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351600000038

第38章 新科学的奠基人(22)

比奈于1857年出生在法国的尼斯,父亲是位医生,母亲则具有艺术天赋。他尚在年幼时,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长大。可能出于这个在当时尚不多见的境遇,也可能出于他是家中惟一的孩子,也或出于他的天性,长大之后,他成为一个相当内向的人,不喜结交朋友,喜欢独自工作和学习。

为寻找适合自己的专长,比奈走过了好几段弯路。在学生时代,他曾拿到法律学位,可又认为科学更有趣味,因而转而学医。由于他有固定收入,并不需要自己谋生,于是,他放弃学医,转而研究心理学,因为他在多年前已深深地迷恋于这门学科。在走向这门学科时,他却采取了不明智之举,不是接受正规培训,而是埋头于图书馆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在这里,他博览群书,并阅读到高尔顿的《遗传天赋》)。

这种自学方式应该是得不到结果的。但在1883年,他的一位同学,约琴夫·巴宾斯基(Joseph Babinski。他于后来发现婴儿反射,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将其介绍给查尔斯·弗雷(Charles Fere),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的员工,弗雷又将比奈介绍给自己的院长让·巴丁·夏尔科(Jean Martin Chareot)。虽然比奈没有医学学位,也没有心理学学位,但夏尔科对他的聪慧、渊博和对催眠的兴趣印象颇深,于是让其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从事神经学和催眠法。

比奈在这里颇有成果地工作了几年,但又走了不少弯路。他和弗雷做了一些控制地并不好的催眠试验,然而他们却以为自己发现了歇斯底里病症的新现象,并把这个发现公之于世。他们宣称,通过使用磁铁,他们可以使催眠状态下的病人转移其正在进行的任何行动,比如举臂,可使其由举左臂转移至举右臂。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宣称,已能通过使用磁铁改变病人的情绪或感觉,比如,将对蛇的恐惧转变为对蛇的喜爱。

即使在梅斯梅尔的时代,这种戏法也令人生疑,因而一出笼即遭到批评。奥古斯丁·里埃波(Auguste Liebeault)及其弟子,即催眠术中的兰西学派,都认为这是通过暗示达到的效果;他们在非歇斯底里受试者身上通过暗示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根本用不着什么磁铁。由于这项测试结果而使自己的名声大打折扣的比奈只得公开宣称,这些结果的确是无意间从实验者的暗示中得来的,因而不具有任何价值。(后来,他常对人说:“告诉我你要找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想找到的东西。”这句简洁的话语在心理学家中遂成为著名的“实验者期望效应”。)

这次不快的经历迫使比奈退出医院,也中断了与其他心理学家的接触。在约两年的孤独生活里,他就恐怖、谋杀和心理疾病等主题写过几部戏剧,还兴高采烈地花费大量时间观察自己的两个孩子,马德兰和艾丽丝的思维发展过程。当时,两个孩子一个4岁半,另一个2岁半。为研究该年龄段的思维特点,他设计出一系列的简单测试:在一项测试中,他请孩子们说出某些日常用品的用途;在另一项测试中,他让孩子们判断两叠硬币或两堆豆子中哪一堆或哪一叠数量更多一些;在第三项测试中,他从一堆物品里当面拿走一些,然后一件一件地还原,再问他们还有多少没有归还回来。当两个小姑娘长大时,他给出难题让她们解答,以此来研究推理过程的成长。他将这些研究写成三篇论文,它们不但为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未来成就埋下了伏笔,而且也是比奈迈向成名的第一步。

