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上司不经意的一句批评,同事、朋友、同学的相互比较,无休无止的加班,都会成为痛苦的来源。
叶林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对工作有着极大的热情,不仅份内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而且经常帮助同事完成其他任务,因此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单位里的一帮小青年视他为知己,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们就拉着叶林凑场子打上几圈或者聊天。起初,叶林碍于情面,硬着头皮陪他们玩玩,一玩就是大半夜。可是,时间久了,叶林感到时间在白流,生命在空转,青春在虚度。他采取了逃避主义,每次匆匆吃罢晚饭后就关起门来研究自己喜爱的专业。不过事情并不是叶林想的那么简单,同事们在三番五次叫叶林得不到响应后,干脆把“战场”搬到他的寝室,心地善良的叶林只好热情接待。从此,叶林的寝室像小茶馆似的热闹非凡,根本无法读书不说,他们走后留下的满屋子乌烟瘴气简单令人窒息。可想而知,像叶林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与他们保持长久的友好关系的。果然,未出月余,叶林就对同事屡次“骚扰”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他的居所安宁了,钻研业务的时间有了,不过,在工作上他却成了孤家寡人。过去曾经与他协同作战的搭档,纷纷找出各种理由拒绝与他合作。叶林感到孤援无助,他开始痛恨人性的丑恶——他看不惯这些拉帮结派的同事、浑浑噩噩的工作和生活习气。
他知道要逃离这种令他厌恶的工作环境,只有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不知是他的哪篇论文获得了市局领导的赏识,在参加工作第4年的春天,他被调到了市局办公室。城市的天空真是明丽蔚蓝,空气也格外清新怡人,叶林像放归森林的小鸟重新获得了自由翱翔的天空,他迅速抹掉过去笼罩在心头的阴影,重振精神,开始了忘我的工作。他依靠真才实学一门心思、勤勤恳恳地钻研业务,一年未到,就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赖与好评。然而,年终评劳模却把他拒之门外,那些平时工作飘浮、投机钻营、阿谀奉承之流却榜上有名,尽管这对于一贯把名利看得很淡的叶林来说无所谓,可这种风气他看不下去,感到心里憋得慌。事过不久,又遇上单位评定职称,按文件要求,再加上他平时的工作业绩和表现,被评为中级职称绰绰有余,他跷足以待领导最后的定论。这期间,许多同事对领导表现出异常的热情,整日的请吃请喝,拎着大包小包穿行于领导之间,叶林感到十分好笑并嗤之以鼻。好不容易等到结果出来了,他却“名落孙山”,知情人士告诉他搞这档子事重要的是论资排辈,需要拉关系有后台支撑云云。他震怒了,他为人性的堕落感到悲哀,为世态炎凉感到心酸,为人心险恶感到愤懑,可除了发发牢骚又能怎样呢?叶林感到失望,对工作失望,对事业失望,对前途失望,好在他痴心热爱的学术理论研究时常有成果发表,使得他坎坷不平暗淡无光的人生路上有了些许的慰藉和光亮,支撑着他在事业的另一条道路上辛勤耕耘播种。
然而,仕途有一条潜定律:青云直上是才华的最好证明,纵使你有天大的本事,无职无位依然让人蔑视。叶林的性格直率,嫉恶如仇,最见不得别人吹须拍马、尔虞我诈、投机钻营。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些人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一次,他随局长到友邻市局搞横向联系,与几位过去的同学不期而遇,他们虽然在大学时期学习成绩平平,但经过社会的锤炼,现在都有了一官半职,配了专车,带有个人秘书,他为同学们的成功喝彩,为同学们的辉煌高兴。然而当同学知道过去在学校的学习尖子至今还是一般科员时,那初始的动人微笑、热烈神情、和蔼面容刹时间就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宛如出色的演员,转脸再见到他时就换了一副趾高气扬、不屑一顾的面孔。叶林感到自己的人格遭到践踏,自尊受到侮辱,才能受到挑战,一股憋压在心中的强大气流直冲脑门,一时激愤得想骂人、想发泄,可转念一想他骂谁?向谁发泄?叶林带着满腔的愤愤不平和忧郁寡欢回到单位,从此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工作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还时常出差错,夜晚不吃几粒安眠药难以入睡,早晨起来不是头痛就是头昏脑涨。
叶林是一个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人。他在县局工作期间,因看不惯同事们的许多不良习惯,既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也没有能力去改造他们,更没有用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同事关系,而是以消极任性的态度去逃避现实,得罪同事,结果把自己搞得工作不顺,成天悲悲惨惨忧忧戚戚。有了第一次教训,他被调到市局后本应该把握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然而偏偏他属于那种心理适应能力差的人,又对新同事的许多不好习惯,比如拉帮结派、论资排辈、拍马溜须等社会现象看不惯,经常自己折磨自己,愤愤不平,唉声叹息,把自己推向痛苦的深渊。
从叶林的个案我们可以发现心理适应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心理适应能力强些,所到之处如鱼得水,应付自如,左右逢源,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也难免坎坎坷坷,但总能逢凶化吉,一路低吟踏歌浅唱;而有的人心理适应能力差些,到处碰壁,事事受阻,命途多舛,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心,忧愁悲怆烦恼痛苦总是围绕着他。当然,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强弱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和训练形成的,而且与人的个性特质、思想品格、文化素养、理想追求、环境熏陶等因素相联系。
因此,建议与叶林有着一样状态和境遇的人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心态。一是拓宽社交领域。充分认识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克服自傲、清高及自卑的不良心态,与集体同在,与他人共存。大千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确实存在有趋炎附势、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自私利用等等阴暗的一面,但更全面地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真诚、友好的,是值得交往的。至于对方的一些弱点或不良习惯,应适当地抱着谅解和宽厚的态度。这样就能与大多数人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在互相关心、信任的气氛中,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二是强化意志控制。当你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习惯看不惯的时候,自觉进行自我暗示,以坚强的个人意志切断不良心理的滋生通道,时刻与社会现实和周围的人保持和谐一致,入乡随俗,“随波逐流”。如果自我暗示控制不住自己“胡思乱想”时,可以开诚布公地将自己的想法谈出来,主动请亲朋好友“会诊”,及时寻求帮助。
三是主动改变观念。力求去改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但当改变不了客观现实时,就应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求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即不被自我的一些“条条框框”限制,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一些自己一时不能接受或看不惯或不理解的东西,运用换位思考的办法去适应去理解,如此一来,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便会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