真实存在过,而在于所写人、事、景、物的整体的联系。细节的逼真诚然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联系更重要,如果一部作品只注意细节的逼真,不注重整体的合理性,仍不免给人以虚假的感觉。狄德罗从他的“美在关系”的论点出发,认为艺术真实也在于关系中,在事物的整体中。他说:

在自然界中我们往往不能发觉事件之间的联系,同时由于我们不认识事物的整体,我们只在事实中看到命定的相随关系,而诗人却要在他的作品的整个结构中贯穿一个明显而容易觉察的联系。所以比起历史学家来,他的真实性虽少一些,而逼真性却多些。[法]狄德罗:《论戏剧诗》,见《狄德罗美学论文选》,15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狄德罗所说的历史家的“真实性”是指纪实性,他所说的“逼真性”则是艺术真实性。他认为艺术真实性在作品的整个结构的联系中,这是很有见地的。卢卡契也很强调“真实”与“联系”的关系:

艺术作品必须在正确的联系中和从比例正确的联系中,反映客观地限定了它所描写的那一部分生活的一切本质的客观规定性。它必须这样来反映这些规定性,使得人们在这部分生活之中由它出发就可以理解它和体验它,使得人们在这部分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而出现。[匈牙利]卢卡契:《艺术与客观真实》,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433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艺术反映的客观性,建立在正确反映总联系的基础之上。因此,一个细节的正确性,与这样一个个别是否符合现实某个个别,是没有联系的。艺术作品的个别只要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一般过程的一个必要的因素,就是生活的正确反映,不管它是由艺术家在生活中观察到,还是运用艺术家的幻想从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出发创造出来的,都一样的。……个别如不是从联系出发直接地作为必要的因素而显现出来,那它作为艺术作品的因素就是偶然的,选择它作为个别就是任意的和主观的。……细节一开始就必须这样来选择和描写,即这种同整体的联系在它那里内在地起作用。同上书,436~437页。

尽管狄德罗、卢卡契都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审视艺术真实性问题,但他们所讲的从艺术作品的整体联系中来理解艺术真实永生对我们还是有启发的。就是说,艺术真实的“合理”性质,不能从孤立的细节描写中去寻找。即使谈论细节也要从总体联系中进行分析,这才是合理的。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中打喷嚏的细节,作者把它置放到俄国沙皇等级专制制度的整体联系中,小公务员仅仅是在将军的背后打了一个喷嚏,自觉“冒犯”了上等阶级,内心极度惶恐不安,终于自己吓死了自己。这打一个喷嚏的细节,尽管不无夸张,但人们觉得在那样一种社会的关系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从而达到了深刻的艺术真实。

“合理”是艺术形象的真实性的客观方面,是有客观标准的。那种认为在假定情境中的“合理”,无法用现实生活的逻辑加以衡量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理”即生活的规律,是从生活中来的。作家的作品写得“合理”,是因为他在生活中领悟了这个“理”,因此读者尽管面对着虚拟的生活画面,仍可以用自己在生活中领悟到的“理”来加以衡量。

艺术真实性还有它的主观方面,因此它除了要求“合理”之外,还要“合情”和“合意”。在某种意义上,“合情”是更加重要的。因为艺术形象中的“理”不是直接说出的,主要以情感作为中介。“合理”必须与“合情”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性要求。

所谓“合情”是指作品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人的感受、感情都是主观的东西,因人而异,对作家来说重要的是真切、真挚。感受的真切,感情的真挚,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升华为真实。

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后一句完全是真实的,可第一句的描写客观地说就不真实。黄河之水是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流出来的,并不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天上只下雨,从来不下河。然而对这样一种明明是不真实的描写却从未有人指出过,相反古今读者都觉得这样描写从艺术上说是可信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白在这里是写自己的真切的感受:你看,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浪滔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河水似乎是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真切的感受把看起来不符合事实的描写变成真实的了。如果诗人不按自己的这种真切的感受去写,而是如实地写“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山谷流出来”,那么事实倒是事实,可那诗的意味也就全部丧失了。诗的意味一旦丧失,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也就丧失了。在李白这两句诗的后面还有这样两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从表面看来,这样的描写也是不真实的。因为头发变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哪有一个白天之间就由“青丝”变成“白雪”了呢?但如果我们仔细思索一下就不难发现,原来李白是写人生短促的真切感受。特别当一个人被愁苦所压倒的时候,往往觉得在一天或一夜之间就变老了。这样感受是很真切的,因此,由这真切感受所引发出来的描写也是很真实的。

