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并非总是儒家的调和、保守、妥协和委曲求全的代名词。相反,它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良好合作方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紧随时代节奏,而且无时无刻不被人们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是现实而自然的,是妙味横生而深奥的。
旧识邂逅,新朋初识,陌路相逢,都避免不了一阵寒暄、交谈。然而,交谈不是一味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它是一种合作的行为。各种年龄、职业、地位、性格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为人之道,都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都细心谨慎地选择着彼此间能共鸣的话题,采取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路途中遇见熟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往往就包孕着中庸之道。你不可能马上把自己脑子里的事情告诉他(她),他(她)也不会立刻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告诉你。这并不是出于什么私人的隐秘,而是一种基本的礼节,时间、环境、氛围的制约。试想,你与他(她)相遇后,直言不讳地将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个中原委、进展情况一古脑儿地向对方诉说个没完,也许对方恰巧在赶做一件急事,那你们的相遇会造成什么结果?于是,大家极其自然地且不谋而合地找到共同的契机——中庸之道,这个中庸便是我们常听见的那些寒暄问好的口头禅。它们不仅适合于你,适合于我,也适合于他(她)们及更多的人。
不仅言语的交流如此,人们在行动上通过中庸之道而达成的合作似乎也俯拾皆是。企业里,同一车间里的学徒,水平参差不齐,师傅会制定出一套教学计划,有些人被迫放慢学习,有些人不得不加快步骤;市场上购买物品的讨价还价(谈到双方都满意的价格);配合默契的冰上双人芭蕾(肢体语言和心灵的配合达到彼此都认可的平衡状态)等等。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都离不开中庸之道,都需要人与人的配合,否则孤意而强直的向前,总会面临失败。
诚然,中庸之道往往容易被人误解为人云亦云,不坚持原则,没有主心骨,和稀泥等等。但是,在社交中,当它作为一种主动积极的姿态出现时,其效果就截然不同——在各种方案中做出某个对双方都有利的选择。新加坡电视连续剧《人在旅途》中的阿顺与阿斌在选购结婚新房安排室内陈设时,阿顺认为走廊的阳台上要养一缸金鱼,而阿斌则认为养金鱼要经常换水、投料,挺费事的,执意要养几盆花,可是,阿顺则认为养花虫子多。当双方处于这种“各有所执”的境地时,聪明的阿顺提出:“你在上面养花,我在下面养金鱼好啦!”因而皆大欢喜。这与其说是一个双方的让步过程,勿宁说是一个彼此共进的步骤、两全其美的招数。有位学者说的好:成功的谈判并非是自己一方赢,而是双方都赢。
人际交往错综复杂,关系微妙,生活的奥秘更是难以穷尽。在你周围许多恩爱无比的恋人或夫妻,他们的浓烈感情、融洽氛围、契合的境界让人嫉妒。如果你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几回,就不难发现,他们中有的妻子是不安定“分子”,易动活泼、任性、骄矜,而丈夫则是个“惰性气体”,温顺、安静、迟钝;有的丈夫是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粗犷、暴躁、刚烈、动辄发怒,而妻子是个温顺的“小天使”,恬静、细腻、拘谨。此时,你也许会顿悟,他们曾经为了自己的幸福做过什么。
中庸,是和谐、美满的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