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这首诗,读来春意满怀,心花怒放。人处在冬天,但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向往春天。我希望满世界都是春光明媚,绿树浓荫,鲜花遍地,诗意盎然,我更希望明天我面朝窗外,春暖花开……只要冷静的想想,我们都是些食人间烟火的平常之辈,我们当然很难改变自己生活的环境,心态就会平和多了。我们不但改变不了环境,而且还常常被环境裹挟着,像一个被卷入湍急河流的人,无法摆脱,只能顺流而下。电影《门徒》中开篇就有这样的话:“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在吸毒?有人说是因为空虚。究竟是吸毒可怕,还是空虚可怕?”空洞而寂寞的环境生长出的总是空虚,充实而欢乐的环境才会激发起生活的激情。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打开环境之墙上的一扇窗子,思想就会透进一缕光亮。
这个冬天,我打开了一扇窗子,看到了诗意的城市夜空,也看到了生活的一片亮色。
大学校园里的“课桌文化”
薛来彩
在大学校园里,只要你留意一下方方的、长长的课桌,不难发现上面被涂抹上各种文字。有的文字粗俗,有的字句典雅,有的拟喻不伦,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发内心之愤懑,有的倾怀中之幽情……如果剔除粗鄙之词,即可发现一些风趣雅洁、耐人寻味的文字,颇有“文化”意味,姑且把它们称为“课桌文化”。
“课桌文化”是一种破坏公物的行为,也影响了环境卫生,与大学生的文明水准实在不相宜,应当废止,笔者当然不提倡,只是把它作为校园的亚文化进行透视,或许能引出一点思考。
“课桌文化”根据内容大体可分为爱情表白、情绪宣泄、交友、小广告几类,还有英语单词、试题答案之类不在此列。在“课桌文化”中书信居多,而情书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摘录几封见下:
漂亮的MM:
很高兴与你共同坐一张桌子,你上次坐在这里留下的芳香像燃起的一团火,一直燃烧着我,我的整个身躯乃至灵魂都要被她烧化了,请救救我。
一个玩火者
×××
玩火者:
请拨火警电话119
你的大姐
×××
再如:
小姐:
《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
××君
××君:
我只疼爱小猫和小狗,如果你愿意。
××
从这几封信不难看出作者的幽默才能,同时也可窥出大学生青春期萌动的心态。少数正值青春期的同学,总想发泄内心的某种情绪,但又没有发泄途径,于是就通过这种方式寻求刺激。这样,课桌就成了他们斑驳的心情面板。
“课桌文化”的作者一般都写得很夸张,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目的是要引起注意,这反映出一些学生总想表现自己、展示个性的心态。有这么几则:
最是那前面女生一回头的温柔,乞丐吵着要买楼,和尚婚姻要自由,葛优要用赭哩油。
还有关于“某大学女生”的观感:“后面看,想犯罪/侧面看,想撤退/正面看,想防卫”、“陌生的女孩不一定美丽,美丽的女孩一定陌生”、“你是三毛,还是三八?”一些网络语言的加入,使得“课桌文化”更多了另类色彩,如:“望M止渴”、“5240(我爱死你)”
在“课桌文化”中,打油诗又占了相当的比例:
“食堂老炊真能干/一锅煮了三样饭/底下糊/上面烂/中间全是夹生饭/全都是笨蛋”
这是发泄对食堂的不满,但“发泄”在课桌上,是不是发错了对象?
也有一些“课桌文化”虽是“直抒胸臆”,但多少反映了一些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郁闷啊郁闷,不在郁闷中恋爱,就在郁闷中变态”、“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种迷茫、郁闷的心态,急需加以疏导,很让人担忧。
如果上面算是通俗文学,下面则可谓纯文学:
“送你一支淡蓝色的勿忘我/在人们嫉妒的目光里/我是一枚淡蓝色的胸针/别在你的心里”
“你的微笑/是一泓清凉的泉水/流入我的心田/我干裂的土壤/萌出一片青绿”
“课桌文化”中,“小广告”之类的一些文字也很有趣,有一则“遗失启事”是这样写的:
我丢了一支笔,她是女友送给我的定情物,我整天吃不下、睡不好,焦心啊。还给我吧,还给我吧。
有好事者在后面加了一句:“你正好可以省下饭菜钱,还可以减肥,有什么好焦心的?”
