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和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了老牌的资本主义英、法两国。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时期,世界已被诸列强基本瓜分。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对世界的重新瓜分,只有通过帝国主义战争才能实现。战争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1914年6月28日,是人类历史上不平凡的一日,就在这个夏日的星期天,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的大街上,发出了两响震惊世界的枪声。这两声枪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这天早上9点刚过,一列豪华的专车驶进萨拉热窝车站。一会儿,从车厢走出显赫的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女公爵。只见斐迪南大公傲慢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人群,趾高气昂地走过戒备森严的车站,洋洋得意地偕妻子钻进了一队敞蓬汽车内,随即,这6辆敞蓬车队缓缓地驶离火车站,向萨拉热窝市政厅驶去。
这位斐迪南大公,是在刚结束的一次军事学习后来这里巡视的。当时,奥地利与匈牙利已合并为奥匈帝国,六年前,他们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亚。这个贪得无厌的斐迪南大公,是一个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他对邻近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垂涎已久,梦想着有朝一日,也把这块富饶的土地列入自己的版图,在来萨拉热窝之前,他亲自指挥了一次军事演习,假设的进攻对象,就是他今天来到的萨拉热窝。
这种明目张胆的侵略行径,早已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恨。以加夫里洛普林齐普为首的一个爱国军人团体,组成一个七人暗杀小组,早已埋伏在车站到市政厅的街道两旁,瞪着愤怒的眼睛,注视着这个凶恶的敌人。
而这时,坐在第二辆敞蓬车里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还得意洋洋地同旁边的波斯尼亚总督谈论这个美丽的城市。
街上的人愈来愈多,塞尔维亚人民怒视着这个凶神,但人们心里却显得极为平静,因为他们相信,任何梦想征服塞尔维亚的敌人,最终将以失败告终。
斐迪南为了长期占领这块土地,想通过此行,从表面上给塞尔维亚人民一点好感。因此,他不想在这座城市炫耀他的军事力量,只带了少数的卫兵进行防卫,连本城提供的宪兵和警察也不在意,安全措施极为马虎。这个不可一世的王储似乎过低估计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怒火。
这种情况,对普林齐普他们来说,倒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做好一切准备,这七名爱国青年,个个扎束停当。身藏手枪和炸弹,不动声色,分头行动,以做好多次刺杀的准备。
车队靠近了阿佩尔码头,眼见快要过去时,埋伏在这里的是一名叫察布里诺维茨的青年,他怒不可遏,冲出人群,奋力向车队扔过一枚炸弹。司机见势不妙,立刻加快车速。炸弹落在车篷上又弹到地上,在第三辆汽车前面,“轰!”的一声,炸裂了那辆汽车的前轮胎,炸弹的碎片击伤了总督和大公几个副手。这声爆炸,不仅使在场的人群惊吓出声,就连斐迪南大公也着实吓了一大跳,他虽未受伤,可脸上那最初的得意神情一扫而光。索菲夫人更是面色蜡黄,惊恐不已。察布里诺维茨见刺杀没有成功,仰天长叹一声,立即吞下一小瓶毒药,随即纵身跳进河里。
坐在第一辆车里的萨拉热窝市长和警察专员一齐叫道:“快捉住他!”几名警察应声也跳下河去。几分钟后,便把奄奄一息的察布里诺维茨从河中打捞出来。
察布里诺维茨忍着剧热的疼痛,一言不发,充满怒火的眼光,扫了一下惊恐不已的斐迪南。斐迪南心中一惊,但他仍故做镇静地说:“这家伙有精神病!不必管他,我们继续前进!”说完,车队又向前走去。受惊的车队颠簸着驶到了市政厅,坐在第一辆汽车里的市长赶快下车,急步登上台阶,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的欢迎词。正准备宣读的时候,怒气冲冲的斐迪南从车中跳下,上前抓住他的胳臂,嘶声叫道:“市长先生,我到这里进行和平访问,难道你就用炸弹来接待我吗?”
市长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这时,索菲夫人赶快上前相劝,斐迪南自知失态,赶快放开市长的手臂,怒气十足地说道:“好吧!请读你的欢迎词吧!”
市长这才出了口气,抖了抖欢迎词,结结巴巴地念了下去。
欢迎仪式结束后,斐迪南怒气未消,铁青着脸问波斯尼亚总督道:“总督先生,你以为我们可以继续访问国家博物馆吗?”“殿下,”总督慌忙答道,“完全可以!我保证不再会有如此的事情发生,请殿下放心!”
“好吧!”斐迪南沉思一会儿,说道,“去博物馆之前,我们先改道医院探望一下受伤的人!”总督正要阻拦,见斐迪南满脸怒气,只好硬着头皮答道:“是,殿下!”
