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的故乡在南美洲,橡胶是从橡胶树皮里流出的白色树汁,印第安人称其为“树的眼泪”。
当哥伦布在1493年第二次航行到美洲的海地岛时,他看见印第安人在唱歌时玩一种球,他们一边唱一边拍,球会弹得很高,哥伦布很惊讶。原来,在海地岛上生长着一种树,人们只要在树上拉个口子,乳白色的胶汁就会一滴一滴地流淌下来,把胶汁的水分晒干,就做成了现代人称为“橡胶”的东西。
哥伦布从美洲回来,把他感兴趣的东西带到了欧洲。起初,大家都不知道橡胶可以派什么用场,只是知道这个软软的东西不怕水。直到一位英国商人马幸托斯,首先投身到开发利用橡胶的事业中来。
马幸托斯先把橡胶压成薄片,再用两层布夹着它缝合起来,做成雨衣出售。这种雨衣虽然可以防水,但使用时间却很短。天冷的时候,它又硬又脆;天热时,它又黏黏糊糊粘在一起无法使用。
有一个美国人叫李德意尔,是个化学迷,为生活所迫,也做起了橡胶的生意。但橡胶这种不稳定的状态,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决心改变橡胶的性能。
几年过去了,李德意尔没有丝毫进展。直到1833年的夏天,他在做实验时,无意间将一包硫磺掉到了正在熬制的橡胶锅中,只好无奈地将锅中的橡胶刮下来,但此时他却惊奇地发现橡胶不再像以前那么黏了。
经过反复的实验、改进,李德意尔终于发明了橡胶硫化法。就是把适量的硫磺和催化剂加入生橡胶中,经过摄氏130—150度的高温处理,便生产出一种新产品,它即耐磨、又柔软而且富有弹力。
于是,橡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了。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汽车,甚至松紧带、橡皮擦等等,随处可见。
现在,天然橡胶的生产已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化学家们正在努力制成一种新的合成橡胶,来代替天然的橡胶。但由于成本太高,还不能大批量生产。不过总有一天合成橡胶会大量涌进我们的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