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心太软,就是要学会懂得拒绝。
我们知道,“不”是个十分强而有力的字眼。幼儿到两岁左右,就知道说“不”是表现个性的方法,只要拒绝合作并坚持到底,最后总能达到目的。对拒绝这个观念的认识,恐怕是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刻了。
长于拒绝的艺术可以避免承诺过多,分身乏术。还有:
可以避免食言而肥。
可以避免退而求其次的心态。
可以避免心力交瘁。
如此即可依自己的条件,而不是他人的条件。作110%的付出。可以毫无保留地发挥自己。
某公司的行销部门就有一位不好意思开口说“不”的业务人员。每当开会时征求自愿者拜访某家公司时,他必然自告奋勇接下来;他的档案中永远堆满有待开发的客户资料。奇怪的是,只要有充分的时间,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但贪多嚼不烂,他往往力不从心。
这对公司、对个人而言都是一种损失。他所达成的业绩无法弥补从指缝间溜走的机会;如果他懂得拒绝,相信可以有更好的成绩。少揽下一些工作,反而可以更有成就。说与不说“不”这时就格外重要了。该拒绝就拒绝,但每个中国人都深知不能随便拒绝别人,所谓情面难却,就是一道安全阀。
然而,人又不可能样样都随人所愿地满足他人的要求,特别是在某些原则性问题上或者在他人以此为试探,有得寸进尺的可能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分寸,拒绝别人而又不伤和气,就颇见智慧了。
宋高宗时,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叛乱,逼高宗让太后垂帘听政。大臣朱胜非劝降了苗、刘二人,朝廷授他们淮南两路制置使之职,要他们即刻上任。但是苗、刘二人硬要皇帝给他们立铁契作为不计前嫌的保证。退朝后他们找到朱胜非要求办理此事,朱胜非当着他们的面写好给皇帝的奏折,并让下属查一下有关先例。
第二天,苗、刘又派人到朱府催促赶快举行赐铁契仪式。朱胜非没有直接回答他,却回头问部下:“我让你们去查先例,查到了没有?”
部下回答说:“无先例可查。”
朱又问:“那就按过去制作铁契的办法做,你们知道怎么做吗?”
回答说:“不知道。”
朱又问:“这么说来能给他们铁契吗?”大家都笑了起来,苗、刘派来的那个人也笑着说:“我已经拿到了,”说完,就回去交差了。
朱胜非面对不合理要求,不是一口回绝,更不是“义正词严”地来上一通大道理,而是在与手下的一问一答中,让对方自己意识到要求过分,从而自行撤回要求。不拒而绝正好平息了一个若拒绝有可能酿成大祸的事端。
动物会不会有“不好意思”的行为,这得问动物学家才知道,不过看来是没有,因为动物的动作都出自本能,无论是觅食或是求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和动物不同,人会不好意思,之所以会如此,除了本身性格因素之外,礼教的束缚及文化的熏陶也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有些人动不动就“啊,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的特质有时很“可爱”,有益人际关系,但相对的,有时也会让人失去很多该有的权益及机会。因此,“不好意思”的性格特质有必要加以调整。
事实上,不好意思都是自己想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个人的反应,像有些事根本与道德、羞耻无关,别人也不认为做了这种事应“不好意思”。但有些人就是不敢做,例如追求女朋友,有人就会“不好意思”,这种“不好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而不是别人想的。
人人暴露欲望,个个展现实力,慢一步就没有了机会,因此面临生存竞争,你应该认清“不好意思,自己想的”的真相。大胆地表现你的想法,并采取必要的动作。否则你不好意思,别人反而笑你笨,尤其以下三件事,你绝对不能“不好意思”。
(1)关于权益的事
你千万不可不好意思,你应该大胆地争取、保护,你如果因为“不好意思”而丧失权益,是不会有人感激你的。
(2)想拒绝的事
很多人就因为同事、朋友、亲戚的关系而“不好意思”拒绝,于是借钱给别人、为人作保、甚至为其“两肋插刀”。结果一句“不好意思”,帮了别人,害了自己。
(3)该要求的事
很多人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有很多话“不好意思”说,结果事情做不好,对方得不到好处,你也苦了自己。尤其是当主管的,在工作上,绝对不可以“不好意思”要求,否则将失去权威,被部属欺瞒。
这几件如果能做到不会“不好意思”,在人性丛林里就不会有生存的问题了。
不过,“不好意思”的性格要去除不是很容易,只能慢慢学习,逐步改善。只要你愿意,也能了解生存竞争的残酷,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不会动不动就“不好意思”了。
[识破厚黑点睛]
1.懂得拒绝,学会说不。
2.不要“不好意思”,才会适应残酷的生存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