有一则“征婚启事”极有文化味:
闯过二十个滩头/我依然是一支孤独的小舟/渴望一片温馨的港湾/那里有碧水的温柔。
联系人:×××我的QQ号×××或E-mail×××
留下你的芳址,QQ号或E-mail,希望多联系
这位仁兄倒极有经济头脑,报刊登启事需交广告费,这里免费。但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实在不文明,也有损大学生形象,哪位姑娘敢爱?
我们理解大学生面临学习、交往、将来的就业等许多压力,需要宣泄、沟通,但课桌是学习的地方,不是练笔的草纸、抒情的载体,也不是爱情的鸿雁,当然更不是收集垃圾文字的垃圾场。所以请放过它们——无辜的课桌,不要让它成为你手下的牺牲品。
诗意行走
薛来彩
1951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设想人类理想生活时,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过我觉得人不仅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而且也应该诗意的行走。旅游就是人最诗意的行走。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是一个喜欢东瞧瞧、西逛逛的人,每到一处,有所感悟,我都喜欢用笔记下来。这些东西在全国众多报刊发表后,我就有意将它们收集起来,于是便有了这本小册子。
我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走遍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但自从母亲罹患癌症后,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出去旅游。现在母亲不幸去世了,我又陷入深深的悲痛中,很长时间提不起精神,这个愿望只能往后推了。母亲一辈子都没有旅游过,她没有到过人们常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和杭州,甚至连省城合肥都没有去过,她只到过我所工作过的几个城市。她很喜欢听我说外面的事情、外面的趣闻,这也萌发了我最初的愿望,那就是把我去过的地方记下来,和那些去过和没有去过的人共享。
我很惭愧,既没有神来之笔,也没有横溢的才华,虽然近十年的时间去过很多地方,却无法洋洋洒洒地把它们描绘出来,直到今天也只是在国内报刊发表了一百多篇的游记,仅此而已。现代都市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难免有些憋闷,想出去走走,渴望青山秀水的诗意浸润。我曾在一篇散文《出去走走》里说:“出去走走,让蔚然深秀的风景插入久已黯淡的情怀;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激发慵懒的生命活力,让思绪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我始终觉得人只要有可能就应该出去走走。人是离不开大自然的,大自然不仅给人生存的条件,而且还给人品位的提升。说到底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才能使身心愉悦获得清新的浸润,才能获得意味无穷的美感。
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人生活动,那些凝聚着自然精华、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的旅游景观,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启迪、精神鼓舞与文化营养的。清代文艺评论家李渔说:“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使山水与才情判然无涉,则司马子长何所取于名山大川,而能扩其文思、雄其史笔也哉?”在旅游景观中,可以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发现与人的精神相切合的意蕴与品格。孔子在“周游列国”中创立了儒学,李白、杜甫在山水风光中创作出了伟大的诗篇,他们终身旅行,并且都死在了旅行途中。可见,伟大的人一定是伟大的旅行家。我觉得真正置身于天地之间,融会在大自然的怀抱,才能实现人类灵魂的自由!
现在,我最感到遗憾的是,今后不论我到哪里,看到什么令人激动的风光,遭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都不能讲给母亲听了,她永远听不到了。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平元芳!
最后的红玫瑰
薛来彩
对门新搬来一个女孩,一个多月了,我们还没有说过一句话。她一个人来,一个人去,下了班便把自己关在宿舍里。
有一天,我提前下班回家,正好遇到她准备下楼。我们都站在楼道口,我这才看清她的脸,白净。戴一副金边眼镜,穿一身白色衣裙,一脸高傲的神情。
以后遇到几次,她都是高傲的笑笑,从不与邻居多说一句话。
邻居们凑到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太贵族。
有一天,一个长发的小伙子进入她的宿舍,过了一会又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
有人说那小伙子是她的男朋友。
这以后我看到她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看天上飘忽不定的云朵和黄昏笼罩的远山,她的眸子里总是隐藏着一丝焦虑和不安。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突然敲我门,我非常惊讶,她从不到我家的。
她坐下后,一双焦虑的眼睛期盼地望着我说:“听说你是一位作家,我……我想向你借点钱,行吗?”
我警惕地问:“你借钱干嘛?’’
