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我们,别人犯了错误,我们要宽容地原谅。可是,如果我们自己出现失误了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必须质疑我们不断积压或产生的内疚与愤怒的本质。内疚和愤怒是没有用的,对我们无任何益处。很多人的内疚和愤怒的情感既没有被释放也没有被重视,而是被储存了。实际上,我们应该处理并释放我们的情感,这样才能把它们从我们自身消除,让自己的心理和情感更健康。
在心理学上,有个自恕效应。什么是自恕效应呢?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饶恕自己的过错,自己饶恕自己的罪过。明明办错了事,或者明明违犯了法律,不仅不谴责自己,反而找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借口进行自我安慰,以求得心理平衡,这也是最原始的心理保健。
做人要宽容别人,更要学会原谅自己,别紧紧抓住自己的弱点、缺点、过失不放,太苛求自己,只会使自己丧失自信和勇气。
斯蒂克年幼的时候,大约4岁时,他喜爱到后院去爬树,爬到树上可以让他登高远望。每天在树枝中间愈爬愈高,他的自信心也随之增长。很快的,再也没有一棵树会令他觉得太高而不敢攀爬了。
有个星期六,斯蒂克的爸爸沃克正在屋里写作,突然听到斯蒂克发狂地尖叫。沃克惊得跳起来,踢倒椅子,冲向后门。他以为儿子必然伤了手指或断了手臂。沃克推开后门,看到儿子吊挂在院子角落的一棵柳树上。虽然那棵柳树那时候比现在要小,不过仍然称得上是一棵大树。
斯蒂克吊在一根树枝上摇晃,想必是从树枝中间滑了下来。他的手还抓着树枝,他的脚却悬挂在半空中。由于他所抓树枝快要撑不住了,所以他大声尖叫,仿佛要掉落到火山熔浆里面似的。可笑的是,他离地并不远,大概不到2米。
沃克跑到儿子下面伸手抓住他的腿,让他知道自己来了,一切都没问题。沃克伸出的援手以及他的声音安慰了斯蒂克。他放手,慢慢滑进了父亲的怀抱,他紧紧拥抱沃克,简直快把沃克勒死了,以他才4岁的年纪来说,他还太小,尚不知道在爸爸的面前隐藏他的情绪。等他哭完之后,他感谢爸爸救了他。
从那时候起,斯蒂克对他爸爸的能力笃信不疑,在他需要爸爸的时候,爸爸就在他身边。这不过是短暂的一刻,却令沃克终生珍视。他想:“我是个超级英雄,没有事办不到,因为我救了我的儿子。”
不过,孩子是会长大的,随着时光飞逝,幼儿茁壮,相形之下在他们眼中大树也变成小树了,不久,他们在树上攀爬跳跃简直易如反掌。
斯蒂克12岁的时候,他又从同一棵树上摔了下来,这回沃克不在家。
斯蒂克掉下来的时候不是脚先着地,而是手臂着地摔骨折了。等沃克第二天出差返家,儿子就坐在沙发上,手臂上打了石膏。他忍着痛楚,向爸爸解释他从上次小时候在他爸爸救下的同一棵树上跌了下来。其他的什么都没说,也许也没想那么多。不过他清楚,这次爸爸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因为当时他不在家。
沃克想,儿子应该觉得非常失望。从那天起,他作为爸爸闪亮的盔甲黯然失色了。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其实,即便你是看起来聪明、睿智和坚强的父母,可能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父母当然也会犯错,有时是极大的错误。在人生的许多时刻,当你应该站在树下救他的时候,却不一定在场。那时候,你必须要学习原谅自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就是从错误中不断走出来,最终达到真理的过程。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完美的,犯错是我们必然经历的一个环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只要错误能够改正过来,那就是好的。很多人沉湎于过去,沉浸在失败或错误中无法释怀,这显然是愚蠢的行为。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原谅他人的过错,那么为什么反而对自己如此苛刻?善待自己,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事实上,从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便已经学会再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们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识字……然而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反而变得胆小,变得怯懦,我们害怕失败,害怕挫折,甚至因为一个跌倒而再也爬不起来。
高考失败而选择轻生的事件已经不是鲜闻事,感情失败而伤人伤己的事件也总是一次又一次登上报纸,我们长大了,为什么我们反而不成熟了呢?生命就一次,如此宝贵,可是很多人却不会珍惜;失败可以很多次,可是又有很多人无法接受。
庸人总把“不成功便成仁”的调调放在嘴边,于是当失败的时候,只能在泪水中既错过了太阳,也错过了星星。智者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格言,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因此他们会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然后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失败的伤口并不能感染整个健康的人生,所以摔倒了就再爬起来。我们总在鼓励他人要坚强,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可是偏偏在自己的世界中忘了这条法则。
为了幸福的人生,请你不要再苛责自己了,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吧,即使你已经有过千万次的失败,即使你已被现实打击得伤痕累累,可是生命犹在,信心犹在,那么你精彩的人生还是会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