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迷茫枉少年
别害怕那些过去的努力都变成荒芜的沉没成本,即使荒芜,它们也终将积累出我们短暂人生的无穷厚度。更何况,命运总会褒奖勇敢又真挚的人。
如果下定决心要走出“围城”,尽可以向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别处的生活”狂奔而去。可能你会从头开始,可能你会风雨兼程,但你熬到深夜的眼睛闪闪发亮,你挥向世界的剑锋锐不可当。
最近收到很多信件,有来自大学生的,他们说:“不喜欢自己所学的这个专业,但换专业的话又不知道喜欢什么。”也有来自职场人士的,他们说:“现在手上的工作了然无趣,可想到跳槽,感觉对别的行业和领域同样一片茫然。”
我便想起自己也有过的很多个迷茫的时刻。
大学时,我心心念念地想从金融专业转到自高中起便异常向往的中文系。大三上学期决定考研之后,便开始犹豫要不要跨考中文系的研究生。
但当时我对中文系的认识还停留在高中时的遐想,于是只好给偶然认识的一位中文系老师发了封邮件,述说了自己的向往、疑虑与忐忑。
那位老师回信说:“既然喜欢,不如试试看吧。”还给我发了一份详细的课程表。后来,我开始旁听中文系的课,对着必读书单一本本地读,甚至研究了几所目标院校的考题。
最珍贵的经历是在旁听的课堂上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师姐。在我对中文系的考研难度、就业方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她几乎像导师一样给我尽述了她所经历和听说的一切。
在她的帮助下,我意识到考研专业课所需的深厚的知识积累,并非我临阵磨枪,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并且中文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也并不符合我预想的职业规划,因此在深思熟虑之后,我放弃了跨考中文系的研究生。
所以我跟那位想要转专业的学弟说,在大学丰富又免费的教学资源里,你尽可以去旁听每个有趣专业的课程,尽可以认识每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通过他们了解这个专业毕业之后未来的职业走向。
在迷茫时,没有什么比亲身的体验更为重要。只有试试看,你才能克服盲目的揣测,真正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哪个专业、哪种工作。
后来,我又读了三年金融学研究生,还将在这个行业里度过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它的快节奏与高风险让我在文学世界的沉静之外,多了沸腾的热血与新鲜的冲劲儿。
而如今我也终于走到了写作的路上,命运的安排悄悄地转了几道弯,却没有改变我对文学的挚爱,这种挚爱更没有因为一个未读的专业而稀释褪色。
但仍然感谢大三时那些旁听的经历,打消了我的疑虑,也让我数年的遗憾化为一缕轻烟。
研二时也有过迷茫困顿,不知该不该实习,不知前路通向哪个方向。一个同学告诉我:“实习不是为了获得学分,也不仅仅是为了充实简历。实习是给自己一个最好的机会,去亲自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岗位,去了解它们的运行模式与发展前景,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它。”
毕业之后,我身边绝大部分的同学最后都去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并非是幸运和巧合,而是他们不知在多少个实习单位摸爬滚打过,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
很多刚毕业的应届生工作之后心里落差颇大,但我几乎没看到身边的他们有心理落差,大抵是因为他们早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也对自己在这条道路上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坎坷有了充分的预期。
只是,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只有我看过同宿舍的姑娘每个周一早晨五点钟起床赶飞机出差,强撑着眼皮化妆的样子;也只有我听过隔壁楼的学妹深夜加班回来后,还找我讨论论文细节时略带沙哑的声音。因为他们尽管只是实习生,可勤勉程度毫不亚于正式员工,该加班的加班,该出差的出差,从不含糊。他们都是凡事竭尽全力的人,不求他人嘉奖,只求无愧于心。
这世界从来是鱼和熊掌不可以兼得的,他们从未获得额外的好运,只是牺牲了自己的一部分休息时间而已,只是比其他人付出得更多一点儿而已。但就因为这多出来的一点儿,若这世间有嘉赏,他们也比旁人更值得拥有。
我有一个律师朋友,认识她是在火车上。那天她穿着粉红的大衣,颇有点儿律政俏佳人的味道。
她大学时原本读的管理学,学业压力小,自己没什么规划,整整四年都在恋爱、逃课中度过,每次考试都是考前三天才突击,还要夹带小纸条,毕业前没找到工作,爱情也没修成正果。
毕业之日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无奈之下只好去了家里安排的一个事业单位当合同工,每天做的工作不是打印文件就是收发资料。
每每看到大学同学们在外企里紧张忙碌,但却收获满满的生活,再想到自己读大学前的一身壮志,她便迫不及待地想要辞职,可父母当然不同意。
不同意的理由她也无法拒绝,因为这份事业单位合同工的工作是她父母跑断了腿才争取来的机会,她不忍再让父母伤心。
