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群是那种看第一眼很普通,第二眼很有味道,第三眼便发现魅力的才女。早年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很多男生就是看中她与众不同的魅力,紧追不舍。后来,她选了一个上海男生做男朋友。毕业的时候,女生留在北京,男生回到上海。
距离是热恋中人的最大障碍,轶群在这种两地分隔的爱情煎熬下,不得不于第二年放弃了北京的工作,到上海投奔男友。不知是分离太久,那男生有了新欢,还是彼此在一起产生了“审美疲劳”,轶群到上海不久,便发现男友对她的感情已失去了当初的那种热烈和执著。
轶群原本就是一个思想比较独立,又充满智慧的女人,她不愿看到男友对她说分手的那一幕,便用一条短信了断了这份情事。之后,轶群暗自庆幸自己英明果断,原以为男友还会就分手问题来回拉锯,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开明”。
初恋不幸夭折,尽管是轶群主动做了了断,但内心还是深深受到伤害。她不敢再考虑感情问题,一门心思考研,攻业绩。一路拼搏下来,虽然博士的学位有了、高管的职位有了、高收入的薪水有了,但却把爱情荒芜了。回头一望,30岁了,她已跨入剩女的行列,许多当年的同事早成家,甚至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这时,轶群不得不接受好心同事们的关心,开始相亲。遗憾的是,这亲越相越没感觉,越相越没有信心。
去年新春公司开联欢晚会的时候,一个叫天浩的男人挤到轶群身边,很友好地对她说:“我点了一首《花好月圆夜》,希望你能赏个面子,跟我一起唱,可以吗?”轶群当时就一愣:嘿,这小伙子真神了,我都还不认识他,他怎么知道我爱唱这道歌呢?轶群见天浩面善,也不讨人厌,加之又是这么热闹喜庆的氛围,便答应了。两人默契的配合,让轶群对天浩有了好感。他告诉轶群他也是考到北京读书,然后落户到上海的。天浩还告诉她,两年前,他进公司的时候,就听说轶群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只是她身在高层,对天浩根本没注意。事后,轶群到人事部调看了天浩的档案,又与相关领导询问了一些天浩的情况,发现天浩也是后起之秀,虽然目前的业绩、职位、收入无法与轶群相提并论,但他的事业态势发展很好,年薪和职位在同龄人中算是佼佼者了。女人的直觉告诉轶群,天浩对自己暗恋许久了。固然,天浩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男人,而且轶群也比较欣赏和喜欢他,但一想到自己是70后的剩女,他是80后的嫩男,年龄相差4岁,就有些犹豫了。
在后来的交往中,轶群发现天浩不仅对自己紧追不舍,而且在许多公开场合喜欢扮“恋人秀”。起初,轶群对天浩的这种做派还是有些不爽的,但每每看到她与天浩走在一起时,人们不断投过来的羡慕眼光,轶群反倒有些骄傲和自豪感了。毕竟,两人都很谈得来,有很多共同爱好,喜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有很多共同的好朋友,一生能有这样的男人相伴,也是不错的选择啊。
十一的前夕,天浩约轶群喝咖啡,两人谈笑正酣的时候,天浩突然收敛住笑容,非常严肃、慎重对轶群说:“嫁给我,好吗?”轶群知道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有想到会是此刻,她思忖片刻,说:“你的这片盛情我心领了,可是你想过我们之间的年龄差异没有?我希望,我们彼此都再慎重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好吗?”
处于轶群的角色考虑,她当时没有接受天浩的求婚,主要还是出于两个方面的担忧:一是两人外表的差距。目前,轶群已经觉得他们外表不太般配了,将来老了,他们就像个老大姐领着小弟弟,周围朋友也会用异样的眼神看他们。怎么办?二是轶群的情感倾向。她还是喜欢比自己大的男人,比较向往那种“小鸟依人”般的情感状态,如果她与天浩结婚,显然她今生将无法有这种体会了,而且这种“姐弟恋”的婚姻模式是否可以长久稳固?
因此,轶群非常困惑,优秀的男人,比她年纪大的,不是已婚,就是会奔向年轻漂亮的女孩。平庸的男人和她相处,会觉得有压力,她也不甘心。现在的这个天浩,虽然其他的挺合适,但年纪比她小太多了。她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在结婚问题上,男人女人都是有势利心态的。只不过,女人更爱物质,男人更重年龄。有钱男人,是女人择偶的最爱;青春小妹,是男人永恒的心头至好。男人总说剩女太挑,自己懒得搭理她们。其实,青春美少女比剩女更挑,只不过在她们面前,男人愿意被挑,被呼来喝去。谁让男人眼里,女人一张水灵灵的脸蛋,胜过一切的才华阅历。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成熟男人总希望能多留住一些年轻活力。怎么留住?他们往往会通过女人去挽留岁月。似乎每个女人都认同“男人越老越好色”的说法,其实,那不仅仅是男人追求肉欲的欢愉,也是男人希望总与青春为伴的心态。所以,一个既不漂亮又不年轻的女人,很难得到成熟男人的钟爱。
不错,轶群已经是30岁的“剩女”了,但哪怕到了七老八十,每个女人心底里都有一份小女人情结。女人得说服自己克服掉年龄的障碍。因此,轶群现在该想的是:如何进一步保持自己的年轻状态,如何让自己的心态平衡。
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数据称,预计未来10年,中国婚姻模式会更加多元化,姐弟恋、隔代恋将盛行。固然,80后嫩男,在轶群面前,提供不了那么多能让她满意的安全感,但是,如果她爱这个男人,又有什么好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