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夏口干舌燥时,要是能吃上一口冰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可在3000多年前,这只是人们的奢望,只有少数帝王能够在严冬将冰块放在罐瓮里,埋到岩洞或地窖中,到炎夏时取出来享用。一般的老百姓甚至高官都没有这个口福。
到了中国的唐末宋初,火药开始从炼丹家的炼炉中走出来,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是硝石,它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喜欢呆在低温的墙脚下,颜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称为“墙霜”。人们在无意中发现硝石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水温降低,甚至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水中,然后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大盘,在盘内盛上水,将罐置于盘水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
到了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一如以往的帝王一样,常常在盛夏享用这种冰冷饮。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常常被忽必烈召进皇宫,讲述欧洲各国的历史、风俗、现状,品尝这种冰冷饮。马可·波罗很喜欢这种消暑的冰冷饮,就把制冰技术带回了意大利,使冰冷饮在意大利流传开来。
意大利有个名叫夏尔信的人,开了一家制作冰冷饮的小店铺,生意兴隆,赚了一些钱,决定增加冰冷饮的品种。他尝试在马可·波罗的冰冷饮配方中,加入果汁、橘子汁、柠檬汁等,结果制出的饮料口感更好。这种冷饮问世后,被称为“夏尔信饮料”,在意大利风靡起来,许多欧洲人以品尝“夏尔信饮料”为荣。
15世纪中叶,法国有一位皇后叫卡特琳,她总喜欢吃些新花样的食物。她的厨师为此常常在各种菜谱的基础上,绞尽脑汁为她变花样。1506年的夏季某日,皇后要吃冰冷饮。厨师突发奇想,在制作冰冷饮时,把奶油、牛奶和各种香料掺杂到水中,使其冷冻成半固体状态,然后刻上花纹,装饰了花边——冰淇淋就这样诞生了。据说皇后吃了这种冷饮,赞叹不已,还重赏了那位厨师。不久,这种冰淇淋走出了皇宫,走出了法国,传到了意大利等国家。意大利有位名叫卡尔罗的商人,为了吸引顾客,招徕生意,别出心裁地采用果汁、牛奶等配料,做成黄、绿、白等有颜色的冰淇淋,称为“三色冰淇淋”,一推出市场,就被抢购一空。卡尔罗还在英国申请了三色冰淇淋的专利。
到了1890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商人史密森又发明了圣代冰淇淋,使冰淇淋家族又多了一个新成员。那是一个星期天,许多人到史密森店铺购买冰淇淋。眼见冰淇淋所剩不多了,可店门口依然排着长队。史密森急中生智,偷偷地在剩余的冰淇淋中,掺入巧克力和水果汁,并将它们搅拌均匀。史密森战战兢兢地将“造假”的冰淇淋售给顾客。没想到,第二天顾客称赞他昨天冰淇淋做得特别好,并要购买“昨天那样的冰淇淋”。
此后,史密森专门生产这种混合冰淇淋。因为是那个星期天给他带来好运,他把这种冰淇淋叫做“星期天(Sunday)冰淇淋”。可这一名称遭到教会的反对,理由是星期天是耶稣的安息日,用这一天作为商品名是对神明的亵渎。于是,史密森只好将冰淇淋改称圣代(Sundae),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