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真挚的感情的作用就更大。真挚的感情往往可以把虚幻的东西升华为真实。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杜丽娘痴情,竟然死而复生。在实际生活中,死而复生的事是完全不可能的,可在《牡丹亭》中写来反倒是那样真实。在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一个“情”字。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的结尾,窦娥冤枉被判死刑。临刑前她对天发了三个愿:如果她是冤屈的,那么她死后就会出现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三年的奇迹。果然她死后,这三个愿都灵验了,证明她的确是含冤受屈的。最后一幕还出现了窦娥的鬼魂,她托梦给她多年不见的、已做了大官的父亲,请他为她昭雪沉冤。三愿的灵验、鬼魂的出现,都是不可能的、虚幻的,而古今的读者、观众之所以乐于接受这个结尾,并认为它是符合艺术真实的,乃是由于其中贯穿了下层群众对昏庸官吏的强烈的愤怒之情、复仇之情,贯穿了作者对含冤受屈人们的真挚的同情。正是这两种感情的结合,使虚幻变为真实。

所谓“合意”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作者的真诚意向、意愿、意念、理念。作者在生活中,只要善于体察,就常会有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感悟,这种感悟反复多次,就会变成他主观的一种意向、意愿、意念、理念等。这种意向、意愿、意念和理念一旦与艺术形象相匹配,也可以产生一种艺术真实性。我们在文学作品中常常看到离奇怪诞、不可理解的描写,初一读觉得不可理解,但是读者一旦明白了作者的用心,尤其明白作者那种真诚地想表达某种意向、意愿、意念和理念的时候,读者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它、相信它。《红楼梦》第十六回,鬼判持牌提索来捉秦钟,秦钟让宽限一下,鬼判不同意,就说:

“亏你还是读书人,岂不知俗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不比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表面看这不是鬼判的一派胡言吗?可你细细一想,这些光怪陆离的话,毕竟也是现实世界的投影,也是真实的。这不正说明作家真诚的意念具有说服人的力量吗?不正说明作家的主观的意愿也可以使不可能的成为可能的吗?20世纪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系列小说都是写主观理念的,如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等,由于这些理念是从他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悟到的,所以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尽管光怪陆离,但我们还是觉得那是真实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他的广为人知的小说《变形记》,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甲虫,形态完全“虫化”,但心灵则仍然充满人性,这是很荒诞的,似乎是不真实的。但从艺术象征的角度看,作者是要表现他自己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感悟到的一个理念,那就是人的异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存在。在格里高尔变为甲虫之后,除妹妹之外,全家所有的人都厌恶他,觉得他妨碍了全家的生活,恨不得让他立刻死掉。人性的自私性、凶狠性真实地暴露出来。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一个甲虫,但他的心灵没有死,他仍然在极度艰难地坚持活下去,还在他妹妹给客人拉琴的时候充满爱怜之情。人性的高尚的一面在他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作者的真诚使异化的理念和荒诞的故事展现出真实的人生。

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和真诚的意向为什么可以使虚幻的东西变成真实的呢?关键在于这“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和“真诚的意向”可以使人联想到生活,关键在于“接受者并不是自觉地拿一个孤立的个别的经验去同艺术作品的一个孤立的个别组成部分相比较,而是在他所积累的总的经验基础上委身于艺术作品的总效果”[匈牙利]卢卡契:《艺术与客观真实》,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2卷,43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这样,某些具有真实品格的幻象就具有了艺术真实性。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虚幻的,却使人联想到地位卑下的人们向地位显赫的人发起了充满智慧与力量的抗争。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是虚幻的,却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真挚的、忠贞的爱情与友谊。卡夫卡笔下的荒诞则让人联想起资本主义世界形形色色的荒诞。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品的艺术真实性就是指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合意的性质。它既包含客观的真理,又包含主观的真情和意向,是这两者的和谐的统一。

在文学创作中,要求客观的真理与主观的感情的统一,但有时这两者也会产生矛盾,情和理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是牵情就理还是牵理就情呢?在科学研究那里,当然是要尽可能排除感情的影响,让客观的真实充分地显示出来。譬如,人死不可复生就是一条铁的科学规律。如果有哪篇论文想证明死者可以复生,那他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走向迷信。可是在文学艺术这里,则应牵理就情。只要情真、意真,“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人可以变成甲虫,甲虫也有人的情感,人可以上九天揽月,也可下五洋捉鳖……《红楼梦》写了封建贵族之家无可挽回的没落和崩溃,按“理”说,作者应该完全抱批判的态度,不应有丝毫的同情与惋惜。可曹雪芹偏偏不按“理”来写,而是按自己所特有的那种眷恋的怀旧的情绪来写,为封建贵族之家的崩溃唱起了挽歌。正是这种挽歌情调,使《红楼梦》所写的人、事、景、物,获得了一种特殊的韵味,达到高度的艺术真实。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这句话总结了一条很重要的艺术规律。我们在谈论艺术真实性时,要充分考虑这条规律。对科学来说,在情和理之间,它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而抛弃了情;对文学艺术来说,在情和理之间,它两者都要,它追求至情至理,但如果情与理之间发生了矛盾,它就要以情来制约、规范理,这就是科学发现与艺术真实的根本不同之处。

