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上太紧的表走得不久,马力加到极限的车开得不长,绷得太紧的琴弦弹得不久,情绪紧张的人容易生病。因此,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过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不会让琴弦绷得太紧,善于调整情绪的人则常有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当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单位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不断进取,知难而上,奋斗不止,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物,只有进取才能算成功呢?其实不然。“知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关键,可从来没有人教育我们怎样“知止”。进,需要的是勇气和一种精神,而“知止”,则需要的是智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丘吉尔与蒙哥马利会面。闲谈时,蒙哥马利对丘吉尔说:“我不喝酒、不抽烟、晚上10点准时睡觉,所以我现在还是百分之百的健康。”丘吉尔却说:“我刚好和你相反,既抽烟、又喝酒,而且从不准时睡觉,但我现在却百分之二百的健康。”
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像丘吉尔这样一位身负重任、工作紧张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活不规律,何以寿登大耄,而且还百分之二百的健康呢?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知道他的健康有赖于持之以恒的锻炼与乐观的心态。他抽烟、喝酒,又不准时睡觉,但在战事最紧张的周末却会去游泳,在大战白热化时去钓鱼,在演讲结束后去画画,而且经常叼着一支雪茄烟,放松心情。
事实上,放松心情是“知止”的最具体表现。“知止”而心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静且安,这才是心情最为放松的状态。“知止”简单地讲就是知进退、明去留;就是清楚在哪里自己可以停、何时停,晓得在何处可以息、何时息。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止”反映了一个人的淡定与从容,是智慧、修养、道德的综合体现。知止,方能天崩于前而不乱,地陷于后而不惊。
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的大师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其实“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的,“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止”,简单来说,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够了,知道什么时候该走,知道“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难,不是难在不知道,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
“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望懂得说“够了”,也是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快乐通常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烦恼无所不在,如不“知止”,任其驻留,伤害心灵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