更让她迷茫的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工作是什么,只好去参加职业规划与设计的活动——这是她大学时缺失的课程。直至有一天,她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律师,那种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的辩论过程给了她最大的成就感。
从那之后,她开始在工作之余拼命学习,通过了司法考试。然后,在一家律师事务所找到了新的工作。不待辞职,她已经热热烈烈地奔向了新的生活。
人不迷茫枉少年,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迷茫的时刻。究竟该不该考研,该不该辞职,该不该逃离北上广,这些问题不知徘徊在多少个人困顿却清醒的深夜里。
尤其是当你对于此处的生活多有不满时,别处的生活就开始散发出未知而迷人的芳香。但是,奔向别处的路途,一定不是一路顺遂的路途。
人人都说年轻好,我以为年轻最大的好处在于迷茫时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试错”,想了便试,错了再改,总会走到一条顺遂的路上。
人生的路途中,总有一些非走不可的弯道。不深入学习一个专业,你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它;不真正深入一个工作,你可能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哪里。
别害怕那些过去的努力都变成荒芜的沉没成本,即使荒芜,它们也终将积累出我们短暂人生的无穷厚度。更何况,命运总会褒奖勇敢又真挚的人。
如果下定决心要走出“围城”,尽可以向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别处的生活”狂奔而去。可能你会从头开始,可能你会风雨兼程,但你熬到深夜的眼睛却闪闪发亮,你挥向世界的剑锋锐不可当。
请你温柔但有力量,谦卑但又自信,恭敬而又勤勉。
我们路上见。
若你和曾经的我一样自卑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你和我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我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致那些和曾经的我一样自卑的你。
作为一个鲜在社交网站上发布照片的人,我曾经深刻地反省,根本原因是不是因为我如今仍然自卑。这也正常,长相差强人意,身材马马虎虎,总有一些自卑的理由。
有时候看偶像剧,看别人的高中生活都风生水起、热烈恣意,我的心底常常愤恨难平。因为纵观我的青春期,简直可以用“灾难”二字来形容。
那时候我是个小胖子,经常因此而受到朋友们的调侃。比如我站在窗前忧郁地说:“学习太累,真想跳下去一死了之。”朋友立马接一句:“别,别把地球砸穿。”
胖意味着我很难买到合适的衣服,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常年穿深色运动服的女生能好看到哪里去。
胖不说,我还经常生病,一个月里总有好几天的时间要吃药甚至打针。生病带来的不适给了我一种很消极的暗示,即使窗外的阳光再好也觉得心头昏暗。
所以我不仅羡慕那些花枝招展、袅袅婷婷的艺术班的女孩,我甚至羡慕一个从不生病、走路矫健的女同学,她看起来永远那么活力满满。
除此之外,我还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任何乐器,几乎没有任何特长。所有属于青春少女的光芒,一到我这里就变成了一派黯淡。
这样那样的原因让我无比自卑。每次语文老师让同学们上台朗读时,就是我最恐慌的时间。
即使不脱稿,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在不停地打哆嗦。台下几十双眼睛,每一道目光都像探测灯,让我的紧张和心虚一览无余。
上了大学之后,我参加各种活动,慢慢地克服了自卑,但这却是被逼的。那时候我们班有个认真负责、积极踊跃的团支书,一心为班级的荣誉着想,但凡有什么比赛、竞赛,她总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给我们报上名,以此来逼迫行为散漫的我们去参加比赛。
所以我“被加入”了长跑队,“被报名”了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甚至被迫参加了我最害怕的数学竞赛。每次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她都严肃地批评加温柔地鼓励,硬生生地将我推上战场。
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站在台上时不再紧张害怕,即使即兴演讲也能游刃有余。当然,我也不是一天就变成这样的。
每逢比赛,我先是一遍一遍地背诵演讲稿,这样,就算再紧张我也能凭借记忆里的惯性连贯地顺下来。后来我到越来越多的人面前演讲,听她们给我提意见,然后一点一点地对着镜子练习、改正,终于我也变成了一个有台风的人。
从那之后,我终于知道,许多人并非天生能侃侃而谈的,他们和你我一样,在人后练习了无数遍,才终于得以侃侃而谈。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一刻战胜自卑的,但一路走来,我觉得真正的成长是一个让自己越来越有底气的过程。
这种底气,有时候不仅仅在于考多高的分数、拿多好的offer,而在于积淀了多少足以让自己不忧不惧的东西。
在克服自卑的路上,我不过是用了最笨拙的三个方法——学习、读书、思考。
