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容易吗我?”时下,这样的调侃像流行语一样传播开来。然而,一旦遇到工作或生活的重压或者人生际遇不如人意,许多人反而不能这样轻松地自嘲,他们的“委屈”更深地沉淀下来,最终发酵成一种顾影自怜的心境。
学林是一家公司的销售经理助理,虽然跟经理的合作比较顺利,但经理不爱承担责任。因此,学林经常遭受很多无名的委屈。比如,有好几次他明明提醒经理要跟哪几个重要客户联络,约时间见面,而他竟忘了,还怪学林没提醒他,弄得学林面子尽失不说,自尊和自信也大打折扣。
上周四,经理交代学林整理一份客户资料文件,说是跟美国总部开视讯会议要用,很重要。学林加班加点详详细细地做出了一份漂亮的文件,赶在周五亲自交到了经理手里。谁知道周一上班的时候,经理突然把学林叫到办公室,语气很重地问他:“文件为什么还没有弄好?”“我上周五就交给你了啊。我拿进去的时候,你正在打电话,我把文件给你看,你点了点头,继续通电话。我就放下文件,带上门出去了。”学林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得很清楚,赶紧提醒经理,可是经理还是否认有此事,学林也生气了,当场就跟经理争论起来。
等同事把他劝开,学林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感到自己挺冤大头的:明明是自己亲手交到他面前的,怎么翻脸就不认人了?平时经理交代的哪项工作,自己不是竭尽全力地尽快完成,尤其是这次的任务,听经理说要得很急,他熬夜加班,辛苦受罪不说,到头来反受经理的这种窝囊气,真是郁闷死了。学林越想越觉得委屈,甚至有了跳槽的想法。
很卖力的做了工作,不但没有取得上司的赞赏,反而受到无端的批评,的确是有些委屈的。不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林经常觉得委屈的这种情绪其实是一种自怜情结。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结其实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蔓延开来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社会包容力容易让人欲望升腾,这种无限扩张的需求与现实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宽的鸿沟,让人备感失落;另一方面,优越的条件让人拥有更多的控制感,而担心丧失这种控制感也让人感觉心里没底,最终失去了平常心。于是,在这种心理失衡的背景下,人们经常感到自己的日子过得太委屈。另一方面,和冷热痛痒一样,自怜也是一种自我察觉,是对自己现在状态的评价,然后会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来进行自我调节。应该说,虽然是一种消极心态,但一定程度的自怜有益身心。试想一想,知道冷了给自己添衣,有助于身体健康,那么“委屈”就像是心理健康的警戒线,督促人们及时心理“排毒”,这无疑是一种有益情绪。而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委屈,也表示现代中国人更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希望在一日三餐之外活得更有尊严感。
当然,自怜情绪一旦过头,对人对己都是祸害。首先,如果自怜是一种自助,过分依赖它而隔绝了与他人的交流互助,只会让你陷入抑郁。其次,“委屈”发酵后,极易传播,造成连锁反应:领导训下属,下属揍老婆,老婆打儿子,儿子踢狗,狗急跳墙咬了个路人……其实,一个人是倒霉还是幸运取决于看问题的视角。在一次讨论会上,作为旁观者的你会认为谁的观点最重要?被你看得最清楚的那个人。这不是脑筋急转弯题目,而是心理学上的“视角效应”。所谓“千人千般苦,别人不晓得”,只看得到自己的倒霉和别人的光鲜,日子怎么可能好过。其实,只要能反过来看,心情就平静多了。
学林们如果遇到委屈难当的时候,靠争论当然不会有结果。因为到底交了没有,谁都没有证据。而随着争论持续下去,经理也越来越不高兴。学林不妨闭嘴不再争辩,重新打印一份交了上去。不过,学林应该对今后的工作所有改进。首先,看到老板在打电话时候,就不应该再进去交报告,不能让他一心二用。其次,这样重要的报告,应当让老板遵循公司惯例,签字接收。第三,交了报告之后,过半天,或者一天时间,就应当打电话跟进一下,一方面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改进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也是再次提醒老板。
遇到委屈,多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这样的工作心态会更积极。通常说来,当问题发生时,双方多多少少都各自要承担一些责任,而其中一方完全没有责任的情况,是不太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