朝此方向迈出的另一步是,在35岁时,他又回到这一职业之中。1892年,在一个火车站的站台上,他巧遇亨利·波尼斯(Henri Beaunis),梭尔邦大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室主任,并与他就催眠术进行了友好争辩。结果是,波尼斯邀请比奈当其助手,并在两年后退休时,让比奈接替了自己的职位。在实验室里,他开始从事自己的研究,指导出许多学生,并于37岁那年,获得了姗姗来迟的博士学位。尽管该学位的方向是自然科学,而不是心理学,但由于所处的地位和发表的作品的影响,到此时为止,比奈已成为法国心理学界的知名人士。再加上他的络腮胡须、夹鼻眼镜和一头艺术地散布于前额上的卷发,他看上去也的确有那么一股子学究气。然而,他最大的愿望,即做一名心理学教授的愿望,却从未能实现;对于该机构的成员来说,他在催眠法上的臭名、所受的不正规教育及博士学位的错位,都使他处于不利地位。

除此之外,后来他又发展了一种奇怪的热情:他想证明,智力直接与大脑的体积相关,并可通过“测颅术”(头颅测量)进行测量。他读过保尔·布洛克的书,并深为他(也许还有高尔顿)的观点所折服。比奈回顾了以前的测颅研究,并对自己的颅部进行测量,于1898年至1901年发表九篇论文,以论述在这一问题上的发现。这些论文全部发表在《心理学年刊》上。该杂志是他创办的,也由他做编辑。

他再一次走到了歧途上。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初期,他宣布说,大脑尺寸与智力相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后来,他请老师将自己认为的班上智力最佳的学生和智力最差的学生挑选出来,他一一对其头颅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头颅大小的差别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他迅速对这些学生进行重新测量,并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反思,而后得出结论说,大脑尺寸的确存在有规律的差别,但差别的程度非常微小,而且,这些差别只存在于每组最聪明和最不聪明的5个学生之中。于是,他抛弃了将测颅术当作测量智力的方法。

到此时为止,人们很难想像得出,已届中年的比奈会很快干出一份相当具有学术内含的成就出来,而且该项成就对全世界来说影响巨大。

他仍然保持着对智力测量的兴趣,只是又回到了过去在研究其女儿思维过程时所用过的方法之中。他认为,智力不是高尔顿所设想的可用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认识,而是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比奈与实验室的一位同事,维克多·亨利,开始在巴黎的一些儿童身上进行实验,并发明一系列测试方法以测验他们的能力——记忆测试(对词汇、音乐符号、颜色和数字的记忆)、词汇联想测试、语句完形测试等。他们的发现说明,如果知道如何统计这些数据,这一系列的相关测试可以测出智力。

一系列有利的事件进一步刺激比奈从事他的这项研究。1881年,法国实行强制性儿童普及教育。作为一个专业组织,比奈身为其中一员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自由协会于1889年敦促公共教育部,要其设法帮助那些学校里心理迟钝、难以跟上正常班级的儿童。1904年,公共教育部指定成立一个委员会,要其研究这一问题,比奈亦为成员之一。该委员会一致认为,可以通过考试,确定出心理迟钝的儿童,并将其放在特殊的班级或学校里,让他们在那里接受合适的教育。至于如何考试,委员会未置一词。

比奈及此前在测颅研究中的同事西奥多·西蒙自觉地承担了这份工作,试图编制一份考题出来。他们首先汇集了大量试题,有些来自早期萨尔佩特里埃医院的研究题目,有些来自比奈和亨利在梭尔邦大学实验室的实验项目,还有一些是他们自己设计的。然后,他们来到一些小学,让3~12岁的学生试做这些试题。这些学生中,有老师认为一般的,有认为中下等的。他们还测试了在萨尔佩特里埃医院住院的有障碍儿童,他们大多是白痴、低能或弱智。

比奈和西蒙煞费苦心地指导几百儿童进行这些考试,然后删去或修改一些不合适的题目,最后形成了著名的“智力测定表”。1905年,他们在《心理学年刊》里将该表描述为“一系列越来越难的测试题,开始于可观察到的最低难度水平,结束于普通的智力标准。系列中的每组(测试)试题对应于某种不同的智力水平。”

