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目标还包含了谋定而后动的学问。谋定就是说你要考虑,你现在想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目前遭遇的困难在哪里?对这些困难马上要去想,你用什么方法,能够去克服这些困难,有了这种方法,这种习惯,你朝目标迈进的每一步都会增加你的快乐、热忱与自信。每天依据目标工作,你就会逐渐在心中发展出你相信每件事都会成功的绝对信心。每天的进步能让你去除恐惧,践踏怀疑。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智慧之源
我们的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头的苍蝇。给自己树立目标,竭尽全力向着目标前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目标越大,取得的成绩往往就越大。给自己树立一个大目标后,还要树立一些小目标,当小目标一个个达到后,大目标就会达到。
任何人都想不断地提升自己,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要想把模糊的梦想转化成成功的事实,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认清自己的目标,跟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养成储蓄的习惯
当我们通览世界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成功创业的经验时,我们发现,成功者都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这就是储蓄存款。即便是在他们经济条件并不甚宽裕时,他们也努力节衣缩食,一点点积攒、储蓄。他们一旦面临机遇时,这辛苦存下的钱便成为他们成功的起点。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岁开始闯荡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
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清教徒式的节约习惯。虽然收入不多,月薪只有40元,他仍然把大部分钱积蓄起来,为日后的投资做准备。两年后,他开始做腊肉和猪油的投机生意,成为一个小有资本的商人。这时他仍然保持着储蓄的习惯,他要为今后的大投资做准备。机会来了,在1859年石油业掀起热潮时,他凭靠长期积蓄的财力,在一家炼油厂拍卖时,不惜重金,每次叫价都比对手高,最终获得了这家炼油厂的产权。这就是他赖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宝座的“标准”新炼油厂。经过20年的经营,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国90%的炼油业,成为亿万富翁。他成功的基础,就是他16岁时开始养成的存款习惯。
对于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来说,储蓄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平日大手大脚,花钱没有节制,那到了真正需要现款来把握投资机会时,就会束手无策,眼睁睁看着机会让有存款的人抓走。有了存款,在紧急时刻可以此来抵挡一阵,那么小钱将会管大用。
洛克菲勒的成功还在于他勇敢地购买了一片不被人看好的油田。这个油田的原油被叫做“酸油”,谁也找不到一个好方法来有效提炼它。但这个油田价格低得惊人,产油量极高,洛克菲勒下了狠心要买下来。他说服了董事们,用800万美元一次性购买了油田。要让油田成为“摇钱树”,必须解决提炼问题。洛克菲勒找来专家进行研究。在研究了两年仍没成果时,董事们认为毫无希望,拒绝再提供经费。这时,洛克菲勒便用自己的积蓄,支持研究。研究终于成功,这片800万美元收购的油田,获得了几亿美元的利润。而在这次非凡的成功中,同样是储蓄的习惯在关键的时刻发挥了巨大效能。
存款的习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你需要向别人借款时,你的存款习惯会帮助你。许多生意人不会轻易把他们的钱借给他人,除非他看到此人有能力用好他的钱。摩根曾说过:他宁愿贷款100万元给一个品德良好,且已养成储蓄习惯的人,而不愿贷款1000元给一个品德不佳及只知花钱的人。洛克菲勒在发展石油事业中,也因急需资金,需要借款。他的存款习惯证明他能够维护其他人的资金,这样,他便不费力地借到了他所需要的资金。
智慧之源
机会无处不在,但只提供给那些手中有余钱的人,或是那些已经养成储蓄习惯,而且懂得运用金钱的人。如果没有积蓄,我们的很多计划都将毫无意义。我们一定要养成储蓄的好习惯,这不仅是我们做事的资本,更是一种美德。
勇敢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长久以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热爱什么,一直很消极,生活没有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又有什么意义,甚至找不到一个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子的生活,所以一直过着消极的生活。他们自卑、胆怯,不敢正视自己,不能勇敢地面对社会。