车队重新上路,驶向前去。这一次,警察专员又重新布置一下,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执意安排侍从官员站在汽车的踏板上,手按刀柄,保护斐迪南夫妇。车队行驶到拉丁桥时,普林齐普早已做好准备。这位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青年,显得异常的冷静,他把怒火压在胸中,脑中只有一个念头,杀死罪恶的斐迪南大公。
斐迪南的专车越来越靠近,普林齐普在人群中慢慢向前面靠近,当车离他不到2米时,他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不等侍从官缓过神来,手枪对准斐迪南夫妇就扣动板机。
斐迪南大公夫妇,到8点多钟,便双双重伤而死。斐迪南夫妇的被刺,使本来就充满火药味的巴尔干“火药桶”一下爆炸了。早想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找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在大臣们纷纷煽动之下,82岁的奥匈皇帝终于召见陆军总参谋长,经过一番争议后便向塞尔维亚宣战。
7月23日下午6时,奥国使节向塞尔维亚政府递交最后通牒,提出十分苛刻的条件,然后就以对方拒绝为由,于28日夜晚,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下子炸死5000多居民。
紧接着,德、俄宣战,法、英对德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宣战,这样,在短短几天内,欧洲各帝国主义大国都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战争范围很快从欧洲扩展到亚洲、非洲和美洲。日本趁机在东亚扩张势力,8月23日,日本向德宣战。1917年4月,美国也参加了战争。到1918年,全世界有六大洲33个国家卷入了这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大战前后持续4年零3个月。
以德、奥等帝国主义集团的一方,称为“同盟国”;以英、法、俄等帝国主义集团的一方,称为“协约国”。参加“协约国”方面的有26个国家。
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不过是这次帝国主义大战的导火线。随着奥匈军队炮击贝尔格莱德,德国军队根据早就制定的作战计划,首先向法国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要战场集中在欧洲大陆进行。欧洲战场有四条战线:以英、法、比利时军队与德军对抗的西线、俄国军队与奥匈德军作战的东线以及巴尔干战线、意大利战线。此外还有近东战线及高加索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西线具有决定性作用。
战争一开始,德军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则早在1905年就制定出来了。即所谓的“施里芬计划”,此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其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施里芬设想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占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牵制俄军。西线分左右两翼,左翼少数兵力仅仅守住德国洛林一带防线,强大的右翼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冲入法国北部,然后南下绕过巴黎西方和南方,压逼法军主力到巴黎以东一带加以歼灭,对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力转入东线打败俄国。
这个蓄谋已久的“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计划6个星期内取得西线胜利,3-4个月的时间结束整个战争。“施里芬计划”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会很快参战,因而注定要失败。
指挥整体作战的毛奇将军对这个计划作了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对付俄国的兵力,这样便削弱了西线,特别是西线右翼的兵力。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越过从建立以来从未打过仗的比利时边境,直奔列日要塞,开始实施“史里芬计划”。
列日要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它的周围,环布着12个坚固的炮台。每个炮台都由装着装甲炮塔的钢筋混凝土构成,其中设有从机枪到8英寸口径大炮等400件武器。并在每座炮台四周挖有30英尺深的壕沟,全配有探照灯。所有的灯和重炮都可以降到地下。由勒其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军队的4万余人在此坚守,等待法国援军一到,便向德军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按照“施里芬计划”,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深壕高筑、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施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因此,施里芬对此十分看重,到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但他的后任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施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德军在埃米希指军下用大炮猛轰炮台。比利时军队严阵以待,用猛烈的炮火还击对方。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见炮击占不了便宜,便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炮台四周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大一会儿,便成了一片火海。德军见空袭得势,呐喊着潮水般地涌向炮台。但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又激战一天,只见炮台前面的德军尸体堆积到齐腰高,但列日炮台却一个也未攻下。
这天夜间,德国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亲自指挥一个步兵旅,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的炮台还在顽强战斗,阻碍德军的前进。
为了按照“施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一下子就摧毁了10多个炮台。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也被装有定时信管的穿甲弹命中,勒芒将军被炸弹震昏后被俘。
德军攻战列日后,便长驱直入,只用了四天时间,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接着,便根据“施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
消息传到准备进攻阿尔萨斯和格林的霞飞将军耳朵里,他拍手喊道:“好!德军从北方进攻我们,我们则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于是,他命令法国军队发起戟入,不到几天,便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当法国军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个个感到十分欣慰,并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他们的胜利。可他们万没想到,这正是“施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
果然,德军刚一反攻,霞飞将军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
“德第一集团军击溃从蒙斯来援的英国远征军!”
“我军在阿登森林与德军遭遇,经过三天血战,我军不支,已经向南撤退!”
霞飞将军并未灰心,援军的到来给了他信心,他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但德军指挥者毛奇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施里芬计划”就要实现了。他把原来的16个军拨出一半加强东线,人员上此时已少于英法联军。
由于战略失误,德军转眼受到联军的两面夹击,被迫在马恩河与英、法联军决战。9月5日,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8日英法联军及时楔入德军战线,严重威胁德军整个右翼。9-11日各路德军相继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也于15日受阻于埃纳河一带,于是设防固守。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双方参战人数达150多万,前后持续8天,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告终,联军向前推进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马恩河之战后,双方开始向沿海地带机动,但无任何战略意义,只是把战线延长到海边。双方统帅部分别于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转入防御,建立筑垒阵地,从此西线机动战完全结束,转入阵地战,西线变成了400多英里长连续堑壕系统,在这条战线上曾发生多次重大战役,但战线进退不大,整个战线成僵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