到此为止,它还构不成智力测验,因为它没有给出评分方法。它只是做出了第一次尝试,告诉人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设计智力测验。这套试题的前30题极其容易。实验者将一根点着的火柴在受试者面前前后晃动,察看其是否存在与视力相关的头与眼的谐调。后面的测试难度递进,其中包括判断能力,如:判断哪些线段更长一些;重复三个数字;重复有15个单词长的句子;凭记忆重描展示过的图案;从一张折叠一层或数层的纸里剪下一部分后,说出展开来的纸张图案看上去会是什么样子,等等。最后还有最难的问题,即确定一些抽象术语的意义,如,“尊敬”与“喜爱”、“疲倦”与“悲伤”有何差别?在每个年龄段内,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某个程度上令人满意地回答问题并完成任务;年龄越大,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的题目就越多。这个测定表实际上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测量工具。

在测定孩子们是正常还是心理迟钝时,比奈与西蒙萌生了一个了不起的创见:心理迟钝儿童的智力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并不是不同的智力,而是没有完全发育到该年龄段应有水平的智力;他们以小于自己的儿童的回答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因此,智力可以这样确实:测量某个孩子的表现是否与其所在年龄段的正常孩子的平均能力相符。一切如比奈和西蒙所言:

因此,我们将能知道……一个孩子的水平在正常孩子的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如果能够理解正常人的智力发育的正常过程,我们就能确定一个人超前或落后多少年。一句话。我们将能确定出白痴、低能和弱智对应于这个表的哪一个等级。

按照年龄确定智力,汇集一套认知试题以测量心理年龄,就此替代了高尔顿的人体测量法,从而构成了智力测验运动的基础。

比奈和西蒙在发表该项成果之后,进一步考虑了自己所发现的一些缺点及别人提出的批评意见,先后于1908年、1911年对这套测定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这些修改还包括给出一定的评分信息——某一年龄的孩子应该回答的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标准。(如果该年龄组百分之六十到九十的孩子都能通过某项测试,比奈和西蒙就认为该项测试适合于该年龄组的正常儿童。)1911年修改后的测定表上包含下列项目:

3岁:

指点鼻子、眼睛和嘴。

重复两位数字。

列举图画中物体。

说出自己的姓氏。

重复一个由6个音节组成的句子。

6岁:

区别早晨和晚上。

通过用途定义一个词。(例如:“叉子是用来吃东西的。”)

照样子画一个菱形。

数出13便士。

在图画中指出画得丑的脸和好看的脸。

9岁:

从20苏中找出零钱。(苏为法国旧币名)

定义一些高于用途的词汇。(例如:“叉子是一种进餐的工具。”)

分出9种钱币的价值。

按顺序报出月份的名字来。

回答简单的“理解问题”。(如,问:“错过火车后怎么办?答:等下一趟车。”)

12岁:

抵抗暗示。(让孩子看四对不同长度的线条,然后问每对中哪一根长些;最后一对线条的长度是一样的。)

用三个给定的词汇组成一个句子。

3分钟内说出60个单词。

对三个抽象词进行定义(慈善、公正、善良)。

根据一个顺序打乱的句子,说出它的意义。

1908年的测定表包括对13岁儿童进行测试,1911年的表包括对成年人进行测试。如以后的研究人员所指出的一样,智力在发育到成人早期后,就停顿下来。

1908年和1911年的修改版是第一份功能性智力测试,是对课堂表现和“标准”的有效反映(里面有代表每一年龄段正常反应水平的分数)。心理学家们第一次可以确定,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水平比正常水平超前或落后多少年。比奈和西蒙说,如果孩子的心理年龄比自己的自然年龄晚2—3年,该孩子就可能需要特别教育。他们还按心理年龄确定出三种心理迟钝水平:白痴,只有2岁的心理年龄;低能:为2~7岁或以下的心理年龄;弱智:7岁以上,但比自己的自然年龄晚许多。

