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成功,向往胜利,是人们共同的心声,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是那么幸运,毕竟成功者还是少数,即使是成功人士,也并非事事成功,时时如意。失败,固然令人痛心疾首,倘若我们失败之后,变得一蹶不振,那么生活便没有了阳光,更没有了欢乐。塞万提斯曾说:“丧失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可是丧失勇气的人便什么都完了。”
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猎豹与一群山羊放在中间用铁丝网隔开的笼子里。最初猎豹不断冲撞铁丝网,企图捕获那边的山羊,而那张铁丝网却让猎豹的一次次冲击徒劳无功。实验人员每天在猎豹的笼子里放些活鸡,猎豹不乏食物,但它还是想突破铁丝网捕食山羊,每天吃饱之后就不断地冲撞铁丝网,企图能凭着自己的力气,成功地突围过去。慢慢地,猎豹将自己弄得遍体鳞伤,但始终徒劳,沮丧不已。在与那道铁丝网相持一段日子后,猎豹确信自己难以逾越那道障碍,不再作徒劳的冲撞,而与山羊相安无事,好像对面的山羊只是它面前的一道美丽风景。后来,试验人员将铁丝网撤掉,已被一次次撞得头破血流的猎豹,却对已经失去保护屏障的山羊毫无反应,每天只在自己固定的区域游走,从不到山羊那边去,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个实验启示我们:不走出失败的阴影,人就会被失败销蚀掉进取的斗志,最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在为成功打拼的路上,或者并不缺乏拼搏的热情,却缺乏不畏挫折坚持到底的恒心;有的人被失败打倒后,丧失了进取心,在失败与挫折面前低下了头,弯下了腰,最终只能与失败为伍。民间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就是这种人。
有位名人说过:“失败绝不会是致命的。除非你认输。”如果在失败面前一蹶不振,成为让失败一次性打垮的懦夫,无疑是无勇无智之辈;假如遭受失败的打击后不知反省,不善于总结经验,但凭一腔热血猛冲猛撞,要么头破血流,要么事倍功半,即便成功,亦如昙花一现,此为有勇无智之人;倘若遭受失败的打击后,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我,在时机与实力兼备的情况下再度出击,勇往直前,直达胜利,这才是智勇双全的成功之士。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发明电灯做过千余次试验,经过一次次失败之后,最终获得了成功,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获得中国最高科技奖的吴文俊、袁隆平两位院士,坦然承认自己失败次数多于成功。这也是创新的规律、改革的规律。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次性成功、一蹴而就的可能性都是很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有失败,才有反思,才有审视,才有历练,才有成长。不可否认,失败会带给我们一度的消沉和被动,但那只应该是暂时的。失败过后,我们应该变得更坚强更成熟,更理智更完美。
心理学家早已发现:一个人的失败,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阻碍,而是取决于他对环境如何反应。积极的人总是使用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掌握自己的人生;消极者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总是处在过去的种种失败与困惑的阴影里。人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总是在困厄之中,心态不可能一直都是积极的,也可能有时是消极的。但是,当你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只要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取得成功,而且会努力去做,实现成功。一件事,如果你连尝试都不敢,哪来的成功?
在失败后,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去战胜他。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砂锅登山,但半路上由于绑砂锅的绳子断了,砂锅被摔碎了。但青年并没有停下来,途中有人告诉他砂锅碎了,并且问他为什么不伤心。青年回答说:既然已经碎了,已无法挽回,与其白白地在那儿看着一堆碎片伤心,不如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办。的确,正如青年所说的,失败就像泼出去的水,已无法挽回。但我们不能沉浸在悲痛之中,应该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去战胜失败,不能“死心眼”,直到撞上南墙,撞得头破血流才肯回头。所以,战胜失败是要有一定毅力的。另一方面,及时地正确地选择一条合理的方法也是战胜失败的关键。
冲出失败的阴影,就如同冲出黑暗笼罩下的“无底洞”。在这段路程中你战胜了曾经打败你的“失败”,你掌握了打败它的方法。从此你与“失败”的战争中胜者都会是你。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你冲出“无底洞”,沐浴在阳光下时,你会感到自豪。你会对着天空说:失败的阴影将不会再笼罩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