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闲暇,你去同学家串门。两人相见,一阵寒暄落座。他虽笑意写在脸上,热情洋溢有余,可对你却吝啬得连杯茶也舍不得沏,并一再言称:最近特忙,连着要赶几份材料云云。你从他的弦外之音,发现他在敷衍你。于是,起身告辞。他这时倒颇感歉意而又显得无可奈何地挽留起来……至此,你一定会满腔艾怨,忿然作色,甚至惊怒芳容,咬牙切齿。
别气恼,莫怪责!
你的朋友对你的敷衍是恰到好处,无可厚非——这是一种很艺术的社交手段。
敷衍如同谎言,我们在竭力反对别人对自己撒谎的同时,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对别人撒谎。“敷衍”按《现代汉语词典》诠释:“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敷衍塞责,敷衍了事。”本文“敷衍”不指“做事”,单指“待人”——“只做表面应付”,“不恳切”。这种“应付”常常不仅是应该的,而且简直是必须的,无可抱怨和指责。它宛如人际交响乐中的一个“休止符”,不仅能滋润人际关系的蓬勃发展,而且可以在许多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创造一个“缓冲地带”,促进相互理解,维系情感。如果你是一个比较熟悉现实环境的人,多少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便会觉得要做一个耿直的硬汉抑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烈女,不但是不能而且也不敢。然而做一个善于敷衍随和的现代人,剔透玲珑,八方无碍,反而可以如鱼得水。贤人圈子可以容你,常人世界也能容你,连小人堆里都能容你。
别人每日都在驾轻就熟地敷衍着我们。
我们每天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敷衍着别人。
周末是你与恋人约好的美好假期。你精心选购了他爱吃的水果糕点、爱喝的饮料,特意将你的闺房营造得极富浪漫、温馨、朦胧的情调。然而,提前到来的却是一位苦苦追求你的痴情郎。这时你该如何动作?是热情地让他进屋,还是干脆拒之门外?显然,两种方式都是不妥当的。让贸然登门的痴情郎进屋坐下,你就会感到特别别扭和尴尬,这位痴情郎,说不定会对你的“盛情款待”想入非非;而你心中的“白马王子”可能会因这位痴情郎的突然介入而心生疑窦,出现不愉快的场面。唯一的绝妙办法是对这位“痴情郎”显露出“不恳切”地接待神情,把他“应付”走。相信,他会从你“不恳切”地接待中悟出你的隆重接待仪式是另有所待,他知趣地告辞了,是不可能对你抱怨和指责的。
日常交际中的敷衍,我们更是得心应手。
你在去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位关系尚可的“神侃”骁将,碍于情面,不得不热情招呼。但是,你又怕他滔滔不绝地从菜价贵扯到摩登时装、饰品,再扯到甲乙丙丁桃色新闻……于是,你使出你的应付绝招,一边走,一边敷衍他几句,并不停地“向前进,向前进”,根本不给他停下脚步好好聊的机会,完全是一付“不恳切”的样子,否则,你就不用吃早点、上班了。
当然,为人处世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一味采取敷衍的交际方式,未必是好事。比如我与你有几面之交,托请你为我的工作调动活动活动,你说好一定代为留意,同时安慰我几句,让我放心,叫我待几天听回音。我自然十分感谢。谁知你是有口无心,说过便忘。过几天,我来讨你的回音,你又是一番敷衍,说是前几天致电未答复,当再去电催问。我当然又信以为真,心里更是感激涕零。但是,临到最后,你的敷衍终使我大所失望。我倘是性情粗暴之人,耐不住心头的愤恨,也许会直问你:“既没有办法,为什么不早点说?想必有意捉弄人。”可想而知,这种敷衍能有好印象吗?有好感吗?有好名誉吗?你是左右逢源,还是四面楚歌?
又比如我与你是老朋友,我托你为家弟找份工作,你侠肝侠肠,说:“你的弟弟,就是我的弟弟,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当然义不容辞!”我以为彼此是故交,你必然不会使出敷衍的手段来打发我。谁知你再三说正在设法解决,结果仍无头绪,杳无音信,累得我反而不便向你再询问。你说,我对你的印象将如何?感觉如何?万一你有求于我,我会怎样对你?肯定,彼此的情感会大打折扣。
由此可见,敷衍也有一个“度”。该敷衍时就要大胆地敷衍,不该敷衍时则万万敷衍不得;该接受敷衍时理应乐滋滋地接受,这样生活才会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