不难看出,我们过去把艺术真实性单纯地解释为“反映生活的正确程度”,“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性”,是单纯从哲学认识论看问题的结果。艺术真实性问题属于美学的领域,应该从美学角度提出,并作出美学的回答,才有可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 艺术真实含义的演变

文学艺术是运动着的发展着的,不是僵死不变的。按黑格尔的看法,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根据艺术形象与理念吻合的程度,把文学艺术的演变描绘成这样:最初,理念还找不到一种完全相吻合的艺术形象,不能完全融为一体,理念与形象只能遥相呼应,或者是一种抽象的协调,这样最初的文艺是象征型的。进一步,理念与形象完全统一,完全吻合,即理念作为精神完全纳入形象的实际存在里,这样就产生了古典型的艺术。再进一步,理念完全成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它就丧失了古典型艺术的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的吻合,于是精神就离开外在的存在而退回到自身,于是就产生浪漫型的艺术。在黑格尔看来,艺术照此规律运转。当然,黑格尔的“理念”说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把艺术看成运动的发展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就发展的轨迹看,中外文学艺术是按象征型——古典型(现实主义)——浪漫型(浪漫主义)——新象征型(现代主义)的路线发展的。

文学的演变使文学真实性的含义有不同的侧重点。

现实主义文学,如19世纪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其特征是对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逼真的、不加粉饰、不加变动的描写。它要求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典型。它对真实性的要求侧重在“合理”方面,即所描写的形象,如人物形象,要完全合乎生活的逻辑。作家不能用自己的感情随便处置他笔下的人物的举止言谈、行为习惯,作家要完全尊重人物性格的逻辑和人物命运的轨迹。所以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合理合情合意”中侧重于“合理”。

浪漫主义文学是一种按人的情感、愿望和理想去感受和描写生活的文学倾向。主情、表情、重情是一般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它要求创造的艺术形象一般是意境形象。意境要表现具有生命力颤动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必须有真感情。浪漫主义的真实性的要求侧重“合情”,即要合乎人的情感的逻辑。“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感的确也是有它的来龙去脉的。矫饰做作,故意捏造出来的情感,不可能营造出诗意的意境,当然也不可能有艺术真实。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合理合情合意”中侧重“合情”。

现代主义文学情况很复杂,有多种不同的流派,总的说是对现代生活深感焦虑不安,觉得新的现实已不适合人的生存,于是转向内心,他们认为客观现实是表象,主观现实才是本质,才是“最高的真实”,这样,主观性和内向性是现代派文学的一大特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观性中,与浪漫主义不同,不是注重情感,而是注重意向、意愿、意念、理念等,或者说它重视观念的表现。一般而言,现代主义注重营造的艺术形象是意象。意象就是意之象,是意向(意愿、意念、理念、观念)与形象这两者之间的匹配。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到一种观念,然后要将这种观念外化出来,寻找观念的“客观对应物”,1886年前期象征派在他们的宣言中写道:“象征主义的诗歌赋予观念以感情的外衣”,“一切具体的现象,仅仅作为感情的外象,用来代表与观念的联系”。后期象征主义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思想知觉化”的主张,即用“知觉来表现思想”,“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一般而言,现代主义的真实性侧重于“合意”的要求,即意念或观念的真实。这些意念或观念是从感受现实中提取出来的,当然有它的逻辑与根据,如能把意念或观念的逻辑充分表达出来,那么就不要求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在形态上的对应。就是说艺术形象的外部可以荒诞、变相、变形,只需意念或观念本身的内在根据的充分和逻辑的顺畅。所以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真实性侧重“合意”的要求。

总之,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其艺术形象的“合理合情合意”的性质。文学的演变导致真实性含义有不同的侧重。我们说“侧重”点不同,并不是说“侧重”点就是唯一的要求。实际上几乎所有文学的艺术真实性都要求“合理合情合意”,都要求客观的与主观的真实。

同类推荐
  •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愤怒的乡村:鲁彦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是谁在唱歌

    是谁在唱歌

    本书为杂文、杂感集,书中许多文章为作者对一些事情所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本书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 唐诗三百首导读

