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秘鲁等国家的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往往在圣诞节前后最严重,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把厄瓜多尔至秘鲁赤道东太平洋沿岸一带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称之为“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度尼西亚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其结果会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出现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对渔业和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南美沿岸原本是冷水上规区,也称之为冷水涌升区。水中有丰富的浮游生物,是鲱鱼的最好食物,但若冷水上翻减弱,由于浮游生物大量减少,鲱鱼就会因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这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渔业生产和经济收入。
从气象方面来说,当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不仅会使热带环流和气候发生异常,甚至还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异常,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洪水、低温冷害等灾害性天气。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的沿海区域,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
在气候预测领域,厄尔尼诺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强的年际气候异常信号之一。它常常会使北美地区当年出现暖冬,南美沿海持续多雨,还可能使得澳大利亚等热带地区出现旱情。据统计,较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每次都会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异常,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1997年12月就出现了20世纪末最严重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海水温度的上升常伴随着赤道辐合带在南美西岸的异常南移,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秘鲁中北部和厄瓜多尔西岸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常使低纬度海水温度年际变幅达到峰值,因此,不仅对低纬大气环流,甚至对全球气候的短期振动都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涝就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气象部门主要依据这一因素便很好地提供了预测服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中国的夏季风会较弱,季风雨带偏南,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天;厄尔尼诺可能会使冬季出现暖冬的几率增大;夏季东北地区出现低温的几率增大;西北太平洋的台风产生个数及在中国沿海登陆个数较正常年份偏少。由此可见,中国的气候也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范围之内。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对此一直众说纷纭,难有定论。一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洲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后来,一些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大多科学家认为大致可分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二是人为因素。即人类活动加剧气候变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
厄尔尼诺现象在目前看来是上天带给人类的一个“坏孩子”,人类对它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中。随着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许某一天,这个“坏孩子”经过人类的改造,会成为人人欢迎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