西奥多·罗斯福,这位据说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胆的总统,过去却是个自卑、胆怯、神经质的人。他在自传里说:“一次,我读到一本书,书中有一位英国军舰舰长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勇敢:‘你可以装作不害怕的样子,时间一长,你就真的变成勇敢的人了。’我相信了这种说法。那时我害怕的东西很多,从大灰熊、烈马到士兵,见了就躲。后来,我让自己装出不怕的样子,果然,慢慢地就不怕了。我想,人的性格和情感都可以选择,你选择了勇敢,就会使自己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人之初,性本同。人从母体中脱胎而出的时候,无所谓胆大或胆小、外向或内向、乐观或悲观、自尊或自卑、开朗或抑郁、热情或冷漠、刚强或懦弱、洒脱或卑琐。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之所以性格千差万别、情感千姿百态,原因不单单在于先天的遗传和胎教,更在于后天的陶冶和选择,更在于勇敢地面对一切,勇敢地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迎难而上,学会随着时代的潮流改变自己。微笑着面对世界上的一切,那么也许你会离成功不远了。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许多人却并不知道。据心理学家调查分析,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至少有75%的人属于外界控制型,他们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和选择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等情感,只能自然而然地产生,个人对它无能为力;尤其是各种烦恼、忧愁和不如意的事,只能接受不能拒绝,更不能随意改变。倘若我们对这种观念稍加分析就可发现,它是一种在自我迷误心理驱使下的自我挫败行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完全听天由命”,任凭不良情感的摆布,结果往往是身未行而心先死、志未成而意先灭。所以说,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要学会拒绝,拒绝不开心的事,拒绝一切烦恼。
但这所需的前提条件就是勇敢地走出自我,学会改变。
其实,人既能磨炼自己的性格,又能选择自己的情感,更能消除心理上的一切障碍。关键在于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认识和看待外在的世界,用豁达的心境去认知和感受自身的遭遇,用顽强的意志去改造和优化周围的环境。
二战期间,一个名叫维克多·弗兰克的精神病学博士,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被关押了很长时间,饱受生活上的欺凌和人格上的侮辱。在那些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因受折磨而发疯的人。他强迫自己不去看和想那些倒霉的事情,而是着力回忆自己以往经历过的各种喜事和乐事,并刻意幻想今后生活中将会遇到的各种好运和奇迹,使自己每时每刻处于无忧无虑的情感之中,脸上常常浮现出灿烂的笑容。终于,当他从集中营里被释放出来,重新获得自由时,他的亲朋好友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在魔窟里受尽凌辱的人,竟能保持着如此年轻而不衰老的心境。
而消除自我迷误心理和自我挫败行为,主要在于培养一种崭新的个性,那就是要相信自己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正确抉择。挑战自我的个性,而挑战自我的个性意味着什么呢?也就是要我们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正确的认识自己,勇敢面对社会,面对他人,走向成功的人生。要知道,人的情感是每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心理反应,是一种主观上的可选因素,而不是客观上的必然因素。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忧愁和不如意的事,常常都是“庸人自扰”的结果。有些事本来并不严重,甚至根本不算一回事,可由于一些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够豁达大度,往往有意无意地强化了问题和障碍的“能量”,使问题和障碍变成了一道道扼杀生命活力的绳索和一具具羁绊人生之旅的枷锁。
对于还在积极奋斗,努力改变自己,想成功迈进的人,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因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有位哲人说,人的一生大多在平淡无奇的岁月中度过,而拥有激情和辉煌的岁月大约只占生命的5%。而且,这5%等不来,要用很长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的精力去准备,去积累,去追逐。而要想真正拥有这5%,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勇敢地面对成功路上的每一个坎坷,因为机会垂青有心人。生活中常有人抱怨,命运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对他那么偏爱,而对我却这般吝啬?其实每个人面前的机会是平等的,只不过是有人在机会到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一旦机会擦身,便当机立断,跃马驰骋。而那些沉湎于犬马声色、无所事事、自暴自弃的人,即使机会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坐失良机。阿基米德肩负着测王冠纯度的使命,在浴室洗澡都想着它,结果智慧的火花擦出了造福人类的大发现,不仅测出了王冠的纯度,而且发现了浮力定律。
智慧之源
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没有机会并不可怕,怕的是不学会改变自己,为着目标而努力,最终与机会擦肩而过。
有准备就是有把握
机会无时不在,重要的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已准备好了。有人坐等机会,希望好运气从天而降;成功者积极准备,一旦机会降临,便能牢牢地抓住。
机会不仅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而且影响到我们的命运。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机会是处处存在的,但由于我们认识能力的不同和生活感知范围的限制,有的人发现了机会并抓住了机会,有的人和机会擦肩而过,这样就构成了人们命运的不同。
