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由来
“国学”,这一名词成于清代后期。因为当时欧美文化传入中国,西方传来的学术称为“西学”;相对的,我们本国固有的学术,就称为“国学”、“中学”。国学范围甚广,不但包括全部固有的中国学术,也涵盖现代新的创作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学、建筑学等。而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是“传统国学”,主要是指古书——我国五千年文化汇集的经典文献,大致可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还有一块儿就是蒙学,即启蒙国学。它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千字文》《增广贤文》《百家姓》《千家诗》。
孩子需要听国学,家长需要读国学
由于我们国内的一些对国学有造诣的专家的推动,近些年在国内掀起了空前的国学热,大家似乎都觉得国学好,国学挺重要。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曾回忆:“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台中师范大学的王财贵教授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到那时,中国除了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人人都有高尚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目标,最简便有效的办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让下一代熟习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小孩子对背诵很热衷,很喜欢,一点也不困难,如果不给他们背诵有用的经典,他们照样要去背电视广告、去背流行歌曲。”
以前读过私塾的老人流传着一句话: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个人才,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才。人才人才,要先做人,才能成材。更多的家长都意识到让孩子拥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此,许多家长都开始让孩子学国学,朗读圣人书。其实,孩子需要听国学,家长更需要读国学,做国学。家长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个合格的领路人。
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孩子读蒙
蒙学是一种信仰,是在孩子的人生路上种下的一个向善的、善思的心锚,能提高人的自省智能。
“国学”是“做出来”的学问,是一套创造幸福人生和创造卓越自我的操作手册。如《弟子规》为孩子们播下的孝顺父母的信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亲所好,力所具,亲所恶,谨为去”;播下的与人分享的信念是“物虽小,勿私藏”;播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信念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辙净手”;遇到失意时,“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等等。
曾参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0~3岁是蒙学教育的第一阶段——养性致知期,是优美人格的奠定期。因此,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建议在2岁以前,为孩子读《三字经》、《声律启蒙》即可。这样为孩子的语感和写作的韵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家长则可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程度选择阅读《大学》和《论语》。
我们研读群经,不是只在追寻古代文化史事,乃是要从历史文化的源流中,探求现代应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向;我们推广蒙学,不是在追求复古,乃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博古而通今,推陈而出新,用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灌溉心灵纯净的孩子,为其奠定为人处事、成就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游戏38 什么响
听一听,什么响?
铃铃铃,铃铛响。
听一听,什么响?
啪啪啪,手掌响。
听一听,什么响?
哗哗哗,水在响。
目标:
通过听不同的声音发展宝宝的听觉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宝宝的听觉记忆能力,并使宝宝学会说疑问句。
黄老师教你做:
1 我问你答游戏。一人说问句,一人回答。
2 小小演奏师游戏。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我们的手敲击它们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可以这样玩“听一听,什么响?”我们敲门,就要说:“咚咚咚,门儿响!”我们可以让很多物品都变成我们的游戏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