这些评定中的弱点是,它们是固定的心理年龄,而几乎所有的心理迟钝儿童都将继续发育,尽管其比正常发育略慢一些。一个4岁的孩子,如果其心理年龄只有2岁,他就是个白痴;到8岁或10岁时,尽管他仍是白痴,但其心理年龄可能已达到4岁或5岁的水平。

德国一位名叫威廉·斯登(William Stem)的心理学家于1912年解决了这一问题。他说,如果将孩子的心理年龄除以自然年龄,结果将是他的“心理商数”(马上又被命名为“智力商数”,或智商IQ),该比率可以表达孩子相对的心理迟钝或超前的程度。一个4岁孩子如果只有2岁的心理年龄,其智商是50(比率乘以100,以省去小数点的麻烦)。如果在10岁时,他仍然只有5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仍是50。同样,一个5岁的孩子如果有8岁的心理年龄,或一个10岁的孩子有16岁的心理年龄,则其智商为160,属于天才智商。因此,智商是非常有用的办法,不但可以表达测试结果,而且可以提供一个基础,用以预测孩子的发育潜势。

比奈和西蒙在选择测试材料时,尝试测量的是“天生智力”——天赋能力——而不是后天死记硬背的学习,但比奈并不是高尔顿那样执著的遗传论者。他明确地宣称,该测定表丝毫没有涉及这个孩子的过去或将来,而只是对其目前状况的一种评估。比奈提醒人们注意,这些测试结果,如果生硬地对其进行解释,则可能给一些孩子贴上错误的标签,或彻底地毁灭这些孩子的生活,因为他们在特别的帮助或培训下,有可能提高智力水平。在后来的作品中,他还骄傲地引用一些例子。在他所创立的一所实验学校里,有许多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孩子在特殊班级里,智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了。

1908年的测定表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到1914年,大约有250多篇文章和书籍评论或利用这一成果。到1916年时为止,1908年版或1911年版的测定表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德国、瑞士、意大利、俄国和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得到广泛应用,并被翻译成日语和土耳其语。在工业社会里显然需要这样一个测量标准。心理学家亨利·H·哥达德(Henry H.Goddard)于1910年将此标准介绍给美国的心理学家,并于1916年写道,如果说“整个世界都在谈论比奈一西蒙标准”,也根本算不上夸张。它不过是一个开始。

同类推荐
  • 轻松掌控你的潜意识

    轻松掌控你的潜意识

    意识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之分,显意识相对于庞大的意识群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人的大部分本能、思维、习惯均来自潜意识。潜意识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如果掌控了自己的潜意识,就能完成完美的自我升级。根据统计,一般人只用到了10%的潜意识力量,但事实上,潜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领域,它可以在我们许多日常生活中的角落被发现,同时我们也可以寻找到使用这种强大力量的方法。本书就是你“找到另一个更厉害的自己”的敲门砖。
  •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巅峰之作,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心理学读物。作者指出,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会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追求事业成功、社会价值肯定及婚姻幸福时,人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对自身的不自信。作者将本书献给所有对生活感到挫败、焦躁、迷茫的现代人:自卑不是一件羞耻的事,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反弹力量,妥善利用,就会成为你不断突破的动力。找到自卑的根源,正确理解生活,并懂得合作的价值,你也可以实现从自卑到超越的惊人蜕变。
  • 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30天精通心理学全集

    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把专业知识搬进生活舞台,让每个人感受心理学的神奇。不管你是想通过阅读学习知识,还是想从中寻找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抑或是想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本书都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学习它,把握它,运用它,为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 心理司马

    心理司马

    年轻时他心存理想,却在乱世中屡遭险境;从曹操、曹丕到曹叡,他辅佐曹氏三代,渐渐摸索出权力之道;逆境中坚忍不发,出手时残忍无情,他是用兵和政治的绝顶高手--司马懿是三国时代的大赢家,但他为生存而孤独挣扎的曲折心路又有谁知道?
  • 人的自我理解

