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传统中国社会以农业为本。“民人以食为天”这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这话出自《史记》,是一个汉朝人说的,大概并非人人知晓。
那是汉朝初建的第三年,楚汉之间,正进行着烦人的拉锯战:项羽的楚军,攻取了汉地的荥阳;而汉军的韩信部和彭越部,则分别击破了楚属的赵、梁二地。失去荥阳的汉军,撤退到了巩、洛之地。楚军则兵分两路,驰救梁赵。
刘邦觉得,自己的部队,几度被困在荥阳、成皋一带,好不晦气,就想索性丢了成皋以东,屯兵巩洛,对抗楚军。
这是个完美的计策么?
恐怕不是。
看出其中的问题,并敢于向刘邦提出不同意见的,是陈留高阳人郦食其。
郦食其的谏言,以“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为开头。所谓“天之天”,就是比天更高、最最高的意思。
接着,他道出了千古名言:“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前半句,出自《管子》;而后半句,或许是他的创造,亦未可知。
郦食其之所以特别关注“食”,也就是吃饭问题,是因为他注意到,距荥阳不远,有个自秦代以来就是国家粮仓的地方——敖仓。
他说,敖仓里至今还藏着很多粟米,而楚人占领荥阳后,却不坚守敖仓,而引兵东进,只留了些谪戍的兵卒,分守成皋,这是老天在帮汉朝的大忙啊。
他希望刘邦立即发兵收复荥阳,占领敖仓,再据守天下险隘,那么就可以“天下知所归矣”。
天下以后的确归了刘邦,敖仓的确成了汉代的大粮仓;“民人以食为天”的话,也就此广为流传。
说起吃饭问题,《史记》里还有一句名言,不可不提,就是上面的第二段文字。
这八个字,见于《赵世家》。说是更早的春秋时期,赵肃侯不务农事,玩心颇重。一心挂念农业的大戊午,斗胆上前拉住肃侯的马,道:“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忽然醒悟,下了马车,还给大戊午道了个歉。
这样的场景,今天想象起来,真有点动画片的味道了。
原文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8/2694)
今译
君王把老百姓当作天大的事,而老百姓把吃饭当作天大的事。
原文
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卷四十三《赵世家》6/1802)
今译
一天不耕作,一百天吃不上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