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使者离去已两天了,姆班狄还没有决定下来去不去谈判,只是一天到晚垂着头长吁短叹。恩津加看出哥哥害怕葡萄牙人,就主动要求去见葡萄牙总督。姆班狄索性就让妹妹代替自己去谈判。于是,姆班狄就派妹妹率领几名大臣前往罗安达。
恩津加身穿红袍,腰系青色带,骑一匹白马,右手捏一支长矛,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带着五名骑黑马的大臣来到罗安达的葡萄牙总督府门前。葡萄牙总督一见来了一个女子,心里就暗笑。但看看这女子气度非凡,连忙陪笑请进总督府。恩津加与大臣们下马,进入府内。总督似笑非笑地说:“国王怎么没有来呢?”恩津加说:“我是他的妹妹恩津加,为什么不能代表他?”
总督说:“哦,当然,你是可以代表的。那么,这样吧,我们签订一个文书,你们恩东果王国就算我们葡萄牙的藩属,每年向我们交纳一定数量的贡品。这样,你哥哥就可以继续当国王。彼此相安无事,是不是很好呢?”
恩津加爽朗地说:“葡萄牙是一个国家,恩东果也是一个国家。你们不需要头上有个主子一样,我们也不希望有个骑在头上的主子。至于纳贡,葡萄牙人从我们这里夺去的东西已无法统计了,如果说要纳贡的话,而今该你们向我们纳贡了。要相安无事,只有你们从我国退出,我们是不会去侵犯你们的!”
总督被恩津加的一番话惊得瞠目结舌。六年之后,即1624年,姆班狄病死,大臣们拥戴恩津加为恩东果王国的国王。
恩津加当上国王的第一天,就向人民发出号召。她说:“全国的百姓,我们的恩东果是全国人民的恩东果,不是葡萄牙人的领地。葡萄牙人在将近二百年中,对我国进行袭击、掠夺,残害了我们许多平民,劫掠了我们无数财物。现在,我们要团结起来,做命运的主人,不当葡萄牙人的囚徒!”她的号召激发了广大人民的民族情绪,反抗葡萄牙的斗争在各地兴起。
恩津加亲自训练士兵。男兵有四千余人,女兵有两千余人,外有民兵三千余人。男兵中有象兵五百余骑,马兵八百余骑,另有土炮兵一队五百人,装备土炮七十八门。
恩津加联络邻近的雅加族人,共同抗击葡萄牙人扶植的傀儡,把傀儡兵打得东躲西藏。恩津加还联络刚果国共同反葡,打得葡军不敢远出而龟缩在几个城市中。1640年,恩津加又联合荷兰人,借助荷兰的先进武器,一举把葡萄牙人逐出了恩东果。
1649年,葡萄牙殖民者派出战船二十余艘,士兵五千余人,在罗安达的港外耀武扬威。恩津加调集土炮兵在沿海的山头架起五六十门土炮,一齐轰击。但由于土炮射程有限,打不到葡萄牙的兵船,反而被葡萄牙的火炮轰死了不少炮手。
一天傍晚,葡萄牙殖民军在对罗安达炮轰一个小时后,蜂拥登陆,攻打罗安达城。恩津加考虑到不能与敌人硬拼,便率兵向内地撤退,沿宽扎河逆流而上,直达卡布洛。葡军司令派阿巴廷率两千名殖民军追击恩津加的部队。阿巴廷是个“恶魔”,他沿途烧杀,抢夺粮食、牲畜。
阿巴廷的殖民军到了卡布洛的郊外,忽然被一阵土炮轰死轰伤三四十人。阿巴廷大怒,命令士兵架炮轰击。但恩津加的土炮兵早已躲进山坳,未受损失。半夜,阿巴廷的军营被土炮击中了,顿时火光四起。阿巴廷连忙下令撤退,撤到宽扎河中一座小岛上。这座小岛,就是当年姆班狄避难的那个岛。此时正值初冬,岛上的芦荻已大多枯黄。恩津加的士兵便泅水到岛的四周,放起火来。火得风势,小岛变为一片火海。葡萄牙殖民军被烧得焦头烂额,死伤过半。
在这之后,恩津加亲自指挥抗葡斗争近六年,终于在1654年迫使葡萄牙签订了和平协定。恩津加不愧为非洲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叔伊斯基当沙皇后,丝毫也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各地农民又纷纷发动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西南部伊·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农奴和哥萨克人起义。