从对主客观条件的把握看,一个人能否得到某种机会,关键在于能否实事求是地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判断,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并及时抓住客观有利时机,去实现自身的某种愿望。
“没有机会”永远是那些失败者的遁词,不信随便问一个失败者,他们大多数的人会告诉你,“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得不到像别人那样好的机会——因为没有人帮助他们,没有人提拔他们。”其实,聪明的人懂得怎么样时刻准备着抓住机会,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教授来到一个偏远山区的一所学校,传授教学经验。由于老教授和蔼可亲,又有爱心,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老教授在结束教学准备回去时,学生们依依不舍,老教授也为之感动,他答应学生,下次再来时,只要他们能将自己的课桌收拾整洁,老教授将送给他们一份珍贵的礼物。
老教授走后,每到星期三早上,所有的学生都将自己的桌子收拾干净,因为星期三是老教授例行前来拜访的日子,只是不确定教授会在哪一个星期三到来。
其中有一位学生想法跟其他同学不一样,他也想得到教授的礼物,生怕教授会在星期三以外的日子到来,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将自己的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后来这个学生想到教授随时可能会到来,他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桌面的整洁,迎接教授的到来。
虽然老教授尚未带着神秘的礼物出现,但是这个小学生已经得到了另一份奇特的礼物。
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等待一个足以令他成功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无时不在,重要的在于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准备好了。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必须随时做好准备,让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以便机会出现时,可以紧紧抓住,不让之溜掉。
从客观条件来看,一个人能否碰到好的机会,首先取决于有没有产生这种机会的客观环境、客观基础。但就个人来说,能否碰到某种适合自身主观愿望的机会,往往是具有偶然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个人所处环境条件的差异、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境状差异、某种机会出现早晚时间上的差异、个人主观愿望上的差异及主观愿望形成过程的差异等种种因素促成的。因此,同样的客观环境、条件,在不同人的身上,机会的表现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位旅行者在森林中看见一位老农正坐在树桩上抽烟,于是他上前打招呼说:“您好,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位老农回答:“有一次我正在砍树,突然狂风大作,刮倒了许多参天大树,这就省了我不少力气。”
“您真幸运!”
“您可说对了,还有一次,暴风雨中的闪电把我准备要焚烧的干草给点着了。”
“真是奇迹!现在您准备做什么?”
“我正等待发生一场地震把土豆从地上翻出来。”
其实狂风刮倒了参天大树,闪电焚烧了干草,这些只不过是客观条件的偶然正好碰到了老汉的主观愿望,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巧合,但是,当你真的想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偶然的客观条件却没有发生,那么成功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反而浪费了大好的收获季节。
具体到每一个人来讲,一个人能否有好的机会,主要决定于自身是否具备切合某种机会的主观条件。这里首要的是个人素质、竞争实力。你要得到某种机会,就要具备在那种机会条件下的应有能力。要想考上个好学校,就得有好成绩,当学校招生时,你才有可能真正抓住这个就学机会,一举成功;要想找个自己满意的职业,你就得具备从事那种职业的素质和竞争实力,当那种招聘机会来临时,它才会真正成为你获得满意职业的机会。否则,它就不会对你有任何实际意义。此外,人的志向、主观意愿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得到某种机会的重要条件。如果你的志向、主观意愿脱离你的实际,那么,客观上是不会给你提供什么机会的。有些青年朋友在读书、就业、婚姻恋爱、个人事业发展、生活境遇等方面存在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通过意外机会实现某种主观愿望,殊不知,主观愿望脱离了实际,哪里还会有什么机会出现呢?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由不得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的。
“机会在手”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话,虽然机会常常扮作不速之客而自动光临,但绝大部分都要自己去把握和寻找。路易斯·M·休特,他对掌握机会的诠释为“替自己的才华安装聚光灯”。他认为人应该在让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工作,并尽力让自己的才华在众人之中突显出来。对于他这句话,我深有同感。
路易斯也指出:“现在这个时代,能人辈出。但许多人空有才华而无人赏识,就这样浮浮沉沉地过了一生,令人为之惋惜!”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为抓住机会而绷紧头脑中的那根弦,别让它松懈了,否则机会到来了,你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