她低下头,迟疑了一会说:“我的男友病了,急需3000元钱住院费。”我犹豫了一会,我和她并不太熟,我的钱也是辛苦挣来的,万一她是骗子,那可就是有去无回了,现在骗局这么多我不得不防。但看到她忧郁的眼睛里汪满了泪水,我的心软了,拿出一张已到期的存单对她说:“钱我借给你,你自己去取出来吧。”
她接过存单,我告诉她密码,她感动得差点流出眼泪来。
三个月后,有一封从澳大利亚寄来的厚厚的信,是给她的,邮递员错投到了我的邮箱。当天晚上我见她家的灯亮,就敲开她家的门。我发现她从我手上接过信时,脸上有一种难言的表情。
第二天,她来到我家,目光透过镜片看着我说:“本不该麻烦你,可是我在这里没有朋友可找,只好……”
说着说着,她忽然啜泣起来,她说她曾经爱上一个男孩,他也非常非常爱她,他们简直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可那男孩却移情别恋,偷偷和另一个女孩好上了。她一气之下,独自一人搬到这里。后来那男孩跑来哭着求她原谅,她却把他赶了出去。不久,那男孩得了肾癌,且是晚期。那女孩早就跑得不见了踪影……
在一次画展上,她无意中看到一幅油画:蓝蓝的天空下,一只透明的玻璃酒杯,酒杯上插着一支红玫瑰,花瓣上坠下一滴露珠,像一枚晶莹的泪珠儿……这幅画题名是《最后的红玫瑰》,没有作者署名。但她一看到这幅画,就知道是那男孩画的,里面充满了他对她的无限眷恋和绝望的情愫。她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跑到那男孩的病房,深情地搂着他,泪水带着不舍的情愫源源滑落——“你是我一辈子的爱,是我一生的梦。”
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和家中值钱的东西,又四处奔波借钱。后来有一个澳大利亚客商表示愿意资助她十万元,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她必须答应嫁给他。那封错投到我家的信,就是那位客商寄来的……
一个月后,那女孩满脸憔悴的回来了,找到我说:“你的钱我还给你,谢谢!”
我说:“大家都是邻居,不要紧的。”
“他用不上了。谢谢!他死了……”
三天后,她说她要走了。
后来听邻居们说她嫁到了澳大利亚,丈夫的女儿比她还大一岁……
她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可我总疑惑她就坐在对面那个阳台上看云、看远方的山……
橄榄树
薛来彩
当我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在一个男同学的家里第一次听到齐豫唱的《橄榄树》,尽管他家的录音机十分破旧,是他的姐姐淘汰给他的,听起来时不时地夹杂着“磁磁”的声音,但我们仍然被感动了。这支歌当时是作为台湾校园歌曲流传过来的,起初也不知道是齐豫唱的,只觉得那种辽远而带有淡淡忧伤的曲调很入心入肺。
后来,我参加学校举办的《青春旋律》歌咏大赛,唱的就是这首歌,博得一片掌声,我也因此获得了“校园最佳歌手”称号。再后来,也听到齐豫唱的《有没有这种说法》、《一面湖水》、《九月的高跟鞋》及《ove·f1nyfe》等等,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仍是那首《橄榄树》,每当在异地他乡,走在寂寞的夜色中,心中不知不觉便会冒出这支曲子。读了大学后,才知道这首歌是三毛写的,而且是作为台湾电影《欢颜》插曲的。于是很佩服三毛能写出这样的歌词,但转念一想,若没有齐豫的歌,三毛的这首词无论如何也不会传播得这样遥远、这样深入人心。
—次,我到江南的一个城市旅游,在一家咖啡厅里,独饮一杯苦涩的咖啡。这时,有一个长得十分清纯的女孩子走过来,略带羞涩地问我:“先生,您想点歌吗?”我问:“你们这里有什么歌?”她说:“有齐豫的《橄榄树》、《从头细说》,还有费玉清、刘德华、宋祖英、彭丽媛的。先生,您要点那首歌吗?”我说:“就《橄榄树》吧。”于是一种辽远而空灵的旋律在咖啡厅里响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我问那个女孩:“你喜欢《橄榄树》吗?能跟我聊聊吗?”她点点头,有些怯怯地在我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来,她告诉我她是一所师范大学的学生,业余在这里打工勤工俭学的。她说《橄榄树》有一种很沧桑的情绪,能给人一种深沉的感受,尤其是人在旅途的时候,那种苍茫而空旷的感觉直击人的心灵。尽管我们之间相差近十岁,但在对《橄榄树》的认同上却是相同的。音乐就是有这样一种魅力,使人与人、人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很近。
我们互相留下了各自的地址,到这时我才知道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雪梅。此后,我们经常通信联系,在信中聊一些关于音乐方面的话题,也会聊一些人生、理想之类的东西,但聊得最多的仍然是那首《橄榄树》。