伊凡·波洛特尼科夫是个农奴。他身躯高大,膂力过人,而且非常机智勇敢。年轻的时候,因为受不了地主的欺压,逃到草原哥萨克人那里去,结果落入鞑靼人之手,被卖给土耳其人,作了划船奴隶。
划船奴隶过的完全是非人的生活。平时吃不饱、穿不暖,出航时受的折磨更大。他们一排排地被铁链锁在船舱底下的长凳上,不停地使劲划桨。谁的动作慢了一点,监视他们的人就用皮鞭狠狠抽打。不少奴隶因此而累死在长凳上。
在一次海战中,土耳其人遭到失败,波洛特尼科夫总算获得解放,被送到威尼斯。此后,他在欧洲好几个国家颠沛流离,直到1606年夏天才返回祖国。
那时候,俄罗斯西南部聚集着大量逃亡农民和奴仆。他们不堪忍受新任沙皇叔伊斯基的专制统治,正在酝酿起义。英勇刚强的波洛特尼科夫到了那里,就被大家举为起义军首领。
这年7月,波洛特尼科夫率领起义队伍,从普迪夫尔城出发,向莫斯科进军。
起义队伍所到之处,农民都纷纷起来反对地主,并且加入起义行列;不少城市贫民也赶来投奔。沿途,击溃了许多沙皇军队。在一个名叫耶列次的城里,他们找到了假沙皇季米里特里储存的大批武器,于是声势更大了。一些原来反对沙皇叔伊斯基的贵族地主,也带兵前来汇合。起义队伍扩大到了10万人。波洛特尼科夫自任大长官,前来汇合的贵族地主任分长官。起义席卷了全国70多座城市。
10月中旬,起义大军进抵莫斯科城外,随即发动强攻。
沙皇见起义军攻首都,一方面急调援兵,一方面加强防卫。莫斯科的城是石头砌成的,共有三道,易守难攻。起义军强攻不下,便准备长期围困;同时向城里散发传单,号召那里的农民和奴仆起来消灭领主和地主。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担任起义军长官的贵族地主分子突然叛变,带着自己队伍倒向沙皇一边。接着,沙皇的大批援军开到莫斯科。于是,军事主动权转到了沙皇手中。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起义军在莫斯科城下战败,向南退到卡卢加城,在那里设防固守,并在附近地区扩大起义势力。
沙皇心里明白,这回要不是起义军中的贵族地主倒戈,他是很难打退起义军的。所以他一方面派大军追击起义军,一方面竭力讨好贵族地主。他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延长寻找逃亡农民的期限。前任沙皇曾经规定,政府有权帮助地主追回逃亡不满五年的农民;现在他把这个期限定为15年。这样,就大大地保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把他们都吸引到自己一边来,共同去镇压农民起义军。
1607年春天,沙皇的大军围困了卡卢加。起义军由于得到几支生力军的支援,在5月将围敌击溃。接着,波洛特尼科夫将主力转移到图拉城,而那里的起义军汇合。
在贵族地主的支持下,沙皇亲自担任统帅,再次集结军队,向图拉城扑来,并且迅速包围了这座城市。
围困图拉城整整有四个月。沙皇的军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起义军处于饥饿状态,武器弹药也得不到补充。然而,起义军坚守城市,沙皇的军队无法突破。
秋天了,沙皇生怕他的军队经受不住即将到来的严寒袭击,便向起义军施出了一条毒计:下令部队在图拉城附近筑一条河坝,拦住城北一条大河的流水,引起洪水泛滥,让水涌进城内。
正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个意外的情况:假沙皇季米特里率领一支军队,正向莫斯科进军。
这不是天大的怪事吗?那个假沙皇不是去年就被人们打死,他的骨灰也被装进炮筒发射出去了吗?怎么又第二次冒出一个季米特里来了呢?
