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程管理。为保障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过程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概而言之,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与考核的管理等。在校就读期间,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不得迟到早退;请假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得到校方准许后方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这些都是学生理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考查,对出勤率高、纪律性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出勤和纪律情况较差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应对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例如,在上课准备方面,要按时进入教室,备好学习用具,保持课堂安静;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开小差;在课间,要注意休息,调整身心,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对于这些要求,学校应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与熟悉,并在课堂上反复操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然,学习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因而课外学习常规不能简单套用课堂学习的规章制度。在课外学习的管理中,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选择的能力。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作业的完成,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初步的运用;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得失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加强作业管理是必要的。作业可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即家庭作业),当前学生家庭作业多、课业负担重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有的研究人员指出,学校教学质量与家庭作业量并无正比关系。因此,作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家庭作业量、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考核是检查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依据,还是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有力手段。考核能够鉴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其长处与不足,预测其发展的趋势,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如果考核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那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成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3)终端管理。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作出不同的安排。学业成绩合格者,将升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即升级;对于学习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免修教学大纲中的某一段内容,跨过本应经过的年级而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即跳级;而成绩不合格且补考仍未通过者,就要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即留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般不鼓励学生跳级,而对于留级更须谨慎对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尽力避免留级的发生。有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92.9%的留级生反对留级,他们感到留级不光彩,会受到同学的歧视;86%的家长也反对留级,认为留级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从留级的原因看,第一位的是贪玩、学习不认真等非智力因素,其次是家庭因素(如家长没有辅导孩子学业的精力和能力),最后才是接受能力差等智力因素。因此,只要学校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与家长配合,努力改进教学,留级现象是能够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对于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应准许其结束学业,发给毕业证书。
生活常规管理
生活常规管理似乎是家庭应尽的责任,但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有许多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所以,理应负起培养责任。学生生活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学生生活管理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目前,中小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要守时、准时,要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休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虽然暂时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但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与要求的制约,因此,对学生生活的常规管理必须要求学生遵循有关社会规范的要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预防不良言行的产生,即培养和形成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应以学生行为守则为基本依据,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基本要求,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本准则,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国历来就有学规、学则,用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北京汇文学校的章程中,有关学生行为规范的条例就有“宿舍规则”、“礼堂规则”、“讲堂规则”、“图书馆规则”、“食堂规则”、“院产规则”等,对学生的进退仪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曾“汇成学生应有之良好习惯一百五十四条,编订成册,名曰《模范学生》”。这些规则使学生明确了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但他并未忽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育。他给育才学校制定的公约包括:会场中、师生间、同学间、师生工友间、穿衣、饮食、居住和图书史地馆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具体条文。例如,他对“会场中”提了十余条规定,认为“集会”是“学习运用民权的基本原则”,现摘录如下:
①一切集会,都要做到迅速、整齐、安静;
②集合预备钟响,即把坐凳送到会场摆好;
③分队长检查人数后,后来者即算迟到;
④集合时,精神集中,注意口令,口令后即不得说话;
⑤遇友来,注目点头,无声招呼;
⑥开会前,休息时,邻座可以低声说话;
⑦检点仪容;
⑧轻步进出;
⑨会未毕,不退;离开会场,必得值日分队长允许;
⑩不大声咳嗽、随地吐痰、瞌睡;
端正而坐;
不看书报;
有意见发表,先举手,得主席允许而后发言;
值日中队长、干事负责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
为提高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实际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要靠说服教育,但更离不开实际训练。因为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训练中才能形成。
②加强经常性检查。没有经常性的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陷入放任自流的境地。通过检查,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离标准的差距,也可使学校明确改进工作的重点。
③开展评比,树立典型。评比能够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楷模。它比管理者单纯的说教,或者强制性的条规约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生活常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行中小学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基本上包办了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孩子缺乏生活技能方面的锻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已提到学校管理工作日程上来。学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生活常规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人们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不少学生生活技能低下,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以下就是一则十分典型的案例。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并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在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位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学专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的后效应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生活技能差使这位高材生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项对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在1270名一至五年级学生中,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者根本不干的占45%。另一项对初中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在被调查的373名初一学生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只有35%,“一般”的占41%,“较差”的有26%。因此,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陶行知对此相当重视,他提倡加强学生的常能训练。所谓“常能”就是指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希望通过常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在培养学生常能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注意循序渐进,将常能分成初级与高级两个层次来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陶行知当年所提出的要求在今天恐怕并不完全适用,但他重视常能训练的思想对今人仍有启示意义。
当前,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忽视学生的常能训练,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已不是个别现象。某重点学校是全国闻名的,一向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著称。但有这样几个例子:有个10岁的三年级小学生,每天晚上都由他母亲半夜起床为他“接尿”,到了11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有个四年级学生,每天中午除了别的饭菜以外,还要带一个鸡蛋,都是由父母负责剥净蛋壳,装进饭盒。偶尔有一次,装进饭盒的是没有剥蛋壳的鸡蛋,吃饭时这个孩子可犯难了,左看右看,鸡蛋没有缝,无从下手,只好不吃,带回家了。母亲问他,他回答说:“没有缝,我怎么吃?”外国人把中国这类娇宝宝,叫做当代中国的“小皇帝”。试想一下,这个不会吃无缝鸡蛋的孩子,和“小皇帝”有什么区别?长大后能经历什么人生的风雨、事业的艰难?
这种缺乏生活能力的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尤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数千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许多家长在独生子女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失误,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常见的两种倾向是生活上溺爱娇惯和智力上求之过高过急,因而使一些独生子女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自理能力差,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当然也应该看到,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一般说来比较聪明,知识面广,性格开朗,身体素质也较好。独生子女的缺点和优点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某些事实上的差别,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有人只看到独生子女的缺点,断言他们是“麻烦的一代”,这是很片面的。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独生子女扬长避短,同样可以把他们教育好。各地出现的大批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