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跟自私无关
有的家长一听到孩子说“这是我的”,潜意识里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孩子这么小,怎么就这么自私呢?而“这是我的”是宝宝2岁以后的口头禅,因为在2岁以前,他还只是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说什么都是宝宝开头:“宝宝这个,宝宝那个”,到2岁时,开始用第一人称来表达想法:“我要吃!我来!”这标志着婴儿已经从我与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无我”意识发展到“有我”意识了,这是自我认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跟孩子自私、占有欲强、霸道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什么没有分享意识!而这个阶段出现的所有跟“我”有关的行为,都是婴儿通过不同的方式在认知自我的一个过程,在认知“我”与世界——他人、他物、我和我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他们虽然“有我”了,可却还没能完全把“我”跟世界(他人或他物)区分开,于是就会出现什么都是“我”的了。
正确地解读行为,才能正确地引导行动
因此,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正确地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从而顺应宝宝的心理,正确地引导其行为,不强化误导孩子的行为。“怎么爱抢人家的东西呢?”“不许这么没礼貌!”“别拿人家的东西!”等类似的表达都是在强化宝宝的负面行为,都是成人用自己的评价标准给孩子贴上的不适宜的标签。
需解读的第一种行为:看见别人的东西就去拿。这种行为发生时可能有两种情况:
1.明明我们家里有,还要去拿别人的。大多数这种情况下,驱动宝宝伸手的心理是:咦!让我来看看这个好像跟我家里的一样呢!
2.宝贝拿的是他没有或没见过的东西。这种情况下,驱动宝宝伸手拿的心理会是:咦!让我来看看这是什么?
应对之策:做好宝宝的代言人,准确发言,正确示范。准确地将宝宝的好奇心理表达出来,并为宝宝示范如何开口跟别人借东西和还东西。如:“呀,果果的这个玩具跟我们家里的一样呢!”话出口时,手已经伸出来,“宝贝,这是果果的玩具,妈妈已经知道你看出来跟我们家里的是一样的啦!我们豆豆的眼睛真厉害!豆豆先把玩具交给妈妈,我们这样跟果果来拿,你看!”“果果,把你的玩具借给我们豆豆看两分钟吧!我们看看是不是完全一样,看好了就还给你!谢谢!”
有时,一定会出现两个宝宝都很纠结甚至闹成一团的情况,没关系,我们有两种方式可以尝试:一是,请对方到我们家里去,“果果,我们请你去我们家玩吧,去帮这个玩具找一个一样的好朋友好吗?走啦!”二是,带自己的宝宝回家取那件玩具,目的就是要让宝宝有机会可以证明自己的记忆力和判断力。拿来后,告诉宝宝跟对方说:“这个是我的,这个是你的!”这样既为孩子积累了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又帮孩子逐渐把“我”从世界中区分出来。
需解读的第二种行为:“不愿意与人分享”。表现出的行为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不给你玩!
首先,要清楚一点:没概念≠不愿意。不是孩子不愿意,是2岁以下的婴儿确实还不能完全理解“分享”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就其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而言,分享意识的快速发展是在3岁以后,虽然有研究发现1岁的婴儿就会分享食物,但大多限于亲人或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种“经常”的概念是至少在一起共处过3次以上,每次相处10分钟以上,所以说婴儿真正懂得“分享”的含义和能够感受到分享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是在3岁以后。因此,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请不要强迫他分享。
游戏13 天上
白天天上挂太阳,
晚上天上挂月亮,
晚上还有小星星,
爱跟大家捉迷藏。
目标:
这个游戏既帮助宝宝认识白天和夜晚的区别,又发展了宝宝的空间思维能力,并在游戏中让宝宝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黄老师教你做:
自制一个太阳、月亮和一束小星星头饰。
爸爸当太阳,妈妈当月亮,宝宝当星星,三人面对面围坐着,一起说儿歌。
1 第一句:爸爸举着太阳站起来。
2 第二句:爸爸坐下,妈妈举着月亮站起来。
3 第三句:妈妈坐下,宝宝举着星星站起来。
4 第四句:宝宝边摇星星边走开,自己找地方躲起来,让爸爸妈妈去找。
先由成人扮演星星让宝宝明白游戏的方法后,再担当小星星的角色。
配乐游戏:太阳用鼓来演奏,月亮用串铃来演奏,星星用三角铁来演奏。儿歌唱到谁,谁就发出声音,最后一句大家一起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