原来,这又是波兰耍的计谋!他们造谣说,当时打死并焚毁的不是季米特里,而是另外一个人,真的季米特里逃跑了。现在他再一次回国来继承沙皇的皇位。其实,是波兰扶植起来的又一个傀儡。
叔伊斯基对此当然非常焦急,生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波利斯,被撵下沙皇宝座。可是,既要对付起义军,又要对付这个波兰傀儡,他根本没有力量。考虑再三,觉得唯有诱骗起义军投降一着。
沙皇立即派人跟波洛特尼科夫谈判,拍胸脯向起义军保证,只要撤离城市,就保全生命,返回家乡。波洛特尼科夫受骗上当,中了沙皇的诡计,于10月10日举城投降。这次起义终于失败。
叔伊斯基见拿下图拉,马上下令将波洛特尼科夫戴上镣铐,押送莫斯科。半年以后,波洛特尼科夫被残酷地弄瞎双眼,然后抛到河里淹死。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1613年,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基础上,俄国建立了最后一个王朝——罗曼诺夫王朝。
阿克巴的业绩
莫卧儿王朝第三代帝王是阿克巴。他即位时只有14岁,政权完全操纵在首相手里。首相自恃有功,骄横跋扈,滥杀异己,甚至将阿克巴的好友一个个处死,还阴谋篡夺王位。阿克巴刚满18岁时便夺回了大权,亲自主持朝政。
阿克巴执政以后,贵族、教派叛乱频繁,王位很不巩固。阿克巴亲自率领大军镇压了各地叛乱。他将2000多人的头盖骨筑成一座可怕的骨塔,以此来警告叛乱者。随后,他又对内部事务进行整顿。他首先下令重新丈量田地,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不得任意增减;还责令取消人头税以及田赋附加税,以减轻农民负担;遇到严重天灾,一律免缴田赋;此外对农业生产和水利也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当时印度流行一种愚昧、残酷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常常要跳入火堆为丈夫殉葬。据说这个风俗在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时就形成了。阿克巴对这个相传1000多年的恶习十分痛恨。他委派几位督察专员到各地去辨明谁是真心自愿殉葬的寡妇,以便保护那些不肯为此断送性命的妇女。
有一天,阿克巴正在宫中举行盛大宴饮。突然,一位督察专员走近阿克巴身边,悄声说道:“报告陛下,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明天就要跳火啦!”
“好,我现在就去……”阿克巴说着就放下酒杯,站起身,匆匆向宫外走去。
阿克巴知道,孟加拉总督的寡妇,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年轻女子,她决不会自愿跳进火堆的。他骑上了一匹快马,带了几十名随从,前呼后拥,向孟加拉飞奔而去。到了总督府,没等人迎接,便径自走进内厅。只见在一个大院子里,许多人正围着一个火堆,烈火熊熊燃烧着,一个年轻妇女在众人搀扶下,正哭哭啼啼地向火堆走去。
“君王驾到——”门外一声呼喊,火堆四周的人们立即跪了下来。那个哭着的妇女,正是已故总督的寡妇。她抬头一看,是阿克巴君王,立即投去期待和乞怜的眼光。
阿克巴走近她身边,轻声问道:“你这样做,是自觉自愿的吗?”
“圣王在上,贱妾不敢说慌,贱妾本来不愿这样做,只因夫家怕妾分得总督财产,故逼迫贱妾跳火殉夫。”寡妇说着又痛哭起来。
“既然如此,那就免了吧!”阿克巴说着,又面向众人说道,“大家听着,今后不论什么人,一律不准强迫寡妇殉夫,谁违背的,严加惩处!”众人听了,只得齐声附和,立即草草收拾了火葬仪式。
孟加拉已故总督的寡妇得救了,但这种殉葬的残酷行为仍无法完全禁止。直到250年以后,印度才有停止跳火殉夫的法令。
莫卧儿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教派斗争和教派起义十分频繁。阿克巴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宣布信教自由、教派平等。他特别挑选了一些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又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女儿为王后。
1581年,他又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条的“圣教”。圣教徒把阿克巴当上帝看待,彼此遇见时总要呼阿克巴的名字。这种“圣教”既无宇宙,又不祈祷,只是要求在平时爱护动物生命,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些好事。阿克巴创立的“圣教”有一个特点,就是并不强迫人们都相信“圣教”。因此,印度教徒改信“圣教”的人并不多,伊斯兰教徒反对“圣教”的也不少。阿克巴对此毫不介意。这些措施,缓和了印度人民反伊斯兰教的情绪,宗教起义也得到了平息。
阿克巴虽然是个文盲,但几乎每天都有人将各种书籍读给他听。替他读书的人按所读页数得到报酬。他有很强的记忆力,听读以后便能记住,并经常以渊博的知识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他供养了100多位画家,其中主要是印度教徒。宫中每月开绘画展览三四次,他对每一幅画都要加以评论并分别赏赐。
阿克巴还供养了许多音乐家,每天轮流听取印度、波斯、中亚、克什米尔等地的音乐。他自己也能作曲,还命令将梵文乐谱译成波斯文,再用波斯文演唱。许多印度教的官吏学习了波斯文,同时许多伊斯兰教官吏也能写出印度文诗歌,这样就促进了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
因为善于理财和用人,加上在政治上主张民族、宗教平等,这样就缓和了国内矛盾,使百姓过着较为安定的生活。在军事上,从1560年起,阿克巴用了15年时间统一了北印度;又用了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又用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由杰汉基、沙杰罕和奥兰则布等人相继为王,这时仍然是莫卧儿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奥兰则布去世后,子孙们争夺王位,经常发生内战。这种混乱局面给入侵者带来可乘之机。1764年英国人闯了进来,征服了印度,成为印度半岛的统治者。从此,莫卧儿王国沦为英国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