    唐诗三百首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巅峰”的唐诗,至今仍是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书针对市场现状和读者需求,以最经典、最流行的唐诗选本——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为底本,按作者分类重新编排,对入选的诗歌篇目进行适当增删,并辅以注释、名家点评、导读三个板块,使读者既能通过精彩的导读语细细品味整首诗作的纯美意境,又能循着名家的视线,直击作品的绝妙之处。
  • 我在母亲怀里:冰心笔下的人生絮思

    我在母亲怀里:冰心笔下的人生絮思

    本书是女作家冰心的作品选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与人生。这里既有对母亲深沉的敬爱,又有对孩童慈祥的疼爱;既有对爱人浓烈的挚爱,又有对朋友切切的关爱……阅读此书,可触摸到最敏感的心灵,感受到最精致的笔墨,在爱的怀抱里,让漂泊的灵魂得到片刻的休息。
  • 燃烧的雪

    燃烧的雪

    还真有点两年前朋友说的那样,她的文笔确实很棒。无论是写人生,写爱情,写风花雪月,写白云蓝天,写岁月催人,写草生木长,都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而这些哀怨和忧伤里,似乎又时刻地闪耀着坚韧的光芒。人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诗人们几乎无法回避的一个主题。
热门推荐
  • 血诛六道

    血诛六道

    【2017最爽玄幻文】上古之时,少年龙羽获得绝世法相系统。魔煞之力,裂苍穹!血罡之风,鬼神泣!毁灭之心,灭万物!星辰之力,碎虚空!一人一剑!诛神,诛魔,诛佛,屠戮众生,灭尽万道,以杀戮为手段,以毁灭为道心。少年自北灵域而出,身怀系统,碾压一切所谓的超级天才。“各位垃圾,一起上吧!”
  • 机械行者

    机械行者

    一名满脑袋胡思乱想的在校大学生,遇到一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奇特人物,还有一名潇洒的富二代,三人手握最先进的科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前进。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境遇,又会经历哪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呢。机械,不仅仅是技术,行者,不仅仅是实践。机械行者,究竟是什么?
  •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木椟,我和他

    木椟,我和他

    关于我和他,关于我们跌跌撞撞的青春。很幸运遇到你。本文为bl,有兴趣的请戳进来瞄瞄~前面高甜~还有读者群328038674!开学周更!
  • 妖孽王爷:本妃有喜了

    妖孽王爷:本妃有喜了

    鲜血,缓缓的浸透她素白的罗裙下摆。腹中一阵又一阵的疼痛深深的提醒她,是她的天真害了她和她的孩子。“楚云凌天,今日你最好杀了我们母子,不然,我定要你大鹰王朝鸡犬不宁。”那腥甜浓重的血腥气息,似乎在验证她话语之中的滔天恨意,源源不断的血液沾湿了那土地,也染红了楚云凌天的心。他想解释,可是她竟如同风一般,消失在他的世界之中,让他无迹可寻。她离开了,带走了他的心,让他明白,自己并不是无心冷情。偶然一撇,虽然她容貌绝世倾城,但是他还是认出了那双清冷无双的寒眸。苦心积虑再见,却发现她已成婚,孩童数岁。“羽和,原谅我。我……”“我早已说过,如若我不死,定让你大鹰国鸡犬不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江湖年少美人俏

    江湖年少美人俏

    一个是浪荡江湖、声名在外的少年公子,一个是离家出走、初入江湖的镖局千金。一个在找从小被指腹为婚却从未谋面的另一半解除婚约,一个在躲爹爹安排的亲事心心念念要和大师兄双宿双飞……落云山下初相遇,那时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最后,你竟是他,她竟是我……这一路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不知不觉竟走了这么远。携手相伴,纵马游人间,刀光剑影的江湖似乎也没那么凶险。
  • 弃妇修仙记

    弃妇修仙记

    夫君一心追求仙道,某日留下一纸休书离奇失踪,我,就这么被休了?怎甘如此?!我古月一旦成亲,就只能丧偶,怎能被休?!……
  • 女人果然来自金星

    女人果然来自金星

    中国版《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好女人是一所好学校,好男人是学校的高材生。蔚律所著的《女人果然来自金星》正是这所好学校里的那本教材!《女人果然来自金星》所写的,正是告诉男人,如何才能讨女人欢心,如何才能更加懂女人,教男人学会与女人打交道的秘诀。关于感情,关于婚姻,关于事业,关于性,关于女人的心思,书中详尽地从这几个方面剖析了女人的想法,并给男人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随笔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录。生活如浩瀚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随手拈来,不拘形式,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随笔精品,这也造就了文笔奇妙的随笔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