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范文忠公身为谏臣,赵清献公作为御史,因辩论事情意见相左而互有隔膜。王荆公几次诋毁范公,并且说:‘陛下问赵公,就知道他的为人。’后来有一天,神宗问清献公赵公,赵公回答说:‘忠臣。’皇上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忠臣呢?’赵公回答说:‘嘉初期,神宗违豫,他请立皇嗣,以安定国家,难道这不是忠吗?’退出后,王荆公问赵公说:‘你不足与范仲淹有仇隙吗?’赵公说:‘我不敢以私害公。’”不敢以私害公,说起来容易,做到就难了。既不敢以私害公,自然也不敢以公为私。从那以后,有几个人能及他?不但范文忠公佩服他,神宗也佩服,王荆公也不得不服。
不以公为私,就在于廉而不贪。这不但要观察他的从前,尤其要观察他的后来。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季文子死时,以大夫礼节入殓,以他用过的家用器具陪葬。没有锦衣的妾婢,没有吃粮食的马,没有家藏的金银,没有贵重家器。君子这就知道季文子足忠于王室了。辅佐三代君主,而没有家私积蓄,难道说不忠吗?”诸葛亮呈表给后主刘禅说:“我家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的穿吃二事,全靠自家,我觉得宽裕有余。至于我在外面,没有别的调度,只有随身衣物,食用之类,全都仰仗官府,不另索取,以长尺寸。我死的时候,不要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辜负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正像他所说的那样。廉洁,不过是人臣的一节,而史家称他为忠。读过诸葛亮的表言,可以看出他的操守,他的志趣,他的肝胆,他的赤诚之心,无不字字见血,句句心长,可以与日月同辉。
想征服人、征服天下与后世,不仅要以贪赃枉法、受贿自富作为大戒,人情馈赠,也宜当免除。
王朗川的《言行汇纂》记载:“云南大理府出产石屏,管理这个地方的官员,每个都是劳民伤财,车船载着去馈赠于人。有个帮土独自寓意于送行诗说:‘相思莫遣石屏赠,留刻南中德政碑。’又有河南土产特种蘑菇线香,旅游的人都拿取以馈赠于人。当肃愍公巡察这个地方时,他一点儿都不取。当时有人作诗说“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的高风亮节。小节立,大节也就自然可立。取财之道很多,要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以做官而发财,终究会有凄凉之日。作为一身之计,就不必为财;为了子孙之计,就不必留财。财多,必然累己、害己;还不如清廉自守,留个好名声,留个好榜样给子孙后代。
[识破厚黑点睛]
1.公心对人,平心对事,为人处世,最好是衡量轻重,以求“公平”二字,则人们没有不服从的。
2.不能以公为私,以私害公,这两点最好足铭记在心。这也是处世服人的一个原则。
识存厚黑术就能让你在形形色色的圈子里,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里不妨教你一招糊涂大法。即宁可装着糊涂不行动。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的确,无论做领导、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有时候装疯卖傻、以癫惑人倒能办成大事。有时候,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