    人的自我理解

    本书作者秉承胡塞尔现象学传统,运用现象学的方法,从新的理论层面上,对人的自我理解问题进行独特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分析“我”这一指称的独特词法,作者将自我置入一个多元、多中心的背景中,对自我意识,个体与主体间责任,以及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现象学中“自我”理论的重要发展。
热门推荐
  • 恐怖玩家

    恐怖玩家

    1、胆小之人不要看2、独居者不要看3、晚上不要看4、逻辑差不要看5、运气不好不要看如果你看了,我们来玩个游戏吧!看你能否一命通关!我只想保护自己的女人,我只想拯救自己的伙伴,我只想活下去。你们却想夺走这仅有的一切,那就让我告诉你们,什么是胜者为王。有些慢热的复仇争霸文。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本书包括了亲情之暖、友情之暖、爱情之暖、陌生人之暖四部分。全书收录《十四岁少年失忆事件》、《永远的粉丝》、《不寻常的生日礼物》、《神秘的刘教授》、《我欠父亲一颗真心》等36个故事。
  • 恋愛脚踏车

    恋愛脚踏车

    她:动不动就发飙的辣椒脾气。他:傲睨万物,狂妄不堪的冷傲幽灵王子。只有时间才知道爱有多伟大!“我的脚踏车怎样……超帅吧!”“就你这垃圾也叫超帅^O^……丢人!”“就算是垃圾……呵呵!也是你那辆车的婆家!”
  • The Mad King

    The Mad K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修佛

    修佛

    讲述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看清社会的本质,是我的朋友,终将会高高在上!是我的敌人,终将会付出代价!
  • 楠道以南

    楠道以南

    依然是毕业季的夏天,燥热的空气里里混杂着浑浊的呼吸连着一片聒噪的蝉鸣。三年前也是这样这般的光景,匆匆一眼竟再也无法自拔。只是没想到一眼足以惨烈一生,也没想到即使这样她也愿意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为他奋不顾身。
  • 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仁王般若经陀罗尼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弃妃难为:帝君,请上朝

    弃妃难为:帝君,请上朝

    “淳于焉,就算你能得到我,也休想得到我的心。”大雨之夜,她咬牙切齿的对他宣告。“本王要的只是你的人,你的心本王根本不稀罕。”后宫囚爱,囚禁的是谁的身,谁的心?他用柔情蜜意,为她布下了天罗地网,让她逃不开,躲不掉,只是剥去了这轻怜密爱的糖衣,她才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一场幻觉,是他亲手为她挖好的陷阱。争权夺势之际,他毫不犹豫的选择将她留在敌人手中作人质,带着心爱之人远走高飞,毅然谋反;熊熊大火之中,面对着只容两人逃生的通道,再一次毫不留情的放开了她的手,任她被无情的火舌吞没……五年之后,再次出现的她,却已是他人儿子的娘亲,且失了忆,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另一场处心积虑的逆转报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沧溟剑尊

    沧溟剑尊

    天地为沧,九幽为溟!武者,上达诸天,下临九幽,纵横沧溟,锋芒无敌。魂穿异界的云清寒,无意中重生到一片以武道为尊,弱肉强食的蛮荒世界,开启了一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炼武道根基,修凌云剑术,通天地法则,战绝世强者……他如彗星一样崛起,一剑绝尘,身凌九天,誓要将剑道演绎出不一样的风采!
  • 丫头,还有我呢

    丫头,还有我呢

    “风笑笑”一个坚强的女孩。七年前她是被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小公主;而十年后的她却受人冷眼。因此,她的朋友寥寥无几。她不会在别人面前掉眼泪,她也不觉得孤单,因为至少还有她的好姐妹——凌颖。难过的时候就找她倾诉。然而,她遇见了他;两条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在此交接。“他”能否再次改变“她”的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