即使现在告别学校开始工作,学习仍然是最能带给我底气的方法。
掌握一项新的技能,考过一门含金量高的资格证书,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行业经验,这种学习当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
学习或许不能立竿见影地为你带来一份高薪的工作,但至少给了你找到高薪工作的可能性,也顺带着给了你用高薪工作来证明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有人觉得读名著没有用,读心灵鸡汤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可我总觉得,也许一篇心灵鸡汤能让你在一瞬间燃烧起了斗志,可很难指望它去拯救一颗卑微的心。
反倒是那些流传了数百年的名著,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善良与美好,足以让你在暗自哭泣时,因为一个遥远的、未曾谋面的、惺惺相惜的人也曾走过相似的痛苦而心存余温。
我想起自己在情绪波动、忧郁绝望时度过的日子,是那些书拯救了我。那些伟大的、踽踽独行的灵魂,甚至那些充满力量的只言片语,成了我最好的止痛药。
读书也总是能够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在五六百页的书中便可尽述,而你以造物主的姿态俯瞰万物时,眼下的痛苦不过是漫长人生河流中一朵最微不足道的浪花。
忘了是哪个哲人说过:“思考是人与人之间最后的区别尺度”。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微博上的搞笑动态图和段子,沉迷于一遍遍地刷新朋友圈查看他人的最新动态,却鲜少有人愿意在人潮拥挤的嘈杂生活里像古人一样“吾日三省吾身”。
可思考如此重要,它几乎是最深刻的成长方式。他人走过的路只是参照,从自己的跌倒中思考为何会跌倒才能让自己走得更加顺遂。
曾有人发邮件问我:“你是如何变得这么内心强大的?”我回复了简单的一段话:“受伤,但不让每一场伤痛白挨,反复思索,一点一点地积累经验和教训,并努力将他们变成要义。看书,读史,相信时间的魔力,由此确信此刻自己的微弱痛苦之于一整个曼妙人生不过是瞬间。聊天,体会他人的生活,借鉴他人的经验,思索自己的人生,由此让自己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厚。”
我当然不是天生就内心强大,不过是在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总结了这些所谓的要义。
这年头,大家都依赖“鸡汤”甚至“鸡血”,殊不知,真正给人带来自信的绝非仅仅“鸡血”。
工作之后,经常要向领导汇报工作、发表感言。最开始,一看到台下一群西装革履、严肃无比的领导也会紧张,后来的解决方法倒不是上台前给自己拼命打“鸡血”,而是在台下认真地查阅资料,一遍遍地修改工作总结,再往前推——也不过是将工作做得更好而已。
如此才有了些底气,去坦然面对台下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从容应对他们的各种问题和质疑。
所以,克服自卑、懦弱和紧张的方法,不过是通过自己对自己的磨炼,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变成一个让人心悦诚服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觉得胖就减肥,身体弱就锻炼,写不好文章就多写。也许经过一万种尝试之后,你和我一样仍然有些微的自卑。但至少,我们终于能够坦诚又宽容地爱这个不完美、有些胆小却总在进步的自己。
没时间是最无力的借口
人人都在歌颂青春,可我觉得青春很残酷。因为在那么年轻的年纪里,世界上一切新鲜、好玩、有趣的东西都在引诱着我们蠢蠢欲动、缴械投降。要想有所收获,不知要用多大的决心克制自己。有时候要对自己足够狠,才能往前走一小步。
我有个朋友常常感叹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知道她喜欢摄影和美食之后,我鼓励她将精心做好的美食拍出来,放到博客或微博上。
但她迟迟未动,总是说没时间。可是要想有所收获,有所成就,哪一件事情不耗费时间呢?
我在豆瓣上关注了一个同样热爱摄影和美食的女生。她很喜欢做饭,一开始建了个相册,上传每天的早餐。
照片里餐具复古,甜点精致,水果色彩艳丽,看起来赏心悦目。在恰当的光影和角度下,照片又文艺又清新。
后来,她的相册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早餐系列结束之后,她又发布了其他主题与风格的摄影作品。
现在,她出版了一本书,在摄影方面也已经小有成就。而我的那位朋友,却依旧在感叹、迷茫中反复纠结。
旁人只见一个小说家在键盘上指尖翻飞,下笔如有神,却不知他用了多长的时间去收集资料;为了酝酿起承转合、人物设置,又度过了多少沉默时光。
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非常高产,出版了约四十本小说和近三十本随笔集。《鲤》杂志曾经采访她:“很多人说有了小孩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您现在有了小孩,是如何确保写作时间的呢?”吉本芭娜娜说:“确实没有时间,所以我一直在‘拼命’。为了争取写作时间,每天我都是在奔跑的感觉。最厉害的时候,自己太忙了,连吃饭都站着吃。”
我看到这段采访后深受触动,因为这种连吃饭都站着吃的状态,让经常感慨时间不够、